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会,妙道天成 ——走进书法篆刻家马俊明的艺术世界
▲ 书法篆刻家马俊明
【人物档案】
马俊明,字石新,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书法学院,幼年发蒙于中国书法篆刻家李文新、徐柏涛先生,后又授中国古文字书法名家康殷先生指教。在漫长的书艺道路上以古人为宗,以篆隶书为主,篆刻以汉印入手,取自吴昌硕、邓石如之刻风,博宏于方寸,五十年之久持之以恒,一生与书篆结缘形成自己的书风。70年代就曾参加市区等大展,作品曾多次在京城各报刊发表,76年参加全市青年书法比赛并获奖,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1986年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为首相和团十几人位大使刻印,1998年应日本书道联盟邀请在东京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同时讲学传授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接受日本电视台专访同时播放,回国后又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今日我上镜》并播放。
自1998年至2008年应加拿大驻华使馆邀请,赴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文化交流,宣传祖国文化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巨变,在加期间,作为一名艺术家,汶川地震时组织多次义卖捐款,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支持,并得到中国驻加使馆颁发的爱心证书。作品被加各省博物馆收藏,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艺术回报社会,回国时在海口团委的组织下,为汶川震后的30多位学生和6位老师指献每人一幅书作鼓励学生们,重建家园的爱心,得到称赞。
2015年随市文联赴新疆、南疆慰问部队官兵和援建官兵,并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红旗拉普前哨销为官兵写作品,留下了艺术家的问侯和墨宝。2016年1月新年随市文联赴三沙市慰问,为保卫祖国海疆的战士、官兵送上新年的问候并为官兵送上墨宝,为三沙小学校题匾。2016年8月随市文联赴突尼斯、约且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举行多场文化活动,为友人和青少年书写作品,并为领导人治印多方,得到好评和称赞。2016年4月随文联到四川什邡灾区讲学,为当地教师传授中国书法艺术。2019年末,当选为北京国风书画普及教育学会的副会长。
几年来曾授邀在市政协、各大专院校、书院、社区讲学,传授中国书法艺术,培养一代新人。
▲ 马俊明作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50cm×160cm
?
意与古会,妙道天成
——走进书法篆刻家马俊明的艺术世界
■ 记者 赵艺瑶
马俊明先生是一位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多年来他潜心研究翰墨书法和金石艺术,笔耕不缀,并以刀刻见长,书印并进,篆隶相融,既能挥洒出书体精致典雅的气韵,又能在方寸之间捕捉万千气象,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渊博的学养气质,让他在充满美感的艺术世界极为畅达快意。
纵观他的篆书作品,朴拙婉转,自然流畅,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奇正之风,而篆刻则宗法秦汉,可见其高古闲雅的艺术格调。他用中国最为传统的笔墨,执着于朴实流美、淡雅俊逸的书法篆刻创作,从而以书印载道,用文人的情怀解读书法的真谛,用铁笔刻出华夏文明的精彩。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曾为其题写“书存金石气”,从中便不难看出马俊明先生对传统艺术“妙道天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马俊明作品:积贤为道( 圆光)40cm×40cm
贵在勤勉,持之以恒
马俊明生于北京,他自幼酷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尤其痴迷于书法篆刻艺术,这使他在几十年的人生中专注于艺术,苦练功夫,坚守着内心的执着。“那时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学校举办展览进行宣传,当我看到那些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书法时,顿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马俊明回忆起初次接触书法时的场景。
当时正好学校的美术老师习得一手好字,于是在这位启蒙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他开始学书临帖,走上了漫长的书艺道路。从隶书入手,马俊明反复摹写秦汉碑版书法艺术,后又精心揣摩楷书、篆书等几种书体,在“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的长期执笔临摹中,他书写的字体已然有模有样。
▲ 马俊明作品:李白偕友同游诗一首( 甲骨文) 160cm×60cm
“文革”时期,由于马俊明身兼学校的宣传工作,每天抄写大字报,而这段艰苦的岁月为他的书法习练铺垫了深厚的基础。虽然没有经过院校专业系统的训练,但在办宣传栏的过程中,他谦虚好学,勤勉耕耘,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海洋里广猎博采,不仅临池各种古今书体,而且对美术的构图、设计、编辑等方面驾轻就熟,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他的眼界也愈加开阔。期间,深受启蒙老师的影响,他在汉隶上主攻温润典雅的《史晨碑》,楷书上以积羽沉舟的精神,深追颜体的精髓,潜心苦学,遍悟碑帖,在诸体并臻中畅游古今。
书艺世界浩瀚无边,为了提高书法的水平,马俊明还到北京琉璃厂观摩书法作品,体悟汉字的线条艺术之美,其中萃文阁悬挂着众多优秀的名家书法篆刻作品,对于当时年仅13岁的他来说,这是一座极具文化魅力的艺术殿堂。
马俊明给记者讲到一些趣事:“当时的翠文阁大门时常紧闭,因为比较内敛,不敢推门而入,所以我就趴在窗户上观摩。后来冬天我在抄写书法作品时,正好被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文新先生发现了,他担心我在外面被冻着,便把我招呼到店内。”而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于书法的执着热爱,让李老先生收为徒弟,从此走上正统的书艺道路。可以说,勤临帖、学经典、能吃苦、不放弃是他学艺的秘诀。
▲ 马俊明作品:自作诗《学篆有感》 180cm×60cm
“学贵以恒”也是李文新先生对马俊明在学艺之路上的殷殷期盼。马俊明回顾了几十年的书艺经历,他说道:“其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我也确实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做到了这一点。”
马俊明在搞文化宣传工作的同时,始终高举传统艺术的大旗,在李先生的指导下,长期浸淫在书法篆刻的精神气象中,他把《说文解字》作为临帖范本,研味碑帖,详览书论,汲取营养,厚积薄发,以隶书笔法入篆,以篆书笔意入印,书印相参,古穆严谨,朴厚灵动。坚忍不拔的品质精神,让他在这片浩瀚汪洋中得碑帖之法,充分咀嚼,探幽索隐,尤其对于《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熟记于心,笔力和刀势气脉相通,使得篆书有浑融清健之风,篆刻得古雅俊秀之韵。无论是书法还是印章,他立意高远,以古为宗,集百家之长,如今已然达到腾蛟起凤、气贯长虹的思想高度,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 马俊明作品:观史自知千载事,为知宜立一家言(甲骨文对联) 160cm×33cm×2
传承文脉,朴实温雅
书法艺术历来有真草篆隶行之分,其中篆书多由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它的结构繁杂、变化无定,曲奥古拙的结体增加了书写难度。而马俊明却不惧艰难,他常年如痴如醉地研习着篆体书风,从经典中追根溯源,兼通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艺术内涵,可见其旷达的胸襟和博学的才气。
杨守敬曾在《学书迩言》中指出:“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如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马俊明的篆书造诣,与他的“多写”“多看”“学富”是分不开的。他在高深的古文字书海中探针寻宝,孜孜以求,深厚的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他的笔墨,更让他的篆书有了精气神,进入到更高境界。
▲ 马俊明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 160cm×33cm×4
中华文字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古老的文字最初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殷商之时出现了甲骨文的基本艺术形态,而端庄凝重的石鼓文是先秦流传的石刻文字,还有铭铸在铜器上“金文”,气度雄伟,至秦朝才构建出了小篆的法度。文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变形式,而这个过程则表现出篆书如何这样结体的缘故。
马俊明熟读史论,故在习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追根溯源,“学习篆书要从后往前学,从篆书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求新。”他给记者讲道,“我曾经参加北京青年书法篆书比赛,现场抽到‘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的词汇,当时脑海里对于‘继’字的篆体写法有些恍惚,便想到老师的教导,最终变换了招数,采用楷篆的笔法和结构书写出这个字体。”而正是由于有着深厚扎实的传统古文字功底,他才能胸有成竹,挥毫泼墨,用柔美严谨的线条诠释书法艺术的内涵和精髓。
马俊明的篆书从临摹古代名家书帖而来,他认为,“治书之道,在于学习传统,继承经典,体悟笔墨变化的真谛,从中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书法家需要钻研的课题。”
篆书历来有大篆和小篆之分,他的大篆多取自吴昌硕的书风。作为书画篆刻的一代宗师,吴昌硕中年之后,便以《石鼓文》为临习对象,数十年的钻研使得他的篆体浑厚凝练,气度雄伟,有金石的笔意,兼容线条的阳刚之美,作品别开生面,自成一体。马俊明吸收其貌拙端严、磅礴大气的结构和笔意,更为强调苍古浑朴的墨法和格调,稳健沉雄的线条是其性情的真实写照。他的小篆深追邓石如的清秀灵动,在笔法上求变化,不作矫揉造作之势,用笔丰厚遒美,线描圆润婉通,墨色简净凝重,自然质朴,甚是精道。他还借鉴当代名家,汲取康殷、刘炳森等书法大家的艺术元素,基于传统的艺术结构,不断在用笔用墨上求突破。
▲ 马俊明作品:篆刻《祖国万岁》 100cm×100cm
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说:“学者书法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学者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文化,同时也是学者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而作为传统的书法家亦当如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马俊明有着深厚的文史哲知识,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篆书的笔墨趣味中,不仅在提按顿挫之间收放自如,表现出遒劲老辣的气势,一招一式之间更蕴藏着当代人文风范的意境和气韵,艺术精神的传承是他至高的追求。
观马俊明的篆书作品,《沁园春?雪》是他为北京市政府新办公楼书写的佳作,长达丈八的作品如今悬挂在政务大厅之中,他取法高古,运笔稳健,书作风骨雄奇,意蕴深远,虽没有酣畅淋漓的势态,但气格超迈,笔画间洋溢着静和的拙韵之气。整幅作品的布局参差错综,干净利落,流顺畅达,典正朴实的笔墨既有着篆书体系的丰厚变化,又诗书合一,雄美灵动的体势和轻重疾徐的节奏变化,让其散发着凌厉浩荡的奇趣和风味。
采访过程中,记者观察到马俊明先生书写的铁线篆,匀劲挺瘦的线描让人无法相信这是用毛笔勾勒,只见笔墨绵延而下,平实通畅,自然迟滞,韧性十足,结体之间呈现出意态,它们相互冲融,沉着而不失神采。多年来他艰苦跋涉,已然熟练掌握了各种形式的篆体风格,丰富了线描的弱态,用笔用墨既不掩藏,也不张扬,可见其深厚的篆书功底和艺术素养。
▲ 马俊明作品:篆刻《美意延年》 30cm×30cm
金石之气,疏宕清朗
马俊明不仅精于书法,同时还触类旁通,博采众长,致力于篆刻的研究,在他的心灵深处,水墨的淡雅和印彩的艳丽,极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自师从李文新先生之后,他在书刻相济的艺术世界里,笔耕刀耘,上下求索,深受李先生“古厚朴拙、浑若天成”金石特色的影响,他深追秦汉之风,取吴让之、赵之谦、邓石如、吴昌硕之印法,博宏于方寸之间,容纳万千气象。
他的师爷著名篆刻家魏长青先生主张:“治印必先习书法,印中之章法、篆法,乃至刀法,皆与书法有源流之系。”在传统理念的启蒙和熏陶中,他深入研究汉字的源流和篆书的演变,并把其写法充分用于篆刻创作,揣摩古人和当代大家的刀刻手法,品味其中之妙意,将精巧的构思融汇于心中。长期以来,他以端正严谨的态度治篆,匠心独运,大胆用刀,健笔凌云,在篆刻方面有着颇高的造诣,拙中见奇、疏宕清朗是马俊明独特的印风。
马俊明的金石作品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他与古为徒,取法乎上,通过对古文字素材的把握,以凌厉的刀法在传统中求新意,在苍劲中求情趣。创作时,他继承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艺术形式,强调“知黑守白”和“知白守黑”的审美观念,“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笔画、不同的疏密,在金石上的表现包含着线条的变化。”马俊明告诉记者。邓散木在《篆刻学》云:“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与构。”马俊明用纯熟的笔墨和奏刀之法,“以书入印”,稳健求奇,随形布势,点线别致,跌宕生姿。
▲ 马俊明作品:篆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80cm×80cm
精深的艺术学养,让马俊明在翰墨金石的艺术处理上,构建出自己的独特风貌。由于篆刻以坚硬的金石为材料,当刀锋一泻千里的时候,印边、印文便出现了自然的破损齿轮,他主张“上残下不残,左残右不残”的金石效果,小小的印面之上,线条或细挺,或粗壮,笔意清晰,博大精微,章法奇特,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切凿之法,作品营造出清健洗练的“残缺美”的新意趣,生动而不单调。
“笔墨当随时代。”《祖国万岁》是马俊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所作的篆刻。为了深入篆刻艺术的更高境界,他不仅在书法上把握线条的构造,得益于“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他还致力于国画的探索,这枚作品有着宽博明朗、气局开张的势韵。他用“鼎”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腹部书写着“祖国万岁”四个篆体,虽然没有刻意模仿石刻的斑驳意象,但书画之间洋溢着粗壮浑穆的金石之气。结体的线条宽放,有汉印之风范,多处奏刀刚劲雄健,中锋直入,侧锋浅出,驾轻就熟的运笔、疏密稳健的布置,使得作品颇有高古奇拙、浑朴凝练的玩味。这幅篆刻构思巧妙,他用娴熟的古人技法锤炼当代的艺术语言,荣获了文化部等权威部门颁发的“最佳创作奖”。
▲ 马俊明作品:篆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0cm×50cm
马俊明善于创作,还曾先后为相声界四十余位名家治印,他对于不同的书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意在笔先,落刀如云,法古出新,抒己道心。
他坚持不懈地在书法篆刻领域追求和探索,为艺执着,勤学苦练,博学多通,书印皆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贡献。1998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被他沉着稳实、古雅畅达的高超造诣所吸引。马俊明受邀去日本东京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当时现场被要求在7毫米的金石上操刀示范,刻制边款,他通过熟练把握篆体的运笔和结构,精心思量,胸有刀刻,借中、侧锋之力,以舒展取势,信手捏来,作于石上,行云流水之气势不可挡,细挺的笔画颇有古韵,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生发出拙美博大的视觉效果。他用三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这枚印章刀刻,其篆刻已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篆刻家应该掌握更多的艺术手段和文字的丰富变化,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马俊明如是说。
他曾多次前往土耳其、突尼斯、加拿大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为各国领导和国际友人制印,作品刊登在各类杂志、报刊之上,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马俊明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艺术家,同时也热衷于慈善事业,他以书法篆刻艺术为交流媒介,进行各种公益捐助活动,尤其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灾难时,他积极配合大使馆,与当地华人、华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捐款、义卖和表演活动。近两年来,他又参与了北京国风书画普及教育学会的工作,担任教师教授学生们书法艺术,不断以翰墨文化践行着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刘熙载在《书概》中曾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马俊明亦是如此,他以古为宗,在书法篆刻领域锲而不舍地畅游,以文化养笔墨,以笔墨育刀刻,以刀刻润身心。艺术是条无止境的道路,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艺术生命的漫长,他如今还在坚定地前行,相信未来他可以勇攀高峰!
▲ 马俊明作品:篆刻《百福印》 55cm×180cm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