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墨染,易象高逸 ——著名画家赵金平的山水哲理

▲ 赵金平

【人物档案】

 

  赵金平,河南人,现居北京。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满维起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创作中心主任。

  夏布双面画原创发明人(发明专利号:CN200910104734.3),茶汤染色夏布画发明人(发明专利号:CN201210272964.2)。

  主要参展作品:2008年作品《溪山云起》入展美协举办首届中国画线描展,并刊登在《艺术研究》杂志;2010年《溪山积翠》入展美协举办《和谐燕赵·红色太行》展;2012年4月11日作品《春风绿塬》《松风高士图》《春风绿太行》发表于《求是》理论网精品观澜栏目;2012年8月《劲舞苍穹》入展建军85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暨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2012年9月《春风绿塬》获美协举办2012年中国工笔画展优秀奖;2012年10月《云涌观台》获美协举办“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4年4月《塬上春风》(夏布画)发表于中共中央党刊《求是》第7期封3;2014年4月作品《云涌观台》《春风祥云图》《家在红崖绿树间》刊登于《红旗文摘》第4期《艺苑风》栏目。

▲ 赵金平作品:《承德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左为《涌翠岩》夏布画,右为《凌太虚》夏布画)  63cm×63cm×2

清心墨染,易象高逸

——著名画家赵金平的山水哲理

 

■ 记者 赵艺瑶

  初访著名山水画家赵金平老师的工作室,在这里品潋茶茗,赏读画韵。记者被其所绘制的作品《承德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所震撼,观其中二景《凌太虚》和《涌翠岩》,画面采用表面粗糙,但极具东方审美肌理的夏布材质,大青绿渲染的清幽山色和工谨细巧的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只见千岩万壑间的古木颇有峭拔之奇姿,全其遒劲之势意,激流飞瀑,溪涧泉涌,犹如缥缈的衣袂,倾泻而下,金碧辉煌、庄重典雅的园林建筑是其创作的画眼,小到精美绝伦的雕花,大到鳞次栉比的屋舍,结构紧密,造景甚是精致入微。

  赵金平视野广阔,胸襟博大,中西兼顾,以独具韵味的工笔重彩手法入画,浑朴苍润的青绿山水色调华丽,艳而不俗,楼阁风貌骨体坚凝,整肃端严,法度规整,它们相得益彰,共同构筑出这些工拙纤丽、气势磅礴的夏布界画,既契合山水园林在哲学理念上的美感追求,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赵金平作品:《春风绿塬》  200cm×200cm

  其实,这些精品的创作,正是得益于赵金平积淀的深厚传统功力和文化素养,多年来,赵金平秉承古法,将山川造化融于笔墨,用笔率性恣肆,又精微舒朗,他将传统山水的写意艺术手法与工谨细腻的工笔绘画形式相结合,从其画作中,便可看出他对于山水国画的极高领悟。

  然,他在中国画体系中又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审美意趣,在绘画材质上一改绢本的表现形式,推陈出新,采用可永久保存的夏布载体,又不拘于老庄哲学理念上的黑白色调,大胆用墨,追求更具当代审美的青绿风采。在游艺道路上,他不断探索夏布双面画和茶汤染色夏布画的绘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当代国画的山水世界里畅游,其创作的山水画作清幽雅逸,明快透彻,内蕴丰厚,得雄浑阳刚之气,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观之让人似乎在追寻宏远超迈的人生境界。

▲ 赵金平作品:《晴川历历》(纸本)  220cm×120cm

 

摹古溯源,山川入怀

 

  赵金平出生于古有怀州之称的焦作,这里南邻波涛汹涌的黄河,北依巍峨竣阔的太行山“中华脊梁”,诗意天然的滋养,让他自幼对山水形胜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寄托。初中时便拜山水画家张懋先生为师,跟随其学习国画山水,从此定下了艺术道路的基调。张懋先生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敢言天地是吾师”的艺术创作理念,赵金平时常跟随先生入山采风写生,从“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墨分五色”的基本技法入手,到将天地造化融于胸壑,化为笔墨,而这些都离不开他长期对于太行山川的手摹心写和人文体悟。

  对于赵金平来说,太行故土是孕育他创作灵感的摇篮,西起王屋,东止燕山,迤逦千里、雄浑壮阔的大山,已然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在这处神秘邃远的深山老林,赵金平跋山涉水几十余载,他酷爱那被岁月烟尘蒙上年轮的沧桑古树,石缝中钻头而出的无名小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还有那升起袅袅炊烟的石屋村落,这些让他倍感亲切的景观,给了他艺术天地的无限想象。从晨曦到日暮,他时常仰观神奇造化的氤氲气象,俯瞰峻奇峭立的峡谷丘壑,峥嵘嶙峋的山石、蔚然生秀的林海、喷珠泻玉的飞瀑、还有涧壑里的峰出泉涌,尽皆成为他笔下的素材意象。他徒步游走于太行山路一带,“对景写生”,参悟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度,以洁净精微的笔墨探寻山川的奥妙,通过给传统山水设色,创作出元气淋漓、苍润清幽的山水烟云画作,虚实共生的墨色变幻,倾吐出浓郁的眷恋乡情。

▲ 赵金平作品:《家山春浓》(纸本)  220cm×140cm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曹操曾为这片神山秀水赋诗言志。在漫长的岁月里,壮阔的太行山水孕育出荆浩、范宽、郭熙和李唐等画坛巨匠,他们辛勤耕耘于这片沃土,创作出《匡庐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等经典名作。“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正是为追寻古人之足迹,赵金平以五代至宋的北派山水为宗,专注于摹古溯源,他深扎笔墨技法,并广泛研读经典画史、画论,皴擦点染之间营造出传统的墨色山水图式。

  期间,为精进绘画技艺,赵金平笔耕不缀,上下求索,先后研修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研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满维起工作室。深受满维起、张复兴等山水大家的悉心指导,以及专业院校的艺术熏陶,他反复“传移模写”历代名家大作,承继山水历史脉络,荆浩以“皴法”表现的山川壮美质感、范宽推崇的苍劲肃穆的画风、郭熙传递的灵动缥缈的视觉交错形式、还有李唐用“斧劈皴”塑造的千岩万壑等精严理法,他都深谙于心,并赋予笔墨,跃然纸上,且师法传统之时,又不囤于法度,常以当代人的情感思维审视古人文心,与先贤对话,在呈险绝峭立之势的山水画作中,他似乎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艺术之道,行云流水的用笔和枯润合度的墨色,构建出浑厚大气、朴茂盎然的山水特征。

▲ 赵金平作品:《春风山暖图》  68cm×136cm

  石涛言:“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因里,极尽笔墨的境象表达,它是造化与心神的审美契合,也是再现生活的物化体验。赵金平崇尚自然,放情林壑,多年来不仅关注家乡的山水田园,还曾数次奔赴泰山、秦岭、天山等名川大山采风写生,他始终秉承传统山水的特色,以“宋人丘壑”驱遣山川入墨,借苍茫浩瀚的自然表象抒写胸中逸气。在自然山水的润泽里,他“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变”,运思挥毫,体会殊深,画其熟悉的沉雄大山,写其熟知的宽厚山民,不仅将叠嶂的青绿山水诉诸笔墨,更把变幻莫测的阴晴气候宣泄纸上,以意写形,因心造境,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理念。

  纵观赵金平的创作,浑拙饱满的线描勾勒出清峻厚重的山川风骨,画中奇峰迭起,峡谷纵横,清流潺潺,云烟幽渺,他常以青绿泼墨的色调追诉对自然山水的真挚热爱,这种氤氲出的明媚淋漓的印象,是他积极探索、不断变革的绘画语境。以《云起云台》(春夏秋冬)系列作品为例,他用厚重而不失灵动的笔墨,描述了太行赤裸的雄伟身躯,虽有葱郁的林海遮挡,但却不掩斧劈刀削的恢弘高远之势。尤其近些年来,赵金平深得自然之气韵,在不悖古法的传统中,笔走神飞,他倾注了对天地造化的内心思考,满纸的墨色构筑出的盎然景致,承载着他所传递的意境阔远的精神气度,雄强挺拔的山川脊梁给人莫名的呼吸律动,它似是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又像是审视新时代的山水命题,磅礴的画卷颇有文化韵味。

▲ 赵金平作品:《春到家山》(纸本)  220cm×140cm

 

色墨生趣,臻微入妙

 

  在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脉里,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发展体系,它们凝聚着当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民族的审美理念,常以鲜明的特色在东方画苑中独树一帜。然而,无论其在造型图式的构建和气韵意境的传递上如何革新,山水画的创作始终脱离不了最为本源正根的笔墨语言。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及,“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石涛主张,“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董其昌强调,“以自然之蹊迳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还有清朝书画家笪重光重视,“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其实从这些先贤大家的论述中,便可窥探出: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在于笔墨的精妙表达。

  赵金平亦深得其理,对于他来说,“笔墨”并不只是笔法提按顿挫和墨色浓淡干湿的技法变化,其更是利用符号表象特征而抒发的理想精神状态。他的山水态势,是在理性的绘画语境中,渐修顿悟,唤发出对于自然的感知力,从而以独到的艺术见解,传递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既是笔墨对山川丘壑的映照,又是画家个人审美的观念重塑,气韵丰厚,颇为精辟。观其所创作的水墨山水画作,他的《家在红崖绿树间》以老辣凝练的运笔,勾勒出方峻坚硬的山石,峭如刀劈的峡谷沟壑,似乎蕴藏着气势逼人般的雄浑力量,岚烟浩荡,声震天宇;《溪山积翠》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他借助中锋、侧锋的表现手法,把林川的宏阔之美赋予纸上,山势平缓,体态横阔连绵,满目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青绿浅墨的设色,让画面沉稳厚重而不晦滞无华,细腻灵秀而不落浅薄,在其苦心经营之下,流畅优雅的色墨,缓缓流淌出一个清逸俊爽的艺术世界……

▲ 赵金平作品:《云升云台·夏》(夏布画)  200cm×100cm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来是画家坚持的优良传统,多年来,赵金平仿若仗“笔”天涯的侠客,他不畏艰苦地在诗意田园里“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功力深厚的笔墨实践,醉心艺海,深耕自己的“心象山水”。有感于古人遗韵的脉络和高远的气格心境,他不仅以纯水墨形式表达意象旨趣,修炼精神气质,尤其对于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的设色理念,赵金平因清醒的当代文化意识对其深有体悟,他在“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交融中,似乎对彩墨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五彩缤纷的丹青世界里,他极为钟情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所使用的青绿艺术手法,这从其创作的众多青绿山水作品中,便可感知到那份夺人的浓丽气息。

  其实自古以来,由于文人士大夫倡导清趣水墨的山水理念,特别是董其昌提出“南北宗”学说之后,山水形态历来讲究黑白之韵。至现代以来,张大千先生以其自创的泼墨重彩画法,打破了常规的绘画烙印,使极具感染力的青绿山水,重新回归审美视野。赵金平推崇儒、释、道哲学的文化理念,他取法高古,对传统水墨孜孜以求,但同时又深受多元色彩世界的影响,强调青绿用色的笔墨效果,在绘画创作中借鉴西方的光影变化,探赜索隐,重新对流派纷呈的体系进行解构、重组,融会贯通,大胆而巧妙地山水设色,使其绘画风格研雅温润,古拙舒朗。他以阳刚的敷色书写心路历程,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山水绘画艺术体格和创作空间。

  中国水墨画注重“以山为德、以水为性”,赵金平纵情山水之间,他以诗意的笔墨写山川灵性,为磅礴宏阔的地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身体力行地游走于蜿蜒曲折的栈道、悬崖峭壁间的山间村庄,观四季变幻之美景,体悟山川伟岸之风骨,从而以极高的美学素养和丰富的语言系统,抒怀心象。

▲ 赵金平作品:《云升云台·冬》(茶汤染色夏布画)  200cm×100cm

  《春风绿塬》是他在巩义写生所创作的青绿画作。赵金平用大斧劈皴的艺术手法,表现绝壁如削的山石岩壑,石青、石绿、墨黑的浓淡变化,是他在线描的基础上,渐次着色,层层积彩叠加的艺术效果。他利用泼墨渗入的形迹,勾擦出山体的立体肌理,葱郁林木的交错反复,是其以青绿敷色点缀出的独特神韵。画面中一排以徽派雕砖建筑为主的窑洞极为醒目,他敏锐地抓住太行地域风情的特点,塑造出这样一片雄浑苍莽、清幽静寂的青葱山色,极富生趣。创作中他尤为注重光色的过渡,从而使画面更为恢弘谐美,呈现出张弛有致的律动。他以高迈的格调为画作注入鲜活的浩然正气,这片山水景致寄托着他对于太行山雄浑博大的丰碑追求,笔情墨趣之间,又流露出对于山里人家宽厚坚韧性格的歌颂。

  赵金平的山水图式,并不拘于当代山川的表象状写,对于中国山水画精神层面的表达,他没有停留在所传递的人文关怀上,其对于艺术理念的追求,更在于像隐逸高士一样,超越自我,修炼心性,达到“林泉高致”的精神状态。《春山禅悟图》《流水清音图》《春山处处好诗境》等作品,均是他以小青绿的手法,在图景上薄施淡彩,或繁或简、或浓或淡的笔墨语言,描绘出这样澄澈空灵、疏简淡雅的山水世界;他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兼得写意精髓,取其泼彩之势,将现代色彩观念不漏痕迹地融入文人水墨情趣,从而形成了新的视觉效果。诸如《溪山会友图》《春山听泉图》《春山翠韵图》等,都是被水墨化的青绿山水作品,他借助客观的山川意象,由心生发出淡泊名利的自由与洒脱,并以流畅舒展的线描和瑰丽浓郁的彩墨,将崇山峻岭、蜿蜒溪流等古境精心刻画,文人居士或持杖而立、或品茗吟诗、或抚琴观瀑,遗世独立,怡然自得,品之让人颇有返璞归真之意。

  赵金平对于色墨的恣肆“玩弄”,是他潜心山水画艺术几十余载,在融情于景中所形成的美学意旨。他不仅在宣纸上挥毫丹青,还把泥金当成墨色,壮丽山水的轮廓由金线勾勒,山石肌理以金点皴擦,在其所创作的《清音绕祥云》中,他用遒劲流畅的笔墨语言,酣畅淋漓地书写青绿华彰,所塑造的金碧山水形貌,既古朴华丽,又朦胧清逸,大吞大吐之间,别有一番诗意。赵金平的山水探索之路,是在墨色淋漓的艺术世界里,奠定了极具感染力的画貌基调,无论是小青绿、大青绿,抑或是金碧山水,他的画作集古今文化之精髓,从而以独特的风格体系,直面自然,展示各种形态的“山水精神”,臻微入妙,达到天地大美的艺术高境。

▲ 赵金平作品:《春山清流图》  240cm×123cm

 

革新材质,探究绘事

 

  作为当代的山水画家,赵金平继承传统、摹古追怀,在文人思想的审美体系下不断研习,在其画面笔墨和气韵达到一定高度时,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相对自由,尤其对绘画材质的革新颇有己悟。其实,他创作的形神兼备的山水图景,大多是利用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以及手工编织过程中产生的肌理效果,从而完成的宏阔苍劲的中国水墨画。“夏布是由《诗经》中所提到的‘葛覃’(葛麻)、苎麻等长纤维植物经过绩纱、纺织等传统手工艺加工而成的,它是继绢本、宣纸之后的第三大国画原材料。”赵金平告诉记者。他熟知艺术规律和本质,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致力于夏布画的研究,既溯本求源,尝试秀润古画的摹写,又突破墨色桎梏,把青绿山水的意趣赋予精细化处理的夏布之上。对于他来说,每根麻线都是创作绘画的天然条纹码,从外到内呈现的褐色、黄色、白色等元素,调和了墨彩的矛盾,让他在诠释山水命题时,得到创新性地发挥,他在夏布材质中极尽山川之变幻,草木之华滋,烟云之神采,瀑流之喧豗,功夫精到,确立了中国画观照的艺术方向。

  其中,最让记者感到新颖奇特的水墨尝试,是赵金平在夏布上所创作的山水界画。历来山水造化讲究写意为上,界画则因端庄工谨的建筑艺术著称,而赵金平跳出了“非黑即白”的认知藩篱,将青绿山水和亭台楼阁高度熔融,以个性化的浓墨重彩,书写出华贵豪纵的山水面貌。《承德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便是其历时五年所呈现的新作,他通过航拍、观察、写生、记录等手段,大量搜集山庄的资料,并以清朝钱维城所绘图景为蓝本,深得中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他宗法宋代青绿,并很好地把握界画的纵深空间感,将宫廷金碧辉煌的风度和气象,升华于古雅清丽的画面之上。“由于夏布具有不易腐烂的特性,把承德避暑山庄图景绘制于布料之上,希望借此能为这片园林艺术的传承尽微薄之力。”赵金平说道。

▲ 赵金平作品:《春风暖家山》(纸本)  220cm×140cm

  在这片闳美阔远的丹青世界里,夏布材质的忘我探索,给予了赵金平创作的无限灵感和思想,同时也推动着其绘画语言的丰富转变。他博古出新,师法自然,以朴厚鲜活的笔墨,在夏布上写尽天地物象的情态与神韵,在以意造境的视感形象中,开拓了山水画作的新局面。因夏布优越的通透特质,他借鉴双面刺绣原理,在精美绝伦的夏布正反面,绘制张弛有度、疏密得当的作品,山丘冈峦之雄奇险峻、河流湖泊之澄澈清灵,秀拔欲动的林海间,偶有几间茅草房舍,画作构图奇特,立意高远,画面繁而不乱,物象轮廓、色墨转换也无露痕污染。而他独创的这种夏布双面画,正是由于解决了笔墨的技术问题,因此获得国家专利。

  无疑,赵金平在夏布与中国水墨画结合的研究领域,他是走在最前沿的画家。然而,他对于中国画艺术真谛的理解,并不拘于材质的革新,他的笔墨里饱含着强烈执着的信念坚守,以北宋王希孟青绿手法为基调,他逐渐突破传统颜料的定式,对色彩绘事在画面上的呈现,亦有着深刻的真知灼见,以及高度的精神追求。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松风高士图》的摹古创作。作画时忽见画案上赭石色不多,于是坐下休憩,泡制普洱茶时,赵金平突然灵光闪现:如果把茶叶熬成汁液,制作赭色,这该是多么好的天然植物材料!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沉浸在茶汤染色的艺术探索,经过坚持不懈地尝试,他终于研制出绚丽斑斓的纯天然颜料。

▲ 赵金平作品:《云涌观台》(纸本)  245cm×140cm

  赵金平对于茶汤染色的填彩,是他在山水艺术世界,摒弃含有化学成分的现代颜料,创作时使用天然植物色的重大创新。由于夏布纯手工的自然本性,他把两者进行高度统一,发现茶汤汤色和夏布原生色极为吻合,从而又独创出茶汤染色夏布画作。他提炼山水形象,取其神质,以雄健淋漓的笔墨,或重或轻、或疾或徐地布局天地物象,并巧妙地将不同茶汤稀释成不同浓度,熟普洱茶熬制出的焦褐茶色、褐色、浅褐色等,大红袍润泽出的褐赭色、红赭色、淡赭红等,这些不同茶汤色泽度所产生的系列色,都是他多年努力实践的成果。

  《云起云台》系列中的秋之景,便是赵金平在墨稿的基础上,采用茶汤染色之法,先淡后浓,层层罩染出来的艺术效果。只见重峦叠嶂的山石和峥嵘婆娑的密林,其形体似乎被抽丝剥茧,疏密分层,点染不一的色墨交融,有如临风浩荡之势,他将客观世界的色彩高度概括,抽象化地敷于工致秀美的造型之上,润泽华滋的画面给人孤傲空旷的艺术视野。“现代赭石颜料对笔墨会有很强的覆盖性,而茶汤染色却因其空亮通透的特性,不会对笔墨产生影响,从而可以达到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最佳境界。”赵金平给记者讲解道。

  赵金平的山水画创作,是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艺术表现形式的范围内,基于更高层次的文化遗存,以多样的绘事手段,进行自然山水与自我心灵的互融神会。尤其在斩获茶汤染色夏布画国家专利之后,他又经营出可览可味的茶汤染色夏布双面画,《松风清香图》《松风高士图》等屏风,尽皆是他以拙味雅逸的笔墨,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融于当代的生活旋律,所绘制出的朴厚淳静、气脉贯通的艺术佳作。“笔墨当随时代”,他清醒地意识到,寻求新时代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秩序是当下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他又把目光聚焦于夏布双面异画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特殊的处理办法,在绘画工艺上能有新的突破,而这洋溢着生命热情的创作理念,以及画作所流露的山水气息和神韵,何尝不是其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 赵金平作品:《家山春雪》(纸本)  250cm×140cm

 

禅悟妙理,道法自然

 

  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思潮的表现形式,其发展经历了与儒道释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内含深厚的哲学智慧和美学理念。苏轼强调:“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可见画品的高低与画家本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有关。赵金平秉承这种思维定式,在艺海中心无旁骛地探索实践,他研习笔墨,阅览万卷,体味人生,修炼画内外功夫,将佛宗易学的思想渗化于自然形象,以博大精微的笔意构建满纸气象,为山水画作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观赵金平的山水篇章,他无时无刻不在澄怀味象、气息迥然的画境中修禅悟道。在表现庄子“仁智之乐”的情结时,他取大自然灵动的生命形式,含英咀华,寄情于张扬个性的运笔之上。他认为,治画如烹,贵在“度”字,创作中极尽变化之势,笔触刚柔并济,方圆有度,笔速急缓快慢,张弛有度,结构精雕细琢,疏密有度,墨色阴阳交泰,干湿有度。他以绚烂鲜活的绘画语言,表现不同的山水情境,关于用笔,他有着游刃有余的把控力。赵金平把儒、道家“中和之美”的精神追求,恰到好处地融入山川造型,虚实、疏密、刚柔、静动等表现,既契合了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又使脱离尘世的文人气质在其绘画格局中得以显现,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度’之道,当遵循自然之道。”

  而在彩墨表现的艺术形式中,赵金平亦有着精辟的理解和感悟。对于佛家提出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论述理念,他在绘画艺术世界找到了微妙相通的感应。他提出,中国绘画中的“色”是抽象的色和形而上的色,是更接近佛或禅意中的色,诸如白色宣纸上的天空、瀑流、烟岚等留白,其身在不同的画面位置,则能让人体味出不同的意象颜色;且在墨的黑、纸的白之间,这种“空”色只是山水灵魂依附的躯壳,它们阴阳变易,可以演绎出无尽的色彩。而正是深得道家思想的文化精髓,赵金平将意象升华至哲学层面,“水墨”的黑白与“阴阳”相应和,在状物抒情的创作中,简洁躁动的笔法,将两极之变置于“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其凸显的纯粹精神理念,让观者找到畅神逍遥、淡然洒脱的心灵慰藉。

▲ 赵金平作品:《高山流泉图》  366cm×145cm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玄妙之处。对于赵金平而言,作画时他不仅把主观意念作用于自然山川之上,对于“道”的存在和诠释,他在画面的笔墨图式中,亦涵盖了朴素的人文精神内涵。他用太极阴阳鱼的符号表述中国绘画的符号,白的宣纸代表白鱼“太阳”,着重表现“天网恢恢”的大疏,黑的墨代表黑鱼“太阴”,表现“密不透风”的大密,白中的淡墨即白鱼的眼睛“少阴”,在中国水墨画体系中是“疏而不漏”的真密,黑中的淡墨即黑鱼的眼睛“少阳”,则是“疏可走马”的真疏。这些玄悟后的用墨真谛,正是赵金平在“以黑破白,以淡破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法则的文化语境中,长时间进行笔法修炼,深得道家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玄悟后的独特山水感受和内在精神折射。

  古往今来,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追求,在于禅意、道家思想与山水外在形态以及画家本身心性的融会贯通,赵金平在这些理想性的文化反思中,不断寻找笔墨机趣,正如他所言之,“画如悟道,画如禅佛”。尤其在寄情山水的审美体验上,赵金平以佛境论画境,佛之“旗动”、“风动”、“心动”、“身若菩提树,心若明镜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五界,他将其尽皆汇聚成山水传神写照,并以蓬勃的笔墨生机卧游于内心诉求,由此提出画境五界:“第一境画技,画山是山、画水是水,‘只见旗动,不见风动’,画之表象也;第二境画艺,即看到‘风动’,不知是‘心动’;第三境画境,克服技艺,表抒心念,‘心动’之想,具跃然纸上,渐入画境也;第四境画界,克服杂念,心若明镜,融合造化,胸生沟壑,由境入界,禅画一家;第五境无为之画,心无杂念,身无牵挂,万物皆空,万籁寂静。”这亦是他在“正本清源”的艺术创作中,借山水之形追根寻底,从而践行理想,达到造化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博大宏远的人生哲思令人回味。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记载,“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古人的意境内涵和道德学养对赵金平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而这种文人心象又臻于禅宗道法的价值体系之中,因此赵金平的审美观照,在与传统文化共通共融的创作中,既洋溢着诗意栖居的人文意趣,笔墨又求索于宇宙天地的阴阳变化。他在山川中观“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以包容万象的新时代色彩观念,追诉形而上的哲学意识的极境显现,在禅悟妙理、道法自然中,最终氤氲出特有的艺术感染!

▲ 赵金平作品:《秋塬》(纸本)  220cm×120cm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