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笔入古味,妙墨写新篇 ——卢文举的书法风采

▲ 书法家卢文举

 

【人物档案】

 

  卢文举,号心清斋主。籍贯山东平度,1949年7月出生辽宁丹东。1964年入伍,原总参谋部局长退休。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祈贤堂艺术顾问、北京海淀书法家协会监事长。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始终临池不缀。曾十几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几十次在书法大赛和展览中入选、获奖及被收藏。荣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复圣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入选中国书协和总政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军书法作品展,入选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参加了奥运文书书法宝典长卷的创作并捐献给奥组委会,还多次参加中日、中韩书法展。在《书画产业报》《书道与茶道》等多次专版发表书法作品。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突出贡献奖。其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中国书画名家大观》等几十种典集。

▲ 卢文举作品: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76cm×178cm

 

拙笔入古味,妙墨写新篇

——卢文举的书法风采

 

■ 记者 赵艺瑶

 

  东汉蔡邕曾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诸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法的魅力,便在于它以优美的线条艺术,表现丰富精彩的个性意趣,虽在严谨的法度之内,但有限的笔墨却暗藏乾坤,能折射出广阔的空间,点画之间给人无限的遐想。

  卢文举先生的书法也有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多年来,他遍临历代名碑书帖,诸体兼修,广纳博取,融会贯通,精通隶书、行草和魏碑。自来常以“汲古得修绠,荡胸生层云”为座右铭,全身心地投入到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里,并乐此不疲。高远的古意滋润着他的笔墨,创作时他常常意在笔先,笔断意连,随心所欲地把控浓淡干湿的节奏变化和大小欹正的辩证关系,通过活学活用,使得笔墨之间环环相扣,既有古人的韵味,又有灵动的血液。他通过错综复杂的中国传统线条美的变化,把现代人的审美艺术表现出来,肆意酣畅的笔墨里有着独特的理性调控,书写的内容别有新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作品也洋溢着感性的无穷乐趣。

▲ 卢文举作品:王安石诗《梅花》  68cm×68cm

 

简净质朴,方劲沉实

 

  卢文举自幼热爱书法,他以笔势生动、遒秀逸致的汉隶起家,临习《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等经典作品,用功甚是勤奋。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十岁那年所书写的颇具时代色彩的春联:“总路线光芒万丈,大跃进红花竞开。”清新流畅的笔墨受到了家人和亲戚邻居的认可,这给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莫大鼓励。

  后来卢文举因缘巧合之际被特招入伍,他的才能在军队有了用武之地。他用酣畅从容的隶书书写毛主席语录,深受部队干部战士的好评。工作之余,他反复从汉碑中锤炼笔法,常常能得其真趣。“我的书法习练没有起跑线。”为了临摹书帖,卢文举笔耕不缀,学习书法之内涵,深悟古人之法度。从此他的隶书作品在朴实之质的基础上,形成了雄强而沉实的书风。创作时他落笔不俗,取高古儒雅之意,方圆结合,虚实相间,拙中寓巧,在结体中求疏密,在“一波三折”中起腾飞之势,颇有韵味。

  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写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品即人品,卢文举把积淀的情感系于书法,翰墨书香里有着他对于时代的追求,隶书中墨气横生的深邃意蕴,彰显了他对于隶书的独到见解。

  观卢文举的隶书作品,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以法取意,笔墨中既有着方正朴茂的倔强之气,又有着魏碑的石刻之意,遒劲秀丽,风骨健朗,给人舒展的灵韵。具体来说,他的隶书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一是在于书体的规范性。所谓无“法”不成书,隶书的笔墨、结构、章法都是有据可循的,卢文举取古法之意,行笔时平稳敦厚,布局精微,提按顿挫的运势尽显节奏美和韵律美;二是在于线条的变化性。隶书的局限在于结体的笨拙,他在书写时打破了这种格局,更为追求形式的灵动性,柔美的线条自然飘逸,细腻硬朗,轻重有致的用笔给人积极向上的美感;三是在于书风的气韵。汉隶的风格可谓异彩纷呈,既有雄浑强劲的气势,又不乏秀丽典雅的精致,而在卢文举的隶书作品中,他更强调厚古严整的气度,还有文雅俊逸的风味,而这也成为了他如今在隶书上追求的艺术方向。

▲ 卢文举作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8cm×48cm

 

绵丽洒脱,浓淡相宜

 

  卢文举初习汉隶,但也书写端正平稳的楷书、行云流水的行书和奔腾跳荡的草书,久摹“二王”、孙过庭、颜真卿等历代巨擎的书帖,参以《圣教序》《十七帖》《书谱》《祭侄稿》等书法理论,对于古代大家的艺术精神颇有研究,后主攻行草,最终自成一体,别有风格。他常常读帖临帖,拜师访友,尤其退休后在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工作,让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书艺。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经验,逐渐解决了用笔用墨、欣赏格调、审美体系等困惑,尤其关于书法临帖技巧的问题,有了自己独到的心得。他告诉记者,“要选临,要精临。”在创作中,卢文举汲取王羲之稳重的中锋用笔,又饱含孙过庭灵动的侧峰神韵,既存名家书风之剪影,也暗含了绵丽洒脱的风格,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书谱》有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而卢文举虽不是师宗一家,但多年来在行草上所下的功夫,让他的笔墨颇有味道。他讲究浓淡干湿的变化,笔法大气,苍劲有力,运笔时力求结体的疏密和速度的变化,字体端庄圆滑,牵连映带,细若游丝,落笔如云烟,厚重而不失灵韵,似有淋漓痛快之感。

  卢文举尤为注意书法的章法布局,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帖及数帖,皆须有相通相行,相呼应之妙。”他以古为师,结体的大小和欹正、墨色的浓淡和虚实、轻重缓急的奔走之势、还有字距行距之间的留白,他直抒胸臆,游刃于方寸之间,军人的气质在他的笔墨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春灯报元夜,晴雪兆丰年。”这是卢文举用行草书写的一幅楹联作品。他用流动放纵的笔墨,营造抑扬顿挫的意趣,结体古朴厚重,秀美生动,张弛有度,随性自然,洒脱婉丽的线条少了拘谨之嫌,多了畅达之意。他的笔墨似是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错位的布局和书体的流动,像是一种无形之中的韵律,雄浑的音乐带来了欢乐的喜庆感,那是舞蹈的姿态,也是诗意的华章,作品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

  卢文举还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行草作品,《道德经》中他以绵劲的笔力书发其情。卢文举用笔老辣,柔美的线条流转自如,细腻的笔触带着奔放的气势,刚柔相济的拙字中有着千钧的力量。也许是与长期临摹隶书有关系,他的行草洋溢着苍茫的金石之气。结体法于自然,势如溪水入江河,又似鸟啼惊林声,精巧的笔意虽然多变,但在整体空间中,却能彰显出书法的秩序美感。

  榜书作品“舍得”,则是卢文举站在装饰的角度布局的另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字字珠玑,耐人寻味。他一气呵成,把墨色浓淡的韵致融于其间,浓墨古朴厚重,淡墨遒劲雄阔,布局简洁精道,整幅作品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极富艺术感染力。多年来,卢文举博采众家之长,根植传统,稳步笃行,以热爱和执着深得行草之意和艺术之法,令人敬佩。

▲ 卢文举作品:舍得  68cm×68cm

 

浑穆凝重,骨力通达

 

  除了汉隶和行草书,卢文举还在扎实的书法基础上,涉猎了魏碑诸家墓志铭,他以书法为友,从《张黑女墓志》开始,如痴如迷地临读了《元略墓志》《元倪墓志》等六七种碑刻,汲取魏碑苍浑雄强、骨法洞达的笔法,以楷书为基础,准确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姿势和动态,形成了沉稳大气、灵动多姿的笔法。他的魏碑广涉各种艺术形式,既有长期以来领悟的艺术精髓,又有隶书的笔意和行书的气韵,随形而生,随势而走,极为秀美。

  以卢文举所创作的碑刻作品为例,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幅作品中,他承古而出新,笔墨质朴凝练,结构略扁,方中带圆,外张内敛,点线之间皆有异态。其形体刚柔兼济,结字稳健,行书的笔意让血肉更加丰美,灵动中见法度,笨拙中显俊美,端庄中有神韵,用笔的纵横、墨色的干枯、布局的疏密有致,尽染峻砺的意趣。

  自古以来,魏碑浑穆多变,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兼具楷书、隶书和篆书的笔法,形成了恣肆率意的风格。酣畅的笔墨里浸染着浓郁的金石味道,而这些追本溯源的古意看似中规中矩,但其中蕴藏着多样的深意。卢文举也曾前往过西安碑林观摩那些斧凿之迹,深得线形、线质等规律的变化,他把情感寄托于娴熟的技法之上,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他下笔果敢,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表现精神情趣,可见其不凡的艺术造诣。

▲ 卢文举作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136cm×34cm×2

 

不忘初心,当随时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提高书艺,多年来,卢文举不断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比赛和展览。“参赛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动力。”他告诉记者,从最开始的石沉大海,一步步到作品入选,至今已然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成就,他坚持不懈地磨炼着书品、艺品和人品。他以古为师,从先贤的碑帖中汲取营养,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他认为书法作品的尺寸大小、内容多少和表现内涵,都需要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只有把握住了“新”与“旧”的火候,才能创作出极具感染力、富有时代感的好作品。

  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卢文举“不求闻达”,只希望能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书法要传承,就需要让大众欣赏你的书法。”他说。卢文举以人们能看懂的行草书为传播载体,用现代的审美角度追求传统的古意,他把书法作品装裱起来,赠送给亲戚朋友,悬挂在会客厅、卧室、书房等地方。欣赏这些富有装饰性的行草作品,给人一种气象正大、格调高雅的文人气韵,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涵养。

  如今的卢文举还在执著于书艺的追求,“书法给我的一生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因为我奋斗了,所以也快乐了。” 他表示,“我一辈子的时间都在读帖临帖中度过,而未来也将还在追梦的路上。”在书风的继承上,即使书法内容会有针对性地创新,但其实一直走的是传统的路子。对于他来说,临帖是出路,是动力,是源泉,不临帖就没有出路,临过的贴要反复地临,没有临过的贴要适当地临,临摹多了才能结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丰富自己的创作。书法家的追求没有止境,而临帖也将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长效的“活儿”!

▲ 卢文举作品:《老子·第二十二章》  136cm×68cm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