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笔端来的辩证论——漫谈书法和养生(之十三)

【人物档案】

方立,知名学者,书法和书法理论爱好者。笔名:方碧文、龙泉山人等。1951年6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龙泉庄,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入党,1971年6月提干。1990年,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任政治组(局)筹建负责人、信息组(局)副局长兼两组党支部书记,研究室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后分别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政治研究局、国际研究局局长,2003年9月至2013年4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任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等。现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新疆智库委员会委员等。

专著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1992年)、《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主义》(1998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古丝绸之路的当今对话》(2006年)、《中国书法研究导论》(2019年)以及歌词《中国,强起来》(2018年)等。主编有《中国西部现代化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2020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200余万字。发表书法论文《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哲学思考(上、中、下)》、《漫谈书法和养生》等约30万字,发表篆隶楷行草书书法作品200余幅,书法作品多次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等辞书、多次当选《神州》《典藏文化周刊》等大型期刊封面人物。

方立行书作品:曹植《洛神赋》  48cm×356cm

美从笔端来的辩证论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十三)

■ 文/方立

中国哲学决定中国艺术的基本品质和风格。中医讲八纲辨证,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国书法是活着的哲学雕塑,是几千年来留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文化活化石,其中有哲理、有文化、有生活。不论是文字初创时留在兽骨、钟鼎、石器上的甲骨文、金文,还是那些无名氏留在摩崖和石雕上的汉碑、魏碑,再有藏在典籍史册上的魏晋、唐宋等各个时代书家的不朽之作,无不将人类对真善美的探索和追求艺术地注入了汉字笔法之中。正所谓万事万物皆含哲理。翠竹黄花、无非般若,担水劈柴、皆可悟道。

方立楷书作品:王维诗《鹿柴》  136cm×34c

一、书法辩证论的基本范畴

书法辩证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理解。从广义看,包括字内与字外、天分与勤奋、临帖与创作、修养与读书、见识与游历、人品与书品等各个方面。从狭义看,主要指笔法、结字、篇章、布局等的书法范畴的辩证关系。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事物整体。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老子哲学中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等矛盾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凝结中华民族先祖智慧的太极图就是元气运行图。在象征元气的圆中,一条S型分割线把一个圆分为阴阳二体,像首尾相衔接的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成为矛盾对立的统一体。S线就是元气流动线、生命流动线、宇宙运动线,也是美术创作中妙用无穷的审美曲线。黄宾虹认为: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即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之图。

《黄帝内经》把阴阳五行引入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精藏于内,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消耗,机能活动露于体表即为阳气,用以护卫生命物质的存在。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产生病理。据此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经过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进一步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原则。同中华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八纲辩证或者十纲辩证一样,书法辩证关系主要指各种对比关系的相反相成、和谐统一。比如,以长显短,以大显小,以粗显细,以重显轻,以直显曲,以正显欹,以方显圆,以聚显散等隐现的对比关系,这是形成差异化、节奏感、层次感的重要手段。对比关系越多、反差程度越大,内涵越丰富、视觉效果越强烈。清代书家笪重光《书筏》言:“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古典书论中,书法点画讲求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等,要求笔画线条有立体感、力量感;讲求篇章一气贯底、和谐自然,作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生命意态、情趣和神采。这些审美意识都体现了哲学思想。古今书论中提出的对比关系包括阴阳、违和、疏密、向背、长短、粗细、强弱、欹正、轻重、曲直、方圆、聚散、连断、动静等30余种,是丰富而繁杂的学问。

方立行覃作品 :春华秋实  34cm×136cm

二、从笔法看,有方圆与藏逆等关系的矛盾统一

中国书家早就认识到,书法线条的长与短、粗与细、弯与直、欹与正,结构的疏与密、放与收、藏与露、开与合,章法的迟与疾、虚与实、浓与淡、大与小,用笔的俯与仰、方与圆、抑与扬、刚与柔,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书家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通过计白当黑、刚柔相济、参差错落、浓淡相间、阴阳和合等艺术手段,形成作品的节奏、韵律、层次等,并达到全局平衡。中国书法强调藏露互见、方圆兼备、纵收得体、中锋用笔、侧笔取势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作品是一个由各种关系、矛盾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有书家认为,一篇好的书法作品,至少应关注这样一些关系:长与短,长短虽异,各任其性;大与小,打破均衡,大小各宜;断与连,连断不定,断连无法;粗与细,粗粗细细,不拘一格;疏与密,疏者奇疏,密者奇密;正与斜,正斜结伴,牵手相随;枯与湿,枯湿混淆,淡浓相宜;宽与窄,大开大合,宽窄不等。

王羲之《书论》言:“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作一字,必须注意祥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书写过程中圆润厚实、柔中有刚的笔画称为“棉裹铁”,遒劲老到的笔画称为“万岁枯滕”等。可见,书法用笔的矛盾之妙,包括执笔的虚与实、深与浅,运笔的提与按、藏与露、轻与重、起与落,行笔的疾与缓、顺与逆等。

方立楷书作品:北朝民谣《敕勒川》  136cm×34cm

三、从结字看,有结密和宽绰、疏密等关系的矛盾统一

自古以来,关于结字的论述很多,唐代欧阳询有结字八诀、结体三十六法等,大都就某一字体的结字方法而言。苏东坡从各种字体结字普遍联系中,发现大字有大字的难处,小字有小字的难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认为结字的结密和宽绰是各种结字的主要矛盾关系。一般而言,在解决好这对矛盾的同时,处理好以下4组矛盾关系尤其重要。

一是违与和。所谓违,就是错杂、变化、殊异。很多点画在一起,要相互差异、各自矛盾,多样而不雷同,丰富而不单一,和谐生动处于一个结字之中。所谓和,就是违而不犯,在整个结字中的笔画没有越规,相互协调、配合,整齐、有序、统一。

二是主与次。每个字都一主笔,或在中宫,或在四周,要与次主笔、余笔互为映衬、相映成趣。取直势之笔,主笔重在竖画,取横势之字,主笔重在横画。

三是欹与正。欹就是险绝,不正的意思。只有正而无欹,字就不生动;只有欹而无正,字就不稳当。有正有欹,就是追求妍媚,欹正互生。

四是虚与实。就是点画的合理安排,虚实相生。尤其点画较多的字,不但要注意避免上下左右关系的比例失调,还要把握彼此之间的距离、粗细程度。

方立篆书作品:左宗棠联  48cm×178cm

四、从布局看,有局部和整体等关系的矛盾统一

在书法创作中,矛盾无处不在,对立的两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线条的长与短、粗与细、弯与直,结构的疏与密、放与收、藏与露,章法的迟与疾、虚与实、浓与淡等,这些都是矛盾双方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呈现,矛盾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使书法创作的过程生动活泼,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有层次、有变化,这样形成的书法作品必然形神统一、错落有致、意境高雅。孙过庭在《书谱》中曾提出过“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观点,矛盾双方丰富多彩的变化对立,使书法艺术更加多维,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和谐完整。

中国书法以黑白为主调,主张计白当黑。布白有字之布白,行之布白,篇之布白。中和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尤其以黑白和谐为要。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布白停匀,一气贯注;黑白之间,相辅相成。

就草书而言,有整体和局部、大起大落和平缓舒展、个人风格和严守法度等方面的平衡;点画之间的欹正向背、顾盼有情、刚柔相济等;技法上的长与短、粗与细、大与小、断与连、疏与密、正与欹、枯与湿、开与合等;字势上的重心平稳与倾侧变化、静中有动与动中有静、方不中矩与圆不中规等,都强调对立统一,彼此违背而不相互侵犯,和谐统一而决非雷同。这些艺术思想和技巧,同样充满哲学智慧。在当代,启功先生发现了黄金结字律: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内紧外松。邱振中先生提出,书法基本结体取势取决于字的纵横两种中心线,纵线以取稳重和上下贯通,横线以求姿态。这些总结,也体现了辩证法。

五、从哲学看,书法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都可以归结于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相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也用来指阴气和阳气,这是气的两种状态。以后,被引申为相互独立的两种趋势、状态,明亮的、热的、在上的、强壮的、动的、向外的等为阳,晦暗的、冷的、在下的、虚弱的、静的、向内的等为阴。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极而阳返、阳极而阴返。阴阳相合而生万物,它是万物起点。天地之道,本于阴阳。一元之气,流行天地,来往不息,行而为阴阳,布而为五行,流而为四时,万物由此而化生。

书法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都可以归结于阴阳关系。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述皇象书法“沉著痛快”,痛快出于“阳舒”、“阳气明”;沉著出于“阴惨”、“阴气太”。太者盛也,正是用笔沉著的本源。李阳冰《论篆》说自己:“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三才,出于《易·说卦》,所谓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他是自诩汇聚了三才品格,所以能够以心驭笔、以自己之心推拟万物之心,从而表达万物之情、概括万物其状。王羲之云:“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天地之心如同人心,是自然的客观属性,人心应该和天地之心息息相通,依循自然的阴阳法则,以心驭笔,把书法美与自然美统一起来。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中和是天地居其位、万物化其身的根本条件。书法线条的长短、方圆、欹正、大小、粗细、刚柔、动静、轻重、黑白、连断、藏露、虚实、浓淡、枯润、向背等各种矛盾,运笔的快慢、按提、逆顺、转折等各种笔法,都是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所以,把握书法的阴阳之理,要道法自然,贵在中和。纯阴不生,纯阳不长。阴阳相互包容、相互贯通、相互配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形成阴阳和谐之美。书法家要精通疾涩、顺逆、推挽运用之妙,疾为阳,涩为阴;顺为阳,逆为阴;推为阳,挽为阴。阴阳之气彼此激荡,才能产生内在张力和无穷变化。用康有为的话说:“书法之妙,尽在方圆。”转以成圆,折以成方,都必须人笔合一、物我一体、自然中和。王羲之在《议书》中提出:“作字之体,须到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这里强调笔画与字的结合要中和平衡,也就是阴阳和谐。《黄帝内经》也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生气通天论》言:“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无春秋,若东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中和,同样是书法美的生命所在。

中国哲学作为灵魂,用纵横的神经、错落的骨骼、流动的脉络表达中国哲学智慧,赋予中国书法独特的东方神韵和梦幻风采。任何书法线条、点画都被赋予哲学灵性,表达书家的哲学观念和人文情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寿从养生来的辨证论——漫谈书法和养生(之十二)

《黄帝内经》把阴阳五行引入中医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养生等各个方面,认为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精藏于内,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消耗,机能活动露于体表即为阳气,用以护卫生命物质的存在。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产生病理。据此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