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简淡,逸韵天成 ——读刘广迎书法的雅逸之美

▲ 书法家刘广迎

【人物档案】

 

  刘广迎,字仰之,号御云。山东肥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大校军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创作中心常务理事、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世界华侨华人联合会艺委会理事、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方书画院客座教授、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美术书法院创作员、中和圆融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等。

  诗书画印兼攻,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书法大展以及全军历届书法展览中入展、获奖,并被编入数百种专辑或报刊。《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神州》等专业报刊专题予以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作专题访谈。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岭南画院、红军长征碑林、井冈山大会堂、有关卫星发射中心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出版作品集《刘广迎艺术之旅》、散文集《那一轮明月》,发表诗集《养疴九章》,艺术随笔散见于《中华读书报》《书法导报》《桃花源》等报刊。

▲ 刘广迎作品:毛泽东《七律? 送瘟神其二》( 行书扇面)  34cm×66cm

 

清雅简淡,逸韵天成

——读刘广迎书法的雅逸之美

 

■? 记者 王柯

 

  “广迎先生是一个职业军人,但他本质上更像一个文人。”文艺评论家黄树森先生如是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刘广迎先生的书法,初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读则觉内蕴深厚,有一种潇洒飘逸的书卷之气和清雅简淡之致。这引发了我对他的书法艺术实践深入研究的兴趣。

  初次见面,我提了几个问题,广迎先生娓娓而谈,言语之间,给人以清风朗月般的纯净。我发觉,刘广迎颇有恂恂儒雅的君子之风,犹如晋代的嵇康,“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听他谈艺论道,“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总能带给人一种心意相通的高远境界。

▲ 刘广迎作品:清陈鹏年题句( 行书扇面)  68cm×68cm

 

  一个书法家的创作风格与他的审美趣尚直接相关。刘广迎于晋代“二王”书风有一种偏爱,他在接受书法导报访谈时曾讲:“‘二王’书风中正平和、醇正渊雅,风流蕴藉、古意盎然,书卷和学问之气跃然纸上,实在浓缩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人格精神……其风神跃动处,潇洒纵逸,一任天然。读‘二王’的诸多法帖,如同与古人对话,可以想见魏晋人之风度、仪态,那种超然绝俗的美,自有一种风骨。”

  刘广迎的书学理念与其创作实践是极其一致的。他学书先后受教于启功、姚俊卿、张荣庆诸先生,又师从当代著名学者文怀沙、陈玉龙先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浸润了丰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中,他独钟情于“晋韵”,并以“二王”帖学作为主攻方向,浸淫至深,直入晋人堂庑。其书文静而内敛,运笔结字,信手拈来,颇具清新、典雅之书卷气息,而绝少粗陋草率之作。

  评者或谓,作为一名军旅书家,其书风面目应该是一种“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豪放,而刘广迎不这么认为。他说:“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人工不可替代的至美存在。”“凡物总以自然为贵。书学之最高境界,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任自然的书写,涵养功深,天机自合,莫知至而自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若夫鼓努为力,刻意雕琢,纯于矫强,毫无天趣,如美成(宋周邦彦)之词,终乏大家气象。”(《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刘广迎所崇尚的“天然”与“自然”,是极具理论意义的。著名美学家徐复观先生指出:“真正的大匠,便很少以豪放为逸,而逸乃多见于从容雅淡之中。”(《中国艺术精神》)唐窦蒙以“纵任无方曰逸”,由是观之,“逸”可视为一种超然、自然的状态。天然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句)。这里的“自然”即魏晋人所崇尚的“简”,亦后世董香光所主张的“淡”,所谓“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而“淡”的意境,又是归于人格和性情的,在情感色彩上是淡泊超然,运用到书法创作上则是轻描淡写,而充满清新、活泼、空灵、飘逸之机。这种以自然为法、冲和淡宕的精神意蕴和风格内涵的追求,正是上品书学所应具备的质素。

▲ 刘广迎作品:古人联语一则( 行书横幅)  67cm×134cm

  “道法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最佳生态,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法则,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把书法创作规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把握,这是真正文人士大夫式的审美体验。刘广迎通晓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变化之理,他反对那种失却本真的刻意雕琢,亦不赞成某些逞才使气的炫技之作,崇尚自然而然的冲淡之致。他的书法创作,于虚和宁静之间随性挥洒,下笔简约而骨力内含,丰神秀出而含蓄不尽,平和简净,自然天成。有“如矿出金”般的洗炼,却又并非无懈可击。这种得意忘言、不滞于物的空明澄澈之境,潇洒不羁、舒卷自如的超逸优游之致,正是刘广迎作品所追摹的晋人之“韵”。

  毫无疑问,刘广迎的艺术实践是成功的,他的书作经得起反复品读。这是因为,书法发展到晋代,“二王”是一个顶峰,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书风作为中国书法的主流和正脉,其最大意义是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刘广迎眼界甚高,他瞄准高端,心摹手追,那种来自魏晋的清新隽永之致和源于经典自然脱化而出的古风雅韵,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 刘广迎作品: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草书竖幅)  146cm×75cm

技进乎道,艺通乎神

 

  相对于“二王”书法意蕴的领悟与把握,刘广迎对书法技法的探求是不遗余力的。

  我们知道,作为书法技法的基本要素,不外结体、用笔、章法以及墨法诸端,此中笔法尤为重中之重。刘广迎对自己的书写状态始终有一种清醒的认知:“自己的字距离古人经典法帖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学书是一个向经典无限趋近的过程。”所以,他极其重视对于“二王”法帖的临摹和法度的传承,在笔法的完备与完善上矻矻以求,且数十年不辍,意在通过临帖形成良好的书写惯性,建立起纯正的规模法度,以期与古人经典日趋相近。

  陈振濂《书法学》指出:“就书法创作而言,没有纯熟的技术,而能创作出高超的艺术品是难以想象的;而只有纯熟的技术却不与道通,那么创作出的作品与‘工匠’的制品在本质上也并无二致。”意思是说,衡量一件书法作品的意蕴高低,必须有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否则便是沙滩造屋,自欺欺人。同时,又必须“技道两进”,技进而道不进不可,道进而技不进亦不可。技术应该是上等的,艺术才可能是上乘的。

  刘广迎对书法线条具有超强的驾驭能力,其点画方圆兼备,圆劲秀逸,使转提按,力追古法。行笔以劲健取势,以虚和取韵,骨肉匀称,气血洞达;结字顾盼生姿,揖让开合,修短有度,平正中寓险绝之笔;章法递相映带,虚实相生,行气贯串,错落有致;墨法上浓淡干湿,疾涩燥润,尽得“润含春雨,燥裂秋风”之趣。与那种功力不足的随意之作不同,他的作品法度谨严而又天机流露、妙趣横生,用笔使墨一无拘碍,淋漓酣畅又收放自如。偶见逸笔草草,亦复有一种端人正士的温文尔雅和疏朗俊逸之致。

▲ 刘广迎作品: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行草竖幅)  146cm×75cm

  同时,刘广迎崇尚通变和入古出新,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凡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无论古今皆可拿来为己所用。他早年学书由碑入帖,从三代甲骨吉金到秦篆汉隶,由魏碑唐楷至宋元明清诸家,皆有系统涉猎。其书以二王为体,隋唐以下,无论永师、北海、宋四家、赵董乃至近代白蕉,皆可在他的字里找到影子。由此看来,刘广迎学书步武右军,“虽有师承,更重领会,讲求修养,而后任情恣性。”(陈方既《书法美学思想史》)走的是一条转益多师、兼容并蓄、淹贯众有、广取博收的路子。亦由于此,有别于那些过早形成风格面目的书家,他的字具有多种可塑性,温柔敦厚、醇正渊雅若“君子藏器”,柔中见刚,兼碑帖之风骨、意韵,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呈现出一种古朴雅致的正大气象。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新一轮书法大潮的兴起,刘广迎多次应邀担负各种书法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他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书学理论功底,立足于自身创作实践,以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员不同程度得到教益。他尤其倡导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学习方法,反对碎片化和注入式教学,重传统继承和入古出新;主张学书由形质(结字)切入,以笔法为核心;创作以章法形式为重点,尤重得力与得“势”,认为“势”乃结体、用笔、章法、墨法诸种技巧综合运用效果的集中体现。他的这些书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思路新颖,逻辑严密,充满了创新思维和理性思辨,颇具现代意义。

▲ 刘广迎作品:宋朱熹《劝学诗偶成》( 行草竖幅 )  146cm×75cm

融会贯通,翰逸神飞

 

  刘广迎书印兼精,且旁及绘画、摄影及文学写作,不仅书学理论造诣精深,于诗歌、散文皆有专著问世,是一位学养丰厚、艺术素质较为全面的学者型艺术家。林散之先生曾言:写字八十余年,才弄明白一个道理——字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此意与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略同,旨在强调“字(诗)外功”之重要。窃以为,考察刘广迎的治学之路,不失为“字外功”于书法家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力例证。

  清代学者杨守敬言:学书除了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之外,还有“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并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等伦者也。”(《学书迩言》)而反观今天的许多书法家,所缺乏的正是文学方面的底蕴和修养,许多人只知道写字、抄书,而不辨正误,错字连篇,漏洞百出,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刘广迎幼年时期便在父亲的引导下读完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古典名著,壮年以后,又拜文沙怀、陈玉龙等先生为师,系统研读经史子集,谙熟儒学经典,并对《世说》、老庄之学颇有会心。其治学受本师文怀沙先生影响,讲求“博通”和“字外功夫”。在当代名师的指导下,他朝乾夕惕,精思力践,先后出版散文集《那一轮明月》,发表诗集《养疴九章》等,艺术随笔则散见于《中华读书报》《解放日报》《书法教育》《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报刊。正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庄子语),得益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厚储备并融会贯通,使得刘广迎“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当其挥运之际,“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谱》)

  徐复观先生指出:“……学问必归于人格、性情。所以艺术家的学问,并不以知识的面貌出现,而系以由知识之助所升华的人格、性情而出现。……学问不归于人格性情,对艺术家而言,便不是真学问,便与艺术为无干之物。”(《中国艺术精神》)

  刘广迎先生是性情中人,更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这一点我在本文开头约略述及。文怀沙先生在为刘广迎随笔集《那一轮明月》所写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评价:“广迎一生,辛勤耕耘,但求忠恕;广迎律己,清心无欲,如云似水;广迎处世,万象包容,一团和气。”学者张振华则把他比作晋代的嵇康,曰:“全面深厚的道德学养与做人、处世、从艺之道,使得广迎道因德宏,声由业广,形成了他人格上的正气,性情上的豪气,胸怀上的大气,韵致上的逸气。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上,便是庄重典雅的雍容之气,而绝无沐猴而冠的寒俭之气;是天风流韵的潇洒之气,而非故作狂怪的做作之气;是含蓄隽永的书卷之气,而判然有别于俗野之气。”(《友耶敌耶?令我无奈!》)

  艺术评论家流沙更曰:“广迎身上有耐得住寂寞的文人潜质,他是属于那种对传统文化执着而敬畏,并时时身体力行的人……他于传统文化有一种渴求,有一种自律,读书、写作、习字、治印已经成为他业余生活的全部。他以文化的视野思考艺术,更以艺术的视野感悟人生。”(《用艺术点亮人生》)诚哉是言,广迎先生把生命作为最亲切肆意的存在,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陶然如醉;他不事张扬,淡泊恬退,怡然自适,惟与大道相亲。这种古仁人君子风度与雅士情怀,在当今浮躁、喧嚣的信息碎片化时代无疑是一股清流。

  走进刘广迎的艺术世界,欣赏刘广迎书法的雅逸之美,宛若进入一处书香四溢、融天入地的文人雅舍,仿佛嗅到一缕古老的沉香,令人心神澄澈;又若与一位高士对话,玄淡简远,令你心无旁骛、心灵不由自主地放飞。正应了禅宗那句名言:“透网金鳞活泼泼。”

▲ 刘广迎作品:自书《社稷山河》八言联  134cm×34cm×2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