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修恒远,宗古出新 ——著名书法家刘俊京的书画之道

▲? ? 刘俊京

【人物档案】

  刘俊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养生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其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八届国展、九届国展,第四届正书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家五百强展,第十五、十八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冼夫人杯”书法展,“梁披云杯”等多次书法展中入展;并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杏花村汾酒杯”电视大赛获银奖,“三晋杯”公务员书法大赛获铜奖,“复圣杯”“高桓杯”“羲之杯”“皖北煤电杯”大赛中获优秀奖,同时在北京“双鹤E.C杯”电视大赛获一等奖,第九、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并获北京市第三届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北京市文联文艺作品最高奖及北京十佳中青年书法家、北京旅游文化使者等称号。书法作品随神舟八号上太空并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办管理局、国务院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机构及海内外广泛收藏。出版有《中国百名书法家——刘俊京卷》《年度水墨——刘俊京》《中国美术家——刘俊京》《刘俊京多体敬录心经》《墨品——刘俊京》《刘俊京养生书画》《人民艺术——刘俊京》等多部专集。多次当选中国文联《神州》等大型期刊封面人物。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博修恒远,宗古出新

——著名书法家刘俊京的书画之道

■ 记者 邵妙苗

 

  他是书法家,但他又不只是书法家;他是画家,但他又不只是画家;他从事过中医,现还兼企业管理。探索出独一无二的“养生书画”;他真、草、隶、篆、行诸体兼擅,却又主张“博观约取”;他研修绘画、篆刻、戏曲、音乐、舞蹈、诗词,把一分博学融入书法;他探索佛家禅意的奥秘,把一分宁静融入书法,使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就是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俊京先生。

▲? ? 李商隐《锦瑟》

 

书以载道,博观约取

 

  刘俊京自幼酷爱书画,在朋友的引荐下,刘俊京的作品受到了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的认可,有幸拜先生为师。在书法名师的亲授指导下,刘俊京有种再生的感觉。他说,成为欧阳中石的入室弟子,自己得到的最大点拨不单纯是行笔技法,而是从艺之“道”。

  中国书法自来便有“书以载道”的说法,唐人张怀瓘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徵,期合乎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所谓“书以载道”,就是古人以庄重的书法来表现中国文化。“书虽一艺,与性道相通。”刘俊京坚信,书法不仅仅是艺术,书法应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一头联系古老的文字,它的另一头连着民族文化的经典。书法不仅以文字的实用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是书写内容,还是线条、结体、墨法、章法,书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文字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文化记载的需要,将书法与汉字文化的结合,我们的书法才能成为不朽的艺术作品,离开了传统文化之道,书法就变成了空洞的躯壳。刘俊京表示,“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我们要从自己的文化里多多汲取营养。”

▲? ? 苏轼《虞美人》

  欧阳先生曾亲笔给他写过这样一段劝勉之言:“书本小道,要在属文明义。至于以为艺术,乃是余事也。作字必有所宗,宗法既定,亦必有已意在焉,望俊京勿为他论所惑。”纵观古今,很多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综合修养都很强,综合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欧阳先生本人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学贯古今,是集历史、哲学、逻辑学、诗词、绘画、书法、京剧等等于一身的德艺双馨大家。欧阳先生时常说,学书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就像吃东西一样,只有饮食丰富,牛肉、蔬菜、水果都要吃,不偏食,才会营养丰富。只有先博后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才能创作出有丰富味道的作品。

  书法艺术的天空,原来是如此深遂广袤,恩师仿佛给他插上了翅膀,那速度、那眼界、那感觉都是全新的。在名师引领下,刘俊京对书法的“技”与“道”有了全新的认知。虽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但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当代书坛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重技轻道。他认为,道技不可偏废,不可重技而忽略道。如果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那么可以临摹学习;当把书法上升至“道”的层面,就需要依仗书法家的心性修养了。书法之妙,正是道技融合之妙,妙在技道之间。基于这种认识,刘俊京在书法中找到了适宜的表达方式和途径,在他的精心布局中,案头的宣纸就如一方精神栖居的场域,展现的不仅是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更是一种自我心境的呈现与表达,充满着一种悠远的古意和向着书学经典的皈依。

▲? ? 《吉祥经》

  刘俊京注重综合素质的修养。在欧阳先生的教诲下,耳濡目染地学习体会先生治学的方式方法,刘俊京感受到先生每件作品的内涵都极为丰富,逐渐地认识到博修的益处,常自言“博修才能恒远”。他以先生指引的路子不断学习,植根传统,不跟时风,在对古往今来经典碑帖进行广泛梳理和系统临习的基础上,融入自我意识,寻求有所突破,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吸收古法之精髓,细心领悟古今名家的经典用笔、用墨、结字之妙,加以融会贯通后,广临各种碑帖,兼取百家,遍学诸体,自由地穿行在真、草、隶、篆、行等书体的创作之间,既保持着从传统书体中习得的精神要义,又能从中自然体现出自己创造性书写的鲜明个性,“采各院之果蔬,烹独家之菜肴”,逐步形成自己师古不泥、与众不同的风格。并将绘画、诗词、戏曲、中医、禅佛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不断融合内涵广泛厚重的创作内容,呈现出一幅幅形式丰富的书画作品。

  在刘俊京看来,“博观约取”应该是书法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正所谓“大道至简”,真正的学问最后还是会归于最关键的一个点。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书真正达到最高层次还是要“复归平正”,由刚开始的无知之“简”,到通会之“繁”,最后博观约取再到“简”。这时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道”。刘俊京对书法的态度是专一而又崇敬的,他积极涉猎多个领域而又博观约取,这正是其“大道至简”潇洒性情的体现。

▲? ? 《大学》句

 

融碑铸帖,诸体兼修

 

  刘俊京笔法出入秦汉两晋,故能气势磅礴中见出浑朴遒劲。他学书伊始,便一直在魏晋书风中探求,并将典雅的书风作为自己的追求,晋人书韵和宋人风骨成为他建构艺术精神的精神旨归。不论是横幅、中堂、对联、扇面,均能呈现出一派天机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雅和之风。他以方圆结合的圆润美畅之笔,营造一个古雅经典的艺术空间,营造出属于自我的完整、饱满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意在内蕴,格调高超,飘逸中不失苍劲、大气中透出秀美,其独到的表现和创意,颇见基本功。

  另一方面,生于北京的刘俊京,身体里涌动着北方人贲张的血液,其书法审美旨趣容易导向“碑学”——粗犷、强劲、质朴、沉着的美学范畴。魏碑独有的风格,引起了刘俊京的共鸣,在《龙门二十品》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同时奠定了自己的笔墨基础。那开张的结构,近于笨拙的笔意,凸显纯粹的民间精神,给人一种幽远而丰富的想象。从《龙门二十品》开始,他遍临魏碑名拓,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格外看重,常读常写,让自己的笔墨融进北魏碑刻的豪迈与遒劲,形成了独特的魏体风格。刘俊京说:“我在魏碑名拓中发现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个新天地,注定是让书法家大有作为的天地。”

  融碑铸帖的刘俊京,擅长书写各种书体,对端庄典雅的楷书、雄浑旷达的隶书、古朴圆润的篆书、风神飞扬的行书、豪放飘逸的草书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

▲? ? 张先词《木兰花》

  刘俊京的楷书用笔潇洒坦荡,雄浑厚重,六朝之迹,一目了然。体现了他对《张黑女墓志》等碑刻的独到发现,展示了他对墓志书法的理解和探索。他以魏碑为宗,但却不在魏碑的刀痕上做文章,而是“透过刀锋看笔锋”,注重碑帖结合,注重笔法的精到和对线条质感的把握,注重书写的“笔意”。他追求气息畅达、清新高雅、遒丽沉稳、刚健温润、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强调行笔的自然,不去精雕细刻,注重意趣的捕捉和神采的提练。他用缓慢的节奏勾勒出悠闲自在的浑厚线条,提按顿挫之间构架清晰分明,中锋、侧锋用笔张弛有度,既有魏碑的朴茂,又有法帖的风采。他的楷书方笔、圆笔混杂使用,但用得多的还是圆笔,笔致圆润,点画婉约,笔意浓郁,通畅自然,结字精美,端庄大气。其笔法灵活多变,结体摇曳多姿,章法空灵自然,给人一种雄浑大气、质朴自然的美感。如春风徐徐,似小溪悠扬,浮动的情感,起伏的节奏,推涌着作者丰富的想象,让人看到了他别有洞天的书法才情。

  刘俊京的隶书,临习《乙瑛碑》、《曹全碑》、《石门颂》为主的汉碑,又融入了汉简的风貌,他用熟能生巧的笔墨驾驭能力,勾勒出力透纸背的稳重线条,这使他的隶书作品,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感。他的隶书不拘于藏头护尾等理法,强调结构变化,在雄浑、劲健、秀逸、潇洒之外,还多了几分苍劲、古朴、典雅、豪放。他着力于求气韵、求变化、求古朴,摆脱了一般书家囿于一家一派之拘谨、僵化的弊端,结字奇正相生,结体舒展而严谨,书风秀劲而稳健,意气沉雄,节奏分明,情质交融。部分笔画锋芒毕露,蓄势待发,其金石之韵如新发于硎,神气独具,汉风扑面。在视觉形象上以字形的动势、张力来获得审美表现的丰富,从而使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刘俊京的篆书从秦小篆入手,篆书作品写得挺遒流畅,篆法简练,用笔沉着凝重,笔笔如铁线,笔画浑厚酣畅,如折钗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造型稳重圆润,结体端庄严谨,在整体布局上,疏与密、粗与细对比强烈,给人以一种具有震撼力与表现力的视觉效果,显得格局雄大、气势宏伟,营造了清新雅致的风格,极有意趣和韵味,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 ? 元好问诗《点绛唇》

  刘俊京的行书宗法二王米芾,后又对赵之谦行草手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智慧地融入帖书的韵致和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在多年的临帖实践中,他深刻感悟羲之书风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而疏爽,情态变化多端,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献之书法的笔势飞动雄武,英俊豪爽,气势蓬勃。在取法“二王”的同时,他兼有米芾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和赵之谦跳荡顿挫、萧散参差之势,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其行书沉静入骨而不失之于刻板,锋芒尽显而不失之于粗野。笔法灵活精致,行笔方圆相济并巧妙融入侧锋,倾斜欹侧,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更增添活泼和灵动之态。他的行书作品端严中巧寓变化,收敛多于舒展,含蓄多于开张,不激不厉,顾盼有情,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其作品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用自己恬淡灵秀的心灵来书写表现其运笔的畅达和线条的灵秀与精致,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透过书作,似乎可以窥见书家意趣盎然,但不激不历、自由自在的创作心态。

  刘俊京的行书贴近二王,草书则在唐宋处着意颇多。他在开掘晋唐书法矿藏的同时,汲取了宋明草书的气韵、风骨。他不仅从书谱中汲取营养,还对金农伊秉绶心追手摩,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他的草书作品写得纵横恣肆,淋漓快畅,字字灵动,动势飞扬,有如行云流水,把酒临风,神采毕现,放逸、率真而不失严谨。刘俊京在严谨的法度之中,牵连映带之间融会贯通,有如风云残卷地写出了自己的性情,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他遵循草书的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手中的笔提按着线条的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颉颃,促进书法艺术灵感的迸发。细观他的草书作品,无论是大篇幅的随意挥洒,还是小篇幅的精心收拾,从运笔到谋篇布局,均取法乎上,从字与字之间的节奏到行与行之间的律动,无一不是他笔情墨趣的创作追求。他的笔下似是蕴含着一种力量,在虚实相间、轻重缓急、浓淡干枯、疏密有致的穿插中,营造出“意在笔先,笔随心动”的韵势,点画之间浑然一体,结体之间紧密呼应,撷笔染墨,一挥而就,时缓时急,一气呵成,既力求可观性,又灵活多变,骨力劲健,潇洒飘逸,弥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 ? 张耒诗《偶题》

  纵观刘俊京的书法作品,无论真、草、隶、篆、行,不同的书体中都有着他对于回归传统的丰厚素养。他擅长潜入古人书法的内在精神去寻找自己所需的艺术营养,在诸体皆能入其骨的背后,他是“以心书写,以情达意”,用生命的力量诠释着书法的可能,其书法创作之路充分体现着他对前人书法生命力的感悟,对书法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和追求。

  书法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精神之处,就是于点画之中传递神采、情趣、韵味,书者是通过笔墨寄托饱满的思想情感的,古人云:“书,心画也。”书法艺术的魅力不只是汉字艺术的自然美,更在于书家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墨功夫反映出书家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情,如其人也。”刘俊京书法,正是如此。

▲? ? 集名句

 

养生书画,三重境界

 

  作为“养生书画”的创始人,“养生书画”是刘俊京书法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养生书画,就是养生学和书法、绘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缘于刘俊京多年来对国粹中医、书法的酷爱,养生书画成为他今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养生书画”的提出,有着传承历史、继往开来、涤荡生命和灵魂以及服务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它的内涵主要是集中医、禅佛、养生、书法、绘画、美学、伦理、哲学、数术、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智慧,融会贯通,珠联璧合,并以书画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感受书画中蕴藏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风采各异,更感受到书画艺术的美,起到心意畅快、净化心灵、舒缓疲劳、养生增识的效果。

  刘俊京曾是中医师,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有不俗的研究。这样的文化背景,对于他的书法创作自然会发生特殊影响。他觉得,在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念对自己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帮助很大。他不忘将自身的中医学识与书法相融,独创“养生书画”理念,将中医养生讲究的“圆融平和”、“天人相应”、“阴阳平衡”、“动静有常”与书法的动静、迅缓、方圆、收放、藏露、呼吸等技艺法则有机融合。静观他的作品,体现出他对“养生书画”的探索。他将养生之道融入书画中,告诫人们注重养生。“清心寡欲身健,志闲神怡体康”,刘俊京的“养生书画”,全面拓展了书法的学术空间和人文属性,在书法理论的探究和实践上迈出了一大步。

▲? ? 王世懋诗《题溪山风雨图》

  “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传统医道主张疏通、宣泄,因此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养生之首,“寿从笔端来”的说法,道出的正是书法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古人所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一旦进入旁若无人的书法境界,在跳跃腾挪的轻重提按之间,原有的情绪都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我两忘的惬意。

  刘俊京推崇古人“颐养神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并从古籍经典中提取修炼身心的篇章,在一番体悟琢磨后落于纸上。既以书风名世,又擅长诗词格律,更有做过中医师的经历,刘俊京巧妙地将三者结合,进行了养生书画的开拓性探索。那些他从《皇帝内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专著中提炼出的饱含着中医养生精髓的诗作、楹联、吉祥小品,被融入作品中,书、文、画气韵贯通,珠联璧合,将书法的“神、气、骨、血、肉”表现得淋漓尽致。《延岁六味》、《五味宜淡》、《素味延年》等经典书法让人既生活的幸福又陶冶情操;《萝卜白菜》、《以食养生》经典绘画使人深感味道之鲜美;《观天养颈》通过医学解释出来,使人体会到中医养生之妙处;《茶以养神》精切的阐述了茶的功效和优美草书,同时也欣赏了精湛的书法艺术;《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优秀经典历史通过笔墨把京剧人物活灵活现呈在现作品上,让人们了解历史,传递文化;他自撰的“五味清鲜身康体健,七情稳敛络畅经通”八言联,以圆融洒脱的魏碑笔法为之,结体方正,章法开阖自然,一出手就在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摘得银奖。

  品味刘俊京佛学养生作品,更加传递一种友善、慈悲、爱心,他在书写心经以及佛学文化作品之时,又加上罗汉人物画,使佛经作品更加活脱,欣赏书法的同时,体悟为善修心、做人做事的智慧。同时,佛经内容为方便读懂,有的注写汉语拼音,受到广泛的好评,更好的传递友善佛教文化,让人们积极为社会多做贡献。

▲? ?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高度概括了“悬思—苦索—顿悟”这一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治学真理。

  无独有偶,刘俊京提出的“敬、净、静”书学三境界,也形象地概括其多年来探索“养生书画”的演变历程。

  “敬”是刘俊京书学实践的第一个境界。表明他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态度,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入世的态度。他把“敬”摆在了为人处世的首位。刘俊京在当今社会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书界书法家,他对待不同界别和层面的人,他总是恭敬有加,言必信,行必果。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彰显一派谦谦君子之风范。这从他以严谨、整肃、规范见长的养生书画作品中可窥其对书学的“恭敬”与虔诚。

  “净”是刘俊京书学实践的第二个境界。他崇尚“净”,映射出他心底里的纯净、洁净。这也是他修身养性、做人从艺的基本准则之一。赏读他的书法作品,使人品味到一种“净”的信息,无论是创作哪种书体,他的运笔轨迹仍然是一丝不苟、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之痕迹,通篇字体讲究造型的变化,凸显其用笔的节奏韵律感,笔力遒劲,章法气息连贯、浑然一体。大凡书家能够做到作品“卷面干净”并不容易。观俊京君书作的第一印象是清新、干净、悦目,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净”的境界。

▲? ? 四委之养生

  “静”是刘俊京书学实践的第三个境界。这与他的人生阅历、个性风格不无关系,也与他曾经从事过医务工作很有关系。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则能知足常乐。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守自然。“静”的引申义是指一种悠远的境界,宁静可以致远,可以获得智慧灵感;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更让我们感念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哲人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之态,是一份怡然自得。所以古人赞赏:静居则安。这大概也是养生学主张的观点。

  刘俊京的“敬、净、静”书学三境界,一如他的书斋名号“静医斋”。“静医斋”远离市区,背枕燕山山脉,四面开阔,沃野纵横,这里无都市车马喧嚣之声,却时闻鸟语嘤鸣,显得格外宁静,堪称修身养性、读书游艺之所,在如此浮躁的时代,是为一片净土,难怪他钟情于此。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任何人往往难免处在紧张急躁的心绪之中。因此只有夜阑人静时,他便能安处静医斋中,享受几许入静之闲逸与自在,或任情恣肆地挑灯夜读,或纵情挥毫抒写心中之快慰。不争不夺,书不浮躁,墨色纯净,满溢灵气,就像中医里说的,静居则安,静以致远。既能书亦善画,刘俊京用文人画来体现他的文化传承,寥寥几笔,活灵活现,文人小品精道之处跃然纸上。在刘俊京看来,真正的好画,是画到至简,并非以满取胜,而是以立意为胜。书画之根本是在于神采,如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既具,乃为上品,才为艺术。

  几十年来,刘俊京探求的脚步,一直在心与道之间追寻着一个精确的平衡点。回望历代文化学者的足迹,几乎都走过这样一条轨迹:以饱学沃读为基础,从社会与历史的高度上把握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最终求证文化艺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道。

  静听岁月流淌,感受古事沧桑。凝聚民族智慧,闪耀历史光芒。刘俊京笔下的作品,简洁规整中蕴藏气质,恣肆淋漓间精彩纷呈,笔随心动处谱写忠诚。如春雨的滋养浸润,似流动的文脉气场,若千古的气正风清。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