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气韵协畅 ——读严太平书法
▲ 书法家严太平
【人物档案】
严太平,1945年生,祖籍湖北孝感,少时客居蔡伦故里湖南耒阳。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公安部消防局大校警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书艺委主任。现任老警官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消防文联、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北京药王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
严太平自幼喜好书法,博临历代碑帖,各体皆能,尤善行、草,其作品流畅潇洒,端庄大方,天真率意,规矩严谨,刚柔相济,方圆互补。早年在国家机关经常抄写给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报告,现专事书法活动。应多处之邀,讲授书法,编著出版《草书导引》《严太平书法作品集》《赞梅作品集》等书和《轻松写对联》DVD光盘。多次被一些国家部委聘为全国行业书法展的评委。作品参加了由中国书协组织的全国第五届书展、中韩书法交流展、吉隆坡、新加坡国际书法交流展、2006箫山国际书法名家作品展等重要或大型书展,在中国美术馆等四处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作品和介绍刊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联墨百家》等400多本辞书和书法集。作品应邀被黄山风景区、庐山天合谷、常德诗墙、汨罗屈原祠、公安部办公大楼石屏风、通州万春园公园、临沂宝泉碑林等处勒石,被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等文化单位收藏。
▲ 严太平作品:朱熹《劝学诗》 68cm×137cm
刚柔并济,气韵协畅
——读严太平书法
■ 记者 黄燕
《吕氏春秋?大乐》有云:“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太平,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期盼,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严太平先生,于一九四五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北孝感,当时正值抗战胜利,故得名“太平”,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严太平既能戎马卫家国,又能挥毫赋诗,他用一支饱蘸翰墨的大笔,书写了一段太平人生。
▲ 严太平作品:《剑胆琴心》 68cm×137cm
半生戎马,书展人生
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字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继承书法,在中国是势之所趋,也是心之所往,严太平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从他上学认字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严太平出生不久后就随家人移居到湖南耒阳,耒阳素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的美称,传统文化浓厚,并且还是造纸术首创者蔡伦的故乡,直到如今,耒阳一直保留着手工造纸的传统,“纸墨笔砚”不分家,在造纸盛行的耒阳,用毛笔写字的习惯也同样被保留了下来。
严太平上小学时,不是用圆珠笔、铅笔写字,而是用毛笔,两种用笔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正是这段经历为严太平今后的书法奠定了启蒙基础,使用毛笔写字使他初步掌握了笔性,练活了手腕,这对于日后练习书法是大有裨益的。
“书者,心画也。”一个人的字若写得好,会令其他人心生喜悦,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认为这个人有才干、有修养、有气质,学习中若能写得一手好字,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欣赏,而工作时若能写得一手好字,则更容易被领导赏识和提拔。严太平长大后,选择了参军之路,本意是成为一名飞行员,结果却因缘际会,成为了公安部的干部,“正是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我这个初中毕业生才得到了破格提拔,说起来,要不是我一直都保持着练字的习惯,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严太平说道。
谈到这段早期经历,严太平一脸笑意。人贵有恒,事成于敬。平时工作间隙,他喜欢看报纸,琢磨上面的字体,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让自己的字写得更好看,就算是在行军途中,手中并无纸笔,严太平也会想方设法练字,有时候直接拿起一根树枝就在地上比划起来,堪称“书痴”。
▲ 严太平作品:《诗联纳趣学识广 笔墨传情意味浓》 137cm×34cm×2
但真正走上书法之路,还要得益于一次特殊的经历。严太平年青时经常要抄写报告,态度严谨,认真负责,但有时候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小问题,在一份提交给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中,他将“代”字误写成“待”,又将“父”字写得像个“文”字,周恩来总理收到报告后,用毛笔在错字的旁边写了两个标准范字,严太平激动地说:“周总理日理万机,批阅文件时却如此一丝不苟,他批阅文件使用的都是毛笔,凡重要的报告,都是亲笔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正,我的两个不规范字都被他找了出来,可见他的工作态度有多严谨,我看到周总理的毛笔字端端正正,技法娴熟,真是让人佩服。”从此之后,严太平下决心向周总理学习,专心巩固书法,既可以提升文字艺术,又能够增进自身的精神修养。
中国书法已历千年,严太平认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继承传统,通过对经典书法作品的反复临摹、默写来掌握其中的技巧规律,在熟练掌握这些能力之后,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行自由创作。严太平的习学之路,走的是“集古字”的办法,师法对象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怀素、米芾、文征明等,他先后学习了历代书法名家名碑,并花了大量时间用双勾填墨法把档案室里的《标准草书》《草诀百韵歌》以及《三希堂法帖》中的一部分字帖复制了一套,以供自己长期观摩学习,严太平“集古字”的实质是:经过一段时间对某家书法的勤奋练习,将这家消化之后,再临下一家,专心致志,博采众长。
严太平认为,相比临摹,默写是更能促进书法进步的方法,在下笔之前,心中要有字,一挥而就,明辨得失,方能日有所进、字有所成。除了习学古代名帖,他还拜访了多位当时书法大家,博采众长,有时候得一二点拨,便能受益匪浅。
“当年我完全靠自学,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几十年后方有了一些成果。后来我指导女儿写字,让她避免了很多弯路,所以她上中学的时候就获得了全国性的奖项,在书法这条路上,有人领着是最好的。”严太平说道,由此可见,能够坚持把书法这条路走下来,孤独地摸索,从零基础到有所成就,凭借的就是严太平对书法纯粹的热爱和决心。
▲ 严太平作品:《赠老年书画大学》 137cm×68cm
转益多师,精益求精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必经之路。学习者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人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个称为“入帖”,以此来训练基本功。但是光入帖是不够的,入帖之后还要能够出帖,在入帖基础上,将所学之物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几十年来,严太平经历了“入帖—出帖—再入帖”的过程,从脱胎换骨到温故知新,常有所悟。
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王羲之和米芾在笔法上的共同点是既用中锋又用侧锋,不同的地方在于,王羲之以中锋为主,而米芾以侧锋为主。米芾曾说,创作应该“八面用锋”,意即将笔锋的运动变化使用到了最大的程度。“八面用锋”指的是将笔法的中侧、露藏、顺逆、折转等交互运用,至于精熟,精熟之后再归于平淡,《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作品。严太平先后习于王羲之、米芾,深得其法,打下了扎实的用笔功底。严太平每每临帖,必有所专,譬如临《兰亭集序》,则专心只入这一帖,直到自己完全掌握了它的用笔规律,精益求精,达到纯熟的地步,方才另从一帖。
杜甫诗云:“转益多师是汝师。”学习前人的智慧结晶是书法人的必经之路,但与此同时,又要“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刚开始我从王羲之、王献之、米芾这样的历史名家那里学习,后来我就不拘是古代现代、有名无名,凡是我觉得有可取之处的,都会试着去借鉴、揣摩,这样从多方面、多风格的吸取精华,方形成了我如今的风格。”严太平说,正是因为自己无所不师,才形成了如今这样气象万千的个人书法风格,一般人是很难模仿的。
在技巧精熟之后,则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元代书法家盛熙明曾说,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比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速。“在练字的时候要学会控制,严守规律,在创作的时候,则应该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的状态。”严太平认为,技法一定要勤学苦练,通其奥妙,表达的时候则应该顺应自然,发挥自己的胸怀。
《书谱》中提出,作书最好的状态是达到“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能够达到这五合实在是不容易,既要心态悠闲,又要气韵和畅,既要纸墨趁手,又要感时而发,要天、地、人皆得所,心、手、物皆如意,方能创造出绝佳的作品,这对于书法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人可能写了一辈子也遇不上“五合”的状态。
严太平的书法主张与这“五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创作的时候,要身体放开,心态放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另外,要顺应自然才能写好,字本来就是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写字一定要踏实,心情浮躁、一心求快的人是写不好字的。”所以,每次创作的过程中,他都是保证自己心平气和,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创作中,脑海中只有这一件事,沉浸其中,挥毫泼墨,同时将自己全身的精力调动起来,若舞若飞,将气韵贯穿到笔下的字中,将美韵、劲迈、温秀、清和,率意洒脱,变化万千等等各种书法品质融合一体,一气呵成,形态生动,常有好的作品产生。
▲ 严太平作品:《鹅》 90cm×50cm
德艺相生,书如其人
苏轼《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书法作品必须同时具有精神、气势、骨力、筋肉、血脉,才算是上好的作品,若是缺了其中一项,就不算是真正的艺术。好的书法是具有生命力的,这就需要书法家将自己的心血、精神倾注其上,对书法家的艺术创造力要求很高,艺术创造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书内功夫和书外功夫。
书内功夫就是在书法技巧上下的功夫,诸如笔法、字形结构、整篇布局和章法笔墨;而书外功夫则涉及到书法家的悟性、人格、修养、胸襟、抱负等等方面。
严太平不仅在书内功夫上追求精益求精,在书外功夫上依旧不遑多让。为了传承书法艺术,他积极地参与到给老年书画爱好者的教学之中。严太平对以往的草书定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草书不光是章草、今草,在篆书时代,实际上也存在着草书,那时的草书就是现今大量出土的“古隶”。后来他还发现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就是在草化的过程中,古人是用“古隶”的点划,来代替篆书的偏旁或字中的构件的,尤其是用点划来代替字中象“口”这样带框的那个部分,这个草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章草和今草,这对于于右任关于草书偏旁符号的理论是一个发展和补充,这个发现,对书法艺术的理论完善作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严太平还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进万家”惠民活动,让书法深入群众,将“艺术为人民”贯彻到底,他还曾两次应邀到韩国进行交流,不辞车马之劳,只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严太平还继承了“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的美德,当宗亲乡里有困难时,严太平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将自己一部分的书法创作所得回报给了社会,堪称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这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就是气象包容而形态柔和。
由于基础扎实、笔法老练,严太平被选中为公安部大楼石屏题字,这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任务,严太平为此花费了很多心思。这个石屏的字按要求应该使用颜体,但颜真卿的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区别很大,他前期书法如《多宝塔碑》风格清秀劲拔,而后期书法如《颜氏家庙碑》的风格则偏向雄浑博大,若是单纯地从碑上把需要的字拓下来,则难免会出现风格不统一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严太平想到一个办法,他自己将这几个字用颜体来写,在得其宽博、浑厚的基础上,稍稍做了一些调整,几易其稿,方有了现在公安部大楼下和谐统一的“人民公安为人民”七个字。
细心的人会发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第二个“民”字比第一个“民”多一点,这也是严太平的创造性构思,现代汉字的“民”是没有一点的,但是颜体的“民”却有一点,将颜体的“民”放在末尾,既恰当地保留了颜体时期的汉字历史风貌,又蕴含着公安为人民“多一点”的美好寓意,可谓是两全其美。
艺术书法作品的生命、书法家的个体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书法创作过程就是这三个生命融会为一体的过程,“右军书法老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是到一定年纪之后,作品才达到纯熟的地步。谈到自己的风格成熟期,严太平认为大概是六十岁左右,虽然如今他已经年过古稀,但依然活跃在书法界,为这项古老的艺术增添新的活力。
▲ 严太平为公安部办公大楼石屏风题字
刚柔并济,气韵生动
中国汉字是对这个物象世界高度概括的勾勒,独特的象形字既有形又有象,形如画,象有神,是对具体事物的高度概括,历代书法家正是借助于汉字的各种字体,创造出形态多样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既能展现世界万象,又能抒发书法家的怀抱,体现书法家的性情和品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所谓“书如其人”,书法应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而书法在进步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同时得到了长进,所以书法和修身养性是相生互补的两个方面,书法要想有所成就,决不能墨守成规。
严太平在书法道路上已经行走了几十年的时光,却依旧相信,在习字的过程中要勇于挑战自己,去掉旧有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习气,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在创作上,他讲究的是“活”和“力”。所谓“活”,就是要将轻与重、虚与实、燥与润、刚与柔、方与圆、提与顿、顺与逆、翻与绞交替运用,注意抑扬顿挫,疾徐有致。他对“活”的度非常注意,既要让书法作品“活”起来,又不是一味地去求“活”,而是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活”。
在“力”的方面,严太平主张的是劲道的柔和之力,排斥的是生涩的蛮力,他形容书法应该像体操运动员的身体一样,绵里藏针、讲究“四两拨千斤”,具有多样的变化和延展性,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统一和和谐之美,是灵巧而富有弹性的“力”。
严太平还提到,书法不是力感的竞赛,而是看其所表现的力,是否合乎作品的情调、书者的心境。书小桥流水一类的田园诗句,倘若用极猛的“力”去表现,显然是不合适宜的,譬如严太平所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力量柔和婉转,望之若可见梅花摇曳之姿、清傲之骨。在书写气吞万里如虎一类的诗句时,则应该用丰沛博大的“力”去体现,如他所书的“铸烁警魂”斗方,笔法雄浑壮观,气势如同正义凛然,刚强正直,此时若书写得过于秀美,也是不恰当的。
孙过庭说: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因此,字与字之间,要有阴阳向背,才能显示出意态来。古人所谓“一笔书”,就是指由于笔意顾盼,起伏不断,具有一气呵成成之妙。
严太平讲究书法的气韵贯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幼儿园放学,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学生手里都拉着同一条绳子,那么不论学生怎么走都不会掉队,这就是气韵贯通。”在创作时,凝神屏息,一挥而就,虽字有长短粗细、方圆干涩,然整体望去,浑然一体,每个字的首尾上皆有一股气息相联结,似断似续,有的能够看见,有的看不见但是感觉得到,看起来和谐一脉,才能呈现出统一的气象来。
孙过庭的《书谱》中曾讲到书法的美学审美:“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以此法来看严太平的书法,则可见他笔势极其流畅,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以他所书的《陋室铭》为例,这幅书法作品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充满自然美的图画,在观看这部书作时,我们眼前的好像出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园林,时逢三月,曲水流觞,江河蜿蜒流淌,若有一二游人行,宽袍广袖,若在舞剑,若在观鱼,情韵高雅悠然。又恍惚想见林间亭厦精巧,弱柳扶风,假山轻耸,有兀然独立者,又有安然静息者,风过后,仿佛空中飘来淡淡的墨香,书法美与自然美似真似幻地融合到一起,让观看者忘乎所以,登逍遥之境界,有着绘画一般的魅力。
中国的书法,是结构化了的自然,表达着书法家对生命的理解和构思,因此,中国书法已经超脱了文字符号的意义,成为了生命的象征形式,成为表达民族情感的独特工具。在书法界“百花齐放”的情况下,创造什么样的作品,除与笔、墨、纸、砚、环境等等客观因素有关外,与书法家个人经历、人格、学识、修养也密不可分。
严太平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越老越醇熟,正是因为他将七十年处世的心得体会融入其中,既在技巧上寻求深度,又在风格上寻求新的突破,在一次次书写中,酿造出芳香的艺术之酒,沁入每一位观赏者的心田。
▲ 严太平作品:刘禹锡《陋室銘》 68cm×137cm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