山语花吟 翰墨情深 ——著名伉俪画家李冠德、于诺的艺术人生

▲ ? ? 李冠德于诺

【人物档案】

李冠德,号大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200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贾又福、吕云所;2008年进入中国美术创作院,师从山水名家张复兴、满维起;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高级研究班;2017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推广工程。

作品参加全国大展:1999年《长城朝晖图》入选全国金融系统首届书画摄影大展(中国美术馆);2002年《希望》入选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河北美术馆);2004年《见证》入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08年《秋实》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大展并获优秀奖(河南艺术中心美术馆);《遐想》入选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并获优秀奖(中华世纪坛美术馆);《决胜唐家山》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桂林美术馆);2009年《初融》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展(安徽美术馆);2010年《山乡初雪》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苏州美术馆);《脊梁》入选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河北美术馆);2010年《又是一年春风至》获“绿色净土,天堂草原”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展银奖;2011年《山乡新居》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高原放歌》人选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陕西美术博物馆);2012年《山乡月升》入选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作品展(沧州名人美术馆);《高速旁的风景》特邀参展全国第三届中国工笔重彩山水画作品展(唐山博物馆);2012年《岁月流声》参展中国廊坊国际气球节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2年《岳峙苍林》参展“走近南岳”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梦萦家山》参加“大美黄山 梦萦徽州”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4年《家山烟雨几犁秋》入选“明德和融”2014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个展、联展及艺术活动:山语花吟——李冠德于诺中国画作品展(2013年,河北美术馆);由于今——中国当代水墨名家联展(2014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书品画格——王露乔、李冠德书画二人展(2014年,太原美术馆);珠联水墨,璧合丹青——李冠德于诺作品展(2014年,北京翰墨空间);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全国巡回展(2015年,广州,上海);非山非水,逸神大一——李冠德山水画展(2015年,常熟市文化艺术中心);笔墨抒怀,和谐一家——李东旭、李冠德、于诺中国画展(2015年,潍坊鲁台会展中心)。

▲ ? ? 李冠德作品:《神山圣水》  178cm×96cm

于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画师,民建河北省委教科文委委员,石家庄市政协委员,辛集市东方画院院长。2000年进修于文化部第八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李魁正教授;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苏百钧教授。

作品参加全国大展:1993年《吐鲁番葡萄熟了》获“女子世界”杯全国书画大赛铜奖;1998年《蜀山揽胜图》获纪念吴道子书画展优秀奖;2002年《希望》入选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08年《清气》入选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2009年《秋憩》入选庆祝建国60周年河北美展优秀作品展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河北选送作品展;2010年《又是一年春风至》获“绿色净土天堂草原”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银奖;2010年《风影》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2010年《家园印象》获全国“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2011年《苇塘新歌》入选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2011年《淀上五月》入选全国首届当代花鸟画作品展;2011年《草原花香》参加草原风情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2011年《清韵》参加第二届中国廊坊国际气球节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2年《秋园寻趣》、《浮云清梦》入选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作品展;2012年《圣地花雨——武当盛开曼陀罗》入选“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2年《静夜》参加金之路杯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静憩》参展当代百名中国工笔画名家作品展;2013年《版纳春雨》参展凯风和鸣-全国首届花鸟画提名展;2015年《暗香浮动》参展香港”时代风骨”-当代没骨画提名展。

个展、联展及艺术活动:山语花吟——李冠德于诺中国画作品展(2013年,河北美术馆);于诺李冠德伉俪美术展(2014年,北京人民美术网美术馆);由于今——中国当代水墨名家联展(2014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珠联水墨,璧合丹青——李冠德于诺作品展(2014年,北京翰墨空间);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全国巡回展(2015年,上海)。

2018年12月,李冠德、于诺当选中国文联《杂志》杂志封面人物。

▲ ? ? 于诺作品:《又是一度春风至》  195cm×195cm

 

山语花吟 翰墨情深

——著名伉俪画家李冠德、于诺的艺术人生

■ 记者 邵妙苗 赵艺瑶 王雨萌

 

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馆展览厅里,一幅幅有关云影山峦和鸟语花香的中国画作品正在展出。只见左厅展览的重峦叠嶂的奇峰怪石、飞流直下的白练瀑布、巍峨雄奇的幽谷神潭、陵谷沧桑的戈壁沙滩,交织出天地造化的气象万千;而右厅的作品中却掩映着婀娜多姿的繁花异草,随风摇曳的身影吸引了众多鸟雀的啼鸣,尤其芦苇丛中水鸟的那一抹深情对视,营造出大自然的生动气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场展览,正是画坛神侣李冠德和于诺夫妇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举办的“丹青颂改革,彩墨绘盛世”中国画作品展。

作为当代画坛的模范夫妻,李冠德和于诺相知相守二十余载,是并肩携手驰骋画坛的“神雕侠侣”。他们在中国画的领域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但是在两位艺术家眼中,世界的美却是不一样的:李冠德主攻写意山水,作品气势磅礴而富有变化;于诺则擅长工笔花鸟,作品带着女性所特有的对浪漫主义的诗性追求。然而,不管是李冠德的山水作品,还是于诺的花鸟艺术,他们的笔墨总是能唤起人心底最真实的情感。“山语花吟”间,传递给人们深刻的感悟,这是他们寄情翰墨的静穆表现,也是醉心艺术的自由观照。

▲ ? ? 李冠德和于诺在活动中一起创作

 

珠联水墨,璧合丹青

 

生命中总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但是却会在人们心中萦绕不去。尤其对于历史上那些因笔墨丹青而结缘的神仙眷侣,他们的爱情故事往往成为艺坛佳话,常常被世人津津乐道。“我和于诺的认识是从赏画开始的”,李冠德告诉记者,他和于诺相识于毕业画展上,两人一见倾心,从此携手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在生活上互相包容,举案齐眉,在艺术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他们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珠联水墨,璧合丹青,在山水和花鸟的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作为当代艺术界的伉俪画家,李冠德和于诺既是生活伴侣,又是艺术伴侣,他们志同道合,在绘画上砥砺前行,常常把情思倾注于笔端,留下了众多美丽的作品剪影。每逢结婚纪念日,举办联名中国画作品展,是他们对彼此情感的真情告白,25年来,每年不同的画展主题,都是他们夫妻二人对于艺术执着追求的初心表达。这是画坛“高山流水”般的伉俪情深,也是一段因画结缘的浪漫人生。

▲ ? ? 李冠德作品:《藏地探幽》  90cm×96cm

李冠德非常出色地继承了古代文人山水绘画的传统,在他的作品中,保留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哲学,并在写生创作中真实发乎情绪地运用破墨、泼墨、染墨等技巧,产生了与历史感贯通的明显差异性。正是在这些差异性中,呈现出他个人强烈的艺术特质,给予了其作品以极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而于诺的作品则忠实于自己的抒情写意,无论是北方的鲜花野草,还是南国的阔叶奇葩,她落笔有力而又秀美,面对自然环境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以感性的结构处理方式,勾勒出色彩雅致、构图大气而又富有变化、空濛清幽的艺术作品,让人感到宁静永恒的万象之美。

光阴荏苒,李冠德和于诺从“初见”到“同心”,再到现在艺术上的“各有千秋”,他们的绘画创作随着爱情的升华和家庭的责任而富有变化,“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一直得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家人的大力支持。”于诺说。李冠德和于诺夫妇不仅在各自的领域研习艺术的本真,他们也如同艺坛上的前辈夫妻一样,用伉俪情深的笔墨创作出“山语花吟”的艺术语言,作品中不仅浓缩了两位艺术家的笔墨技法,其背后更融入了他们天作之合的故事和造化自然的胸襟。他们在平淡生活和山川揽胜中不断修身、修心和修学,渐渐褪去了世俗尘染,最终将艺术凝结为了精神灵魂的结晶和翰墨情深。

▲ ? ? 于诺作品:《玲珑刻玉,鹤翅初展》  68cm×136cm

 

太行风情,雄浑意境

 

李冠德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绘画,他常常临习宋元山水作品,这为他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传统水墨基础。也许由于其骨子里的坚韧和对绘画的热情,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考入驻扎于太行山中的部队,学习军艺。他每日沉醉于丹青水墨,不断探索中国传统山水的笔墨,对山水画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后又研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业系统的训练学习,让他在泼墨上如鱼得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相继得李魁正、张复兴、贾又福等名师大家的指导,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李冠德的山水作品中,皴擦点染的笔墨赋以艳丽的色彩,结合西方的光影效果,挥洒出山峦的雄浑厚重和水流的轻盈灵透,自然造化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山水画为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需要师承古人,师从造化,李冠德也不例外。李冠德成长于蕴藏着旖旎风光的太行山脚下,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和庄严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在太行山中,他认识并熟悉了自然,太行山也给予了他才情与艺术敏感性。可以说,他的艺术启蒙便是在太行山中完成的。

绵延800里的太行山,壁立千仞,气势雄伟,自古以来,有“太行自古天下脊”之美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发源于此;这里还燃烧着“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红色星火。古往今来,太行山不仅塑造了一个个古代先贤和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的英雄史诗和热血纷飞的传奇故事,同时它还一直是历代画家的心仪之地,迤逦秀美的山水滋养了无数的山水画家的创作才情,太行山又被称为“山水画的起源地。”太行山成为了山水画的一种向往,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中国绘画史,古今许多画家借助太行之姿表现祖国的山河之美,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五代荆浩更是在太行实现了一个由向雄浑转化的重大变革。

▲ ? ? 李冠德作品:《大岳无言》  136cm×68cm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太行,研究太行,画出有深度有内涵的太行,多年来,李冠德每年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太行实地写生,把这神圣的山水作为他水墨山水画创作的基地。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知疲倦地游走于神秘深邃的太行山间,走进浩瀚无边的太行山里与山民一起生活,仔细观察雄伟丰润的造化形式,体验感受太行山之美,体验万物的自然之美,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对话,细细揣摩其中的精神内涵,努力挖掘太行山的精神和意蕴,以及对人生自我价值的理解和对太行精神之美的感悟,找寻表现太行山雄姿的形式和风格,从艺术和哲理的角度找寻大山的诗意,找寻自己的视觉语汇和符合太行特征的艺术形式。太行山中的悬崖峭壁、奇峰怪石、幽谷鸣泉、苍松翠柏、古朴村落、飞瀑野径等,作为他笔下的常客,开启了他在艺术绘画上的“灵性”。他觉得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山间居住的人群更镌刻着生活的百味,这些给他无限的想象和遐思。“一个人的艺术创作,同个人经历与采风有很大关系。”李冠德告诉记者。随着时光的流转,他将自己长期积累的所思所想凝于笔端,将太行山给予他的启迪与感悟融于纸上。他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苍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

李冠德痴情于太行山的变幻多姿的风光,在他眼里,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层峦叠嶂、岩石裸露的太行,既有泰山世事沧桑的痕迹,也有华山奇险峻峭的气势。他取材于太行山,以苍润凝练的笔墨,营造出北方大山大水雄伟壮丽的气度,多年来在山水画上积淀出深厚的艺术经验。在创作时,他胸有万象,意在笔先,运笔沉稳劲健,丰富多变的皴擦点染和抑扬顿挫的线描在宣纸上交相辉映,虚实变幻中营造出气韵灵动的山水形式。在他鲜活的笔墨下,力透纸背的绘画功力,使太行山中的山川草木洋溢着浑沦慨然之气;浓淡干湿的绘画语言,造就出了大自然的本体美,激荡起山间野趣的无限活力。他的《喜雪初融》《山路十八弯》《山村新居》等作品,画风浑厚而不失轻快,磅礴大气而富有层次,既有着传统的高远情趣,又融入了现当代的绘画风格,颇具独特的趣味价值和审美体系。

为了更深入了解变幻莫测的太行山风情,他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从而把宽博的造化自然表现为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在无形忘我之中意态天成。自古以来,写意山水重在“以意为主”、“以神写形”,为避免过于对真实山水还原的束缚,他运用高远者明晰、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的“三远法”组织意象,朴拙凝实的笔触,叠加出“观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的缥缈意境,让观者身临其境。对于自然造化中的山水,他寄予了无限的眷恋之情,不落窠臼的技法在他的笔下,营造出各种物象的实体感和气韵生动的虚幻美,他的艺术创作得天然之气,肆意洒脱的泼墨构造万千具象,颇具风韵的形体传达出超乎自然之外的精神大美,他感悟自然之妙,在造境和写境、意境与心境的交融中,为北方的山水立骨,彰显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 ? ? 李冠德作品:《火焰山下》  68cm×136cm

 

破而后立,吞吐山韵

 

中国传统山水画需要不断浇筑灵感,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探索自然造化的礼赞,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深受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提出的学习绘画艺术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影响,李冠德不断突破艺术创作的传统,在绘画修养、思想境界等方面寻求进步,而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他的写生之旅。

就如古人常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在大自然中不断磨炼,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基于这种认知,他逐渐脱离了故乡太行刀刻斧凿的家园印象,在采风写生中注入了其他山川或荒凉或丰润的元素,从高原到大海,从西北到东南,从陌生到熟悉,他走过了中国无数的地方,并用粗浅不一的线描和浓妆淡抹的色彩,在力度的把控下用笔墨挥洒出伟岸的山峦、茂密的丛林以及古拙静谧的村落,他对“逸神大一”的境界追求也愈显自然。“写生的时候,‘万物皆备于我’,技法无所谓中西,不要区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种类,只要能把当时的感受表达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拿来用。如果你太局限于水墨、油画等材料的话,你的情感就会被压抑,表达不出来此情此景的想法。”李冠德如是说。

细观李冠德早期创作的山水作品,刀削斧砍的悬崖峭壁、蜿蜒起伏的山川叠翠、飞流直下的清泉瀑流、若隐若现的缭绕云雾,这些大千世界的气象,在他的笔墨下熠熠生辉,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磅礴之势。其中,作品《月是故乡明》是李冠德在山水创作中的诗意化表达,他以杜甫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创作题材,用黄土高原的中秋月光表现乡愁:深秋的黄土塬上一轮圆月正从山后升起,如银的月光撒满大地,一条小溪蜿蜒而来,山坡上还晾晒着收获的庄稼,山间窑洞里透出了点点灯光。整幅作品用温润的笔墨构造出传统山水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黄土高原的窑洞风光。为了营造出白月光的意境,他惜墨如金,用枯笔淡墨勾皴出山石树木,并在色彩交染时注意留白,多级梯田与山坡的横竖线描的对比、山石与天空的明暗、黑白对比等,共同交织出这幅艺术作品,给人以无限的深邃美感和凄凉想象。

▲ ? ? 李冠德作品:《晋塬秋韵》  136cm×68cm

而“新丝路采风写生之旅”,对李冠德笔墨转变的影响极其巨大。也许是由于西北部的山川没有经过人工的精雕细琢,显得更为纯净自然,那里危耸的崇岩、杂乱无章的沙石、干枯荒凉的戈壁等具象,尽显大西北的雄浑壮丽,凡此种种,冲击着李冠德的艺术灵魂。他或取材于内蒙古大草原,作出恢弘的《高原牧歌》;或以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畔为主题,结合汉代的古长城历史,挥墨出庄严肃穆的《古塞月晖》。他踏遍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只为用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出留存的丝路遗韵,从而传递自然和谐之美。

近些年,李冠德对新疆的戈壁沙漠情有独钟,“新疆的红山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紫红色的荒漠砾石铺满了重峦叠嶂的山地,在孤寂的荒原中似乎是一抹燃烧的生机,给我特别大的冲击力。”他告诉记者。为了能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表现在宣纸上,他在创作时用不同以往的笔触,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皴擦之间便挥洒出戈壁沙漠的沧桑风姿,寥寥数笔再点染出片片丛林,大写意的新疆山峦跃然眼前。以黑衬白的笔墨不断丰富着大自然的具象,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李冠德从艺几十载,参加画展无数,他在山水艺术上的浸墨更多次斩获全国大展奖项。他的作品雄浑厚重,气宇轩昂,诗意化的深远意境和人世间情感的悲欢离合尽皆隐藏在笔情墨趣之中,他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精神探索,塑造出他独特的语言绘画风格,传递出“诗与远方”的灵气,也是超出画外的情怀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在于传承性、时代性和独创性。”李冠德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以破而后立的气势,营造出缥缈仙境的山川韵势,而这正是李冠德山水画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追求。

▲ ? ? 李冠德作品:《静夜渔歌》  136cm×68cm

 

没骨肌理,生动清纯

 

与李冠德朴拙厚重的山水艺术相比,于诺的笔法则显得较为轻松。于诺幼年喜欢画画,时光轻描淡写中开始了与水墨相伴的日子,她常常将少女的思绪和情感倾注于笔端,在多年的创作中,尝试了写意山水、人物等题材之后,最终锁定了工笔花鸟。“我认为花鸟太完美了,我从小对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都有着情有独钟的爱,不管是什么样的花儿鸟儿,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美的发生。”花卉和动物是体现其创作功力的两个主要系列。可以说,于诺正是在工笔花鸟中看到了通往艺术的门径,也找到了本然的自我。

其实,工笔没骨花鸟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悠久,传承深远,但是却难于创新。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没骨花鸟,于诺师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李魁正教授,李先生融汇东西方的艺术理念和西画色彩的运用,给了她很多启发,正如于诺所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没骨画就是把骨隐没在皮肉之内,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彩描绘或者点染物象。因为不论是偏工笔还是偏写意的画作,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发挥其特有的自然生动的造型特点和优势。在跟李魁正教授学习期间,于诺将没骨画的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于诺在创作花鸟画时,擅长运用没骨画的技巧,画面干净空灵又色彩饱满,同时还富有韵律感,她将自己对宋元宫体画和没骨画的吸收,融入到真实的生命感悟中,浪漫而真淳,总让人想透过薄薄的宣纸触摸到花鸟的灵魂。

在于诺的作品中,一套以《秋趣》命名的扇面作品尤其令人瞩目。这一系列的折枝花鸟画作品,多以没骨的形式画成,在有限的空间中,显现出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诺对“工写兼备”技法的理解,她以工笔手法为基底,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工笔与写意的界线,在勾描晕染与水墨意趣之间找到了平衡,在三矾九染和泼墨泼彩之间找到了新的路径。她突破了写意技法无法在不吸水的熟宣上呈现晕染的局限,以撞粉撞水和泼墨泼彩的手法制造氤氲的效果,使工笔花鸟的背景优雅自然,在技术上为“计白当黑”的中国画的“造境”提供了新的可能。

▲ ? ? 于诺作品:《秋憩》  136cm×68cm

恩师李魁正先生发现,自从接触了以冲撞见长重抒写意趣的没骨法以后,于诺的画风发生了很大转变:“她的作品基本是有场面情景的花鸟组合形式,技法方面由于多遍的冲渍积染,使其作品体现出一种朴厚斑斓的风貌;用色方面多取低明度、灰色相、弱对比色彩关系奠定画面基调,给人以境界空濛、意蕴玄幽之感;造型方面刻画肯定、线意绵密、笔法重叠,使画面呈现出一般女画家少有的庄重朴厚之气。无论是北方的闲花野草,还是南国的阔叶奇葩,在她的笔下都会凝铸为雕塑一样的永恒静谧之态。它不是跃然动人的,而是撞击内心的。这与我一贯主张的现代花鸟画要提倡对于大自然宇宙意识的心灵导向和生命意识的性情讴歌之精神很相吻合。”

于诺经常尝试创作大幅面的没骨花鸟画,这正是她师古出新的结果。《浮云清梦》就是这样一幅满构图的没骨花鸟作品,同时运用不易褪色的天然矿物颜料在麻纸上绘制,天然矿物颜料使整个画面色彩的饱和度都提高了,大幅面作品在不同的灯光角度下,呈现出一种色彩的细微变化。只见画面中垂下的曼陀罗就像跳动的音符,节奏分明又诗意盎然。画面下方的几只白鹭鸶亦真亦幻,仿佛是花朵的清梦,也可能这整片花圃都是这几只白鹭鸶的清梦。鹭鸶和身后的花朵之间虚实结合,梦幻而浪漫。整幅画的色彩是非写实的,于诺说,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段佛经,仿佛福瑞、吉祥的雨天曼陀罗的意象。在于诺的艺术情思中,她将大自然中黄白相间的曼陀罗处理成了整体的黄调,使整个画面中圣洁的白鹭鸶被凸显出来,作为圣鸟的白鹭鸶更是于诺自身的象征,仿佛细雨中树下禅修一般的神圣。

同样用了天然矿物颜料的《梨花春雨》,则是另一幅生机盎然的作品。当时正值暮春时节,于诺走过一片梨园,看到雪白的梨花铺满大地,就好像花瓣的海洋。不由得让于诺感叹时光的飞逝,一种莫名的伤感之情涌上心来。正像《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诗中诉说的情思那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该如何将这世间的美好用画笔保留下来呢,于诺陷入了沉思,她思索着该如何将这种满地飘落梨花雨的美感,保留在梨花最繁盛的时刻。在这样的契机下,于诺便创作出了这幅作品。除了矿物颜料自身的天然美感之外,她还借鉴日本樱花的色彩运用,在这幅大尺寸的作品中,满树梨花形成了一个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浪漫意象。片片飘落的梨花和花朵旁零星伸展的嫩绿枝丫共同交代了时令,喜鹊在树冠下飞过,翅膀的振动使梨花飘落,给静态的画面传达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如此高大的梨树由远及近,梨花由模糊变清晰,形成了微妙的纵深感。画面对于光影的处理则是明暗相间,恰到好处,显得整体风格清雅细腻。

在于诺看来,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将传统绘画的诗意用自我对艺术的思考来重新整合,且万变不离其宗。她的艺术作品,正是基于此而分染出的墨色肌理,营造出了生动清纯的花鸟气韵。

▲ ? ? 于诺作品:《梨花雨》  160cm×96cm

 

花间逸趣,人文气质

 

凭借着多年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勤奋的创作,以及对艺术理念的创新和探索,于诺的作品多次入围国展并获奖,得到了前辈和同行中肯的好评。正如李魁正先生称赞的那样:“于诺的作品在构图上的精致考究,造型上的细腻严谨,色彩上的合理变通,技法上的演练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着一个当代花鸟画家所要实现的诸多抱负。其作品中随风摆动的曼陀罗、夜净空深的梨花雨、迎阳而上的火焰花、翘首祈望的天堂鸟,都是一种对内心情愫的物化表征,也是一种时代心象的自我印证。”

但是,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于诺并没有止步,她不断在写生中积累自己的艺术灵感。“不管是花鸟的形态也好,还是花鸟的色彩也好,本身就已经很美了,几乎不需要你再创造什么。那种纯真的美,你凭空想象不出来。所以,我们只要发现自然当中的形态和颜色,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好了。为什么要画写生?其实也就是为什么画画。我们画画一方面要表现世界的真善美,另一方面要展示一个艺术家的情怀与责任。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要去写生,要在写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艺,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手与眼睛,能够最终使其磨练成一个艺术家的手和眼睛。”

于诺喜欢写生,特别喜欢去家乡那片在孙犁笔下一直洸洸荡荡如碎水银般跃动的白洋淀写生。每到七八月份,芦苇荡中鸥鸟飞渡、荷花逶迤、舟楫往来的场面,化作满是诱惑的殷殷呼唤,让她放下手边一切事务,带上笔墨画纸,在蛙声的陪伴中,在蚊子的围攻下,将炎夏消度于笔墨纸砚之间。她写生的那一叶扁舟,缓行于如锦缎般丝滑的烟波水面,穿梭于被密密菲菲的蒲草芦苇分割成纵横交错的壕沟水道,与天光云影共徘徊,成为水面上流动的风景。

于诺喜欢在桨声欸乃里看花枝招展,看鱼翔浅底,看鸥鸟翱翔,看田田荷叶随风起舞。风吹来,有荷瓣落下,或枕于荷叶托起的臂弯,或悠悠飘荡于水面,恬静安闲,清丽脱俗,全然不似生命之终结,反倒宛如初生。荷花嫩黄的蕊丝儿葳蕤蓬勃地拱卫着绿色的莲蓬,有的驻于枝头,有的随着荷瓣飘零,一丝一缕皆是生命的绚烂与华美。于是,她在宣纸上将那水乡润泽过、荷香浸润过的笔墨尽情伸展,画一幅《荷韵》,荷随风动,花随荷摆,花叶相依……

记者看到,在于诺的写生本上,白洋淀的三千绿水、十里荷花、万顷芦苇,都变成灼灼金荷、杳杳绿苇跃然纸上。而从淀里带回的几只老莲蓬,在案头青花瓷瓶里垂首做“思想者”状……

云南西双版纳的采风写生,更是给了于诺很大的震撼:西双版纳热带的植被风光和自己熟悉的华北平原区别很大。在云南的这段日子里,她不肯错过植物园中的每一处景色,并且细心品味着大自然赋予人间的瑰丽色彩,她笔下的花鸟,也从梨花、芦苇一变而为香蕉、雨林。

▲ ? ? 于诺作品:《地涌金莲犹自开》  78cm×68cm

在《版纳情深》这幅工笔画中,设色鲜艳富丽也更有立体感和视觉感受。巢中之鸟与天上展翅飞翔的小鸟相呼应,在小鸟的衬托下更显得热带花朵硕大繁盛、浓郁艳丽而又生机勃勃。而《版纳香蕉园采风》这幅画的色彩相对没有那么张扬,整幅青碧色的画面中选取了一枝香蕉进行了特写,桃红色的花蕊连绵根茎的肌理成为画面的中心,成就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古典美感。

云南写生归来,于诺把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浸染于笔触,创作了多幅热带雨林作品。这既是修养与文思,也是都市喧嚣图景中的人文情怀。

为了探寻中国画深层的艺术素养,2014年于诺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师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苏百钧教授。如果说中国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最宝贵的是文人的淡泊情怀和抒情的素雅飘逸,那么苏百钧正是把传统文人的这种精神和情怀在工笔画中表露无遗,他作品中的这种幽幽诗情正是深入骨髓的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浸润和滋养。

跟随苏百钧教授学习期间,于诺不仅更加注重把握传统文脉,而且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创造出自己幽逸清醇、意味隽永的文人情怀作品,于诺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画作《沐浴圣光》便是这样。

在这幅超大尺寸没骨画中,植物的茎叶和蓓蕾全部都穿着金色的外衣,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色彩上脱离写实,也使得从上到下的金色随着光影呈现着明暗的变化,画面层次感十足,洋溢着一种朦胧、神圣的光辉。硕大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虽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但是却用焦点透视的方法使花蕊都隐约朝向画外的空间,使得画面的立体感跃然纸上,并且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想。自古以来,工笔画和写意画的随性挥洒不一样,它在技术上需要画家具备耐心、毅力,而向工笔画最高境界迈进甚至更需要甘于寂寞的殉道精神,这幅作品暗含着于诺的精神世界。她正是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精神张力述诸笔墨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统一。昂扬向上的蓓蕾象征于诺吸收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境界,同时虚实有度的茎叶形则显现出一种全新的时代性与现代性。

在百花齐放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于诺在师古学古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个人理想的传达以及时代现实的思考。在内蒙古地区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生活着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类——遗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于诺将遗鸥画进了自己作品中,这就是斩获2010年第六届“绿色净土,天堂草原”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银奖的《又是一度春风至》。在这幅作品中,坚韧的苇秆拔节而起,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一种春天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一群遗鸥在春水中嬉戏,尽情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一只觅食回来的遗鸥展翅飞翔,从右上角逆风飞入画面,增强了画面的动感;青绿的苇丛掩映下,一只匍匐的遗鸥正在孵蛋,她仰头啼叫,似乎是为了回应归巢鸟儿的寻找……所有这些,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于诺用半工笔半写意的笔触,精妙地勾勒出芦苇叶子的动态美。近看是写意,满纸淋漓的水墨和浓淡干湿的线条,尽显中国画的神韵;远观是工笔,匠心独运的墨色和细腻柔和的线描,构筑起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的枝叶。在画家笔下,工笔和写意恰到好处地融合一体,古朴清雅的画面,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贯通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于诺尝试兼工带写绘画风格的过渡,既突破了传统没骨画的技法,又融入了写意的潇洒,是她独特风格的审美写照。

多年来,于诺把文人的修养和文思倾注于笔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屡次入围国展。无论是作品中随风飘动的曼陀罗、静谧幽深的梨花雨、还是昂扬向上的天堂鸟,都是她内心情愫的物化表现,也是她作为当代花鸟画家对于时代深刻思考的自我印证。

▲ ? ? 于诺作品:《浮云清梦》  132cm×96cm

张爱玲曾说,世间最寻常的就是平凡的夫妻,但是对于于诺和李冠德这样的艺术家夫妻来说,正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着创作上的情思。柴米油盐中伴随着画艺的切磋,寒来暑往中孕育着画艺的圆熟。他们拥有今天的成就,一定是与两人生活中的相扶和支持分不开的,这是属于他们的艺术人生。

对于未来的规划,于诺说道,“做人要有真正的信仰,要有奉献精神”,专注于修身修学问,就会给内心带来更大的满足,进而更愉悦的付出,进入良性循环。坐在一旁沉默许久的李冠德告诉记者,“我的规划很简单,我想把每年跟于诺的联展一直办下去,办到我们90岁、100岁。”这既是李冠德对于诺的承诺,也是自己对艺术的承诺。弘一法师评价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于诺和李冠德做到了第一步,并且将用未来的求索得到属于自己的“天心月圆”!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