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从养生来的辨证论——漫谈书法和养生(之十二)

【人物档案】

方立,知名学者,书法和书法理论爱好者。笔名:方碧文、龙泉山人等。1951年6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龙泉庄,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入党,1971年6月提干。1990年,调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任政治组(局)筹建负责人、信息组(局)副局长兼两组党支部书记,研究室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后分别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政治研究局、国际研究局局长,2003年9月至2013年4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任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等。现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新疆智库委员会委员等。

专著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1992年)、《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主义》(1998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古丝绸之路的当今对话》(2006年)、《中国书法研究导论》(2019年)以及歌词《中国,强起来》(2018年)等。主编有《中国西部现代化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2020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200余万字。发表书法论文《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哲学思考(上、中、下)》、《漫谈书法和养生》等约30万字,发表篆隶楷行草书书法作品200余幅,书法作品多次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等辞书、多次当选《神州》《典藏文化周刊》等大型期刊封面人物。

方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68cm×42cm

寿从养生来的辨证论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十二)

■ 文/方立

《黄帝内经》把阴阳五行引入中医理论,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养生等各个方面,认为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精藏于内,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消耗,机能活动露于体表即为阳气,用以护卫生命物质的存在。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产生病理。据此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经过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进一步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原则,确立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临床上常用的八种治疗方法。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包括治分标本、治有同异、寒热治则、虚实治则、气血治则、阴阳治则等。

正治反治原则。正治法或称逆治法,是最常用的治法。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为正治法。如风寒外束用辛辣发表、温热犯肺用辛凉宜透。反治法或从治法,是特殊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即顺从疾病的症象而治的法则,透过病人症状所表现的寒热虚实假象,抓住病症实质治疗。比如,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热因热用(以热解热)、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下剂治泻痢),均为反治法。如外热内寒用四逆汤(热因热用)。

方立:左宗棠联48cm×178cm

标本缓急原则。标本是指疾病的主次本末和病情轻重缓急。一般认为,标是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和所出现的证候;本是疾病发生是病机即疾病本质。包括正与邪、病因与症状、旧病与新病、标本与缓急等。从人体与病邪的关系看,人体为本,疾病或病邪为标。人是否得病,得病的轻重,恢复的能力,药物和治疗的作用,都要视不同人体而定,并且通过不同人体发生作用,是某个具体人体的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如果不顾病人具体情况而盲目驱邪,有可能邪气去而元气伤,或者病未去而正气衰。从病因与症状关系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旧病与新病关系看,旧病是本,新病是标。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患感冒,感冒是标。从标本与缓急的关系看,一般说治病必求治本,但不少情况下可能是标急于本,需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或者标本兼治,或者标急治标、本急治本。

治有同异原则。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病异治是指同样的病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强弱不同,性别、年龄、生活环境不同,甚至节气不同,同样一种病,治法都会有所不同。异病同治就是对多种疾病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方立:苏轼《后赤壁赋》48cm×178cm

阴阳治则。人体病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阴阳不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因此,施治时要先别阴阳,然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有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有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有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有错;皮肤、毛发问题,治肺没有错。当然,这些治疗原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阴阳辨证最为复杂,八纲中的里、寒、虚三纲属于阴,表、热、实三纲属于阳;人体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为阳,阳亢伤阴,阴损亡阳;从脏腑气血看,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等;从邪气角度看,寒、燥、湿为阴,风、暑、火为阳;阳胜伤阴,阴胜伤阳。古人说,阴阳相互为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肾阴滋润各脏,肾阳温煦各脏。肾阴阳的关系反映了人的整体阴阳关系,即真阴真阳的关系。所以,治疗阴虚或者阳虚时,都要治阳顾阴、治阴顾阳。阳证阴证可以互相转化,阳证转为阴证,表明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好转。

方立:李白诗《早发白帝城》34cm×68cm

表里治则。表里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凡是外感症,病变部位在于体表者,为表证。外邪未解、深入脏腑时便为里证。因七情、饮食、劳倦、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表证一般特征是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等。要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患者兼有其他之证,如表里具寒具热、表里具虚具实、或者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或者表实里虚等。

寒热治则。主要辨别疾病性质,凡由寒邪引起或者因肌体机能衰退引起的症状为寒症;凡由热邪引起或者因机能亢盛等病因引起的症状为热证。要注意辨别寒热部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在气、在血;注意寒热伴随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具热、表里具寒、虚寒、虚热、实热、实寒等。寒热治则又讲药性的共性和个性。中药的药性指寒、热、温、凉,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实质是寒与热的相对两面。就是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其次,寒热同用,如溃疡病既有胃寒又有肝热的症状,常以干姜和黄连同用。再次,药性与药用结合,即药物入什么脏或者什么经、治什么症或者什么病。

方立:张祜诗《宫词》136cm×34cm

虚实治则。主要判断病邪的盛衰和人体抗病能力强弱。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未发病前,是正气盛而邪气未侵入。发病了,就是正气虚而邪气侵入。治疗过程,就是培育和扶持正气战胜邪气,就是去邪扶正或者扶正去邪,改变邪正双方力量对比,使疾病向有利于人体的方向转化。古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旺盛的实证表现,有表实如怕冷、发热而无汗;有里实如高热、烦躁、神昏而大便燥结等。在处理虚实与标本缓急的关系上,一般是久病用补、急病用攻,同时结合标本与缓急关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虚实的基本治则。虚实互见,就需要攻补兼施。

气血治则。中医脏象学认为,气血是构成肌体的基本物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气者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行医不识气,治病无依据。血为气之母。这些关系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是我国医学的临床治疗原则,以后又有医家加上气血,为十纲辨证。表里是指证候表现部位的深浅。表证指热性病初起,症状表现于体表,有怕冷发热、头疼鼻塞、身痛脉浮、舌苔薄白等症状,其中以怕冷发热为表证的特征。寒热是指病证的两种不同性质,是治疗时用热药或者寒药的依据。虚实是指人体正气与邪病作斗争过程中,病邪的盛衰与抗病力强弱。虚证一般指正气不足,实证一般指邪气有余。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实、热属于阳证范畴,里、虚、寒属于阴证范畴,表证属阳,里证属阴。但是,事物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是变化的。

方立:上善若水34cm×136cm

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如果缺少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至少容易片面治疗,导致严重后果。2019年3月17日在微信圈看到来自《天涯论坛》一篇题为《去世之后才知道元凶是谁》的文章,说是以色列的一篇寓言故事,道出现代人看病的困惑。

故事情节大体如下:一个男士在楼梯间,突然感到左耳刺痒。妻子一定要他去看医生,防止延误治疗造成重疾。

医生详细检查他的耳朵,花了半个小时,给他开了6粒青霉素片,要他马上清除左耳的积垢。两天后,痒痒没有了,腹部起了红斑,奇痒无比。他马上找皮肤专家诊断,专家要他不用担心,是青霉素过敏,服用12粒金霉素药丸,几天后就会一切正常。结果,腹部斑点没有了,膝盖出现浮肿,还伴有高烧。他又去找资深大夫,资深大夫安慰他说,这种症状往往同金霉素疗效相关。给他32粒土霉素药片。奇迹发生了,高烧不见了,膝盖浮肿消失了。但是,他的肾脏出现致命疼痛。一批专家被请到他床边,说疼痛是服用土霉素的结果。让女护士给他打了好几针金霉素,将他体内的细菌统统消灭光了。在他体内一个活着的细菌都不存在的同时,他的肌肉和神经也遭受了细菌同样的命运。医师说,只有大剂量氯霉素才能救他的小命。于是,他服下大量氯霉素……

2023年9月28日,方立主持由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世界科技安全与中国对策研讨会。

几天后,他的亲朋好友都参加他的追悼会了,法师在悼词中还赞扬他同疾病抗争的事迹。到了阴间,他无意知道,最初的左耳痒痒,是一只蚊子叮咬引起的。他终于知道,医生用药治病,通常只治好他负责的这个毛病,至于伤害了另外的器官,他是不负责的。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用药,最后可能造成全身坏死,莫名其妙地上天堂报到。

这个故事讲诊断的整体观很重要。从局部看,如果诊断是准确的,用药也是对症的,但总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是局部病痛治好了,总体健康搞坏了,最后走向死亡。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中医的整体原则、辨证施治有很大的区别。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是对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并没有过时。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诊断方法同现代高科技结合起来,引进西医定性又定量的治疗方法,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应该是一个大方向。然而,现在既懂中医又懂西医还懂科学技术的大家太少,中西医在基础理论、基本方法、诊断和治疗体系等方面的融合困难重重,难题很多,需要创新突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