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 联墨双修 ——著名楹联书法家萧良平的书法艺术

▲ ? 萧良平

【人物档案】

  萧良平,字雪峰,号湘西布衣。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自幼喜爱楹联书法艺术,得到了马萧萧、孟繁锦等前辈的亲自指导。

  近年来,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楹联书法活动。数百次参加海内外大型书法展览,获奖百余次。在各种楹联书法专辑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副。1989年创作的“建千秋伟业;垂万古英名”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选入《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书法珍品集》;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所创作的楹联书法被毛岸青、邵华夫妇收藏;还有作品被“翰园碑林”“清照词园”“抚仙湖摩崖石刻”等单位和名胜收藏刻挂。受到名家一致好评,孟繁锦先生评其书法:气势磅礴、功底深厚、字体凝重、线条洗练、书风纯正、气韵生动。

  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艺术家英汉大辞典》《当代楹联家大观》《联墨百家》等。出版《肖良平书法艺术》。荣获过中国青年书画家百杰和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9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 ? 萧良平下乡写春联

 

雅俗共赏 联墨双修

——著名楹联书法家萧良平的书法艺术

■ 记者 邵妙苗

 

  他是中国楹联学会的中兴名将,他是当代楹联文化的一面旗帜,他是“联墨兼修”的忠实践行者。他的楹联洒脱而大气,他的书法雅正又飞扬——他,就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萧良平先生。

  萧良平坚守联坛近二十年,谨记尊师孟繁锦先生的谆谆教诲,潜心楹联,勤于翰墨,联墨双修,自成一格。如今,伴随楹联书法事业的发展,萧良平忙碌的身影常在各种联墨文化场合出现,大家喜爱他的楹联书法,称赞他的为人处事。萧良平的联墨书法艺术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地融为一体,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从萧良平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一个楹联书法家从容淡定的文人意趣和超然洒脱的翰墨神采。

▲ ? 萧良平作品:王安石诗《梅花》  68cm×136cm

 

磅礴潇洒,欹侧生姿

 

  “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书细碎事。”这是萧良平的真实写照。与萧良平接触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存在反差——外表上看,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挥毫时则自由豪放,无拘无束。问之,则笑答:这可能是因为平时的工作状态和书法创作状态各有不同吧。出生成长在湖南,萧良平天性里有着湖南人的豪爽、热情和刚直;而数年的军旅生涯,也铸造了萧良平宽厚朴实和坚毅刚卓的性格。军人之态,部队整体氛围的阳光,而当年部队首长孟繁锦先生军人气质浓厚,作品也豪放大气,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萧良平也倾向豪放而雄壮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磅礴大气,欹侧生姿。萧良平说,书法于他来说,不仅让他拥有了独处而充实的天地,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书会友,可以让他心境平和,心情愉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更多资源,为国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让他“有所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 ? 萧良平作品:杜甫诗《春夜喜雨》  68cm×68cm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经久流传的各种书法碑帖,彰显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与博大。萧良平深谙此理,遍临名帖,特别是潜心研习古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张旭、怀素等名家书帖,继承传统精髓。随着对书法的学习深入,他对书法的理解更深刻了。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书艺,萧良平遍访大江南北,走碑林,访师友,进艺术院校。他亲临泰山石刻的雄浑大气、曲阜孔庙碑林的峻拔豪宕、洛阳龙门二十品的古拙雄强、西安碑林的浩瀚恢弘……《兰亭序》在风和日丽、曲水流觞中挥洒而就,流畅潇洒,秀美新妍,他喜爱王羲之的飘逸妍美。他也喜爱孙过庭的婉转简约、苏黄米蔡的仪态神韵、何绍基的刚毅劲健。而最让他倾心的,仍然是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勤礼碑》的端庄遒劲、雄强浑厚,《祭侄文稿》的顿挫舒放、流丽遒劲,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让萧良平昼夜流连,心摹手追;但萧良平更敬佩颜真卿质朴刚正、忠君报国、精励尽职的为人。“字如其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发自内心的,能打动人的,也能看出书者的性格和当时的心境。是颜真卿正大气象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对于萧良平来说,发自内心的书法创作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信仰。

  纵观萧良平的书法艺术,一股郁郁豪气从纸上发散开来。作品中鲜明表现出于爽朗、遒劲、通畅、明快的线条中,既有气势磅礴的态势,又有跌宕起伏的情状;既有古朴雄深的内质,又能恣意挥洒,畅抒胸臆。在他的笔下,笔法娴熟,线条洗练,墨色淋漓,点画蕴藉,柔中带刚,内涵美质,外溢华彩,体势饱满开张,纵横捭阖,足见深厚功底和法度。他的作品表现力丰富,既具有神韵,又富有内涵,形神兼备,意境高妙。既无信笔为体之弊,更无矫揉造作之嫌,而是既有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书风纯正,气韵生动,总会使人感觉到作品里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感染着你,给人以挺拔向上或惬意神远的审美享受与艺术冲击。

▲ ? 萧良平作品:临《颜勤礼碑》(局部)  178cm×48cm×4

 

若行若舞,如诗如歌

 

  萧良平真行草隶篆各体兼习,最擅长行书和草书。就行书而言,魏晋书法的主体风格定位是以“尚韵”为主,“二王”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人合一境界,与当代审美不谋而合,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多人都把学习“二王”作为书法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萧良平也不例外。在“二王”的学习上,他注重点画的刻画、字的造型和经典的用笔,更注重神采。王僧虔《笔意赞》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萧良平“独上高楼”般地寻找着自己的书法艺术道路,独立审察,独自思考,独辟蹊径地创造着与自己性格相符合的艺术风格。他的行书作品往往看似率意从容,漫不经心,细品方能感悟到在奔放跃动的线条质感中透出一股纯净清新的气息。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这其中有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又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符号,晋人风流倜傥之韵致,唐人端正劲健之法度,以及自己的个性、气质、经历、志趣和对书法艺术的感受,皆融入其中。加之用笔轻重、施墨枯湿任其变化,使作品雅气清气同在,淳味韵味双臻,书家的审美诉求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草书是各种书体里最难把握的,但发挥余地很大,更能体现书者的性情。萧良平秉着艺术自信,结合自己个性,把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平时创作和展览的作品也多为草书。观其草书作品,雄强刚健,雅逸宏达。技法意趣相融,严谨奇肆互映,通过蕴藉的点画、峻拔的体势、宏阔的气象,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 ?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136cm×34cm×2

  萧良平的行书贴近二王,草书则在唐宋处着意颇多。萧良平的草书兼有张旭、怀素的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黄庭坚的苍浑遒劲、奇宕纵横之笔意,王铎的跳荡顿挫、萧散参差之势,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他在严谨的法度之中,把草书写得纵横恣肆,淋漓快畅,把酒临风,神采毕现,潇洒放逸,富有节奏与韵律,既得于古又出于古,精神与古人同奏,神采出当代之风,写出了自己的性情,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

  欣赏萧良平的书法作品,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又有情感活动的节奏;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启迪。萧良平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学识修养、人品风度倾注于作品之中,把情感、想象、理解、体悟……等等,全都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他的行草书,若行,若卧,若愁,若喜,字里行间风采毕见,满纸光彩,形成了突出的艺术风格。他注重行草书中的动静、快慢、节奏变化和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色调搭配,使作品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达到高度统一,增大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大象无形、大气磅礴之美。他运笔时,给人一种自由挥洒、荡气回肠的感觉:那行云流水的笔墨结构,那自然灵动的飞舞线条,那苍茫雄浑的笔势篇章,无不让人动容。笔墨在线条的运行中展现规律,与心灵跌宕起伏的情感交融,在生动流美中得到释放,表现出的是一种“书者心之迹”的袒露,留下的是一种气韵藏于笔墨的生动和神驰。他的书法,通过线条的律动传达出无声节奏并蒸腾、澎湃着一种流动的气韵、一种意态无穷的音乐节律之美。

  翻开新近出版的《萧良平书法集》,选题内容丰富,法度严谨,一幅幅洒脱遒劲、刚柔相济的书法精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用笔老辣深沉,气势磅礴,作品枯笔的运用大胆果断、又自然顺畅,恰到好处,也把诗句的内涵抒发出来;“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用行草挥成,给人一种清新疏朗、动静相宜的画面感,也是作者本人心性的显露……书法集整体给人一种扎实、厚重、惬意、耐人寻味的艺术冲击力,是萧良平书法艺术日臻成熟的最好佐证。

▲ ? 萧良平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178cm×48cm×4

 

轻如蝉翼,重若崩云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中庸之道,被萧良平在书法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萧良平善作尺幅小品,亦常作六尺、八尺、丈二、丈八巨幅之作,且以唐宋明清草书大家为范式:“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记者曾有幸一睹萧良平的行书手卷精品《岳阳楼记》的书写过程。这件颇费心力的作品,基本体现了萧良平的审美旨趣和一以贯之的书风,写得悠游而畅达,气定而神闲。可以看出书家进入创作时的亢奋状态,但却毫无剑拔弩张之气,也许从中可以领略到一个成熟书家的心理定力。萧良平在书写过程中,尽情地体现书法“意趣”与擒纵悠游中毫无懈怠之“气”贯如虹。尚韵的魏晋超逸脱尘之风,直接引领了萧良平的书写方向;尚意的宋人清雅之气,也在萧良平的挥洒中悄然得到贯彻。

  与手卷、册页或小手札相反的是,萧良平在巨轴或条屏的书写中,更注重笔墨韵致的营造和整体的调控,注重书写节律的内在节奏的把握。在酣畅淋漓的巨幅草书《沁园春?雪》中,他把怀素张旭的用笔,融会在单字的“骨肉”里,更突出地处理到字里行间,把浓与淡、枯与实、轻与重、缓与急的阴阳关系拿捏得丝丝入扣又恰到好处。

▲ ? 萧良平作品:临《泰山刻石》  178cm×48cm×11

  观萧良平尺幅小品,不觉清风徐来,明月相照;而伫立于萧良平巨幅书法作品前,则让人顿生笔歌墨舞之叹。观其凤翥龙蟠、豪迈风流、朴茂春深、洒脱自然之作,恍入无人之境。但这种美又是建立在对经典传统的广收博取上,故而神完气足,品相纯正,韵味深长。其用笔劲健自在,爽利遒逸,纤秾并用,提按迅疾,翻折称奇,尤重时间感和书写节奏韵律的应用;墨色上带燥方润,浓淡相映,烟霏露结,力求笔墨的纯粹与张扬;体势上小大不拘,势巧形密,张弛有度,落纸云烟,或壮伟,或灵秀,或持重,或奇纵,或雍容……奇正相生,形随心动,无不称意!其章法尤重对空间的理解与挖掘,通篇精气贯注,参差错落,连绵不绝,直视无碍,一泻千里!其意境瑰丽精工,风神别具,寓神奇于朽腐,寄冲荡于奔放,气象浑穆,神意高远,已迈雄阔通达之境。

  欣赏萧良平的书法作品,节奏感特别鲜明,每个字,不同点画,有轻有重;一行字,错落变化,有缓有急。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描述的那样,“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无论是创作“轻如蝉翼”的尺幅小品,还是架构“重若崩云”的巨幅之作,萧良平都执着于宋人的“尚意”书风,他重视“法度”但不自缚于“法度”,在尚意中完成对“清雅”境界的苛求。在萧良平的内心深处,艺术创造中的“尚意”,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它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苏东坡的‘意造’本身,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图革新,写出自家面目。高超的书作应超出传统格套的局限,强化自我在书写中的位置。”萧良平如是说。

  中国楹联学会前任会长孟繁锦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萧良平书法:一是重气势,二是重笔墨,三是重法度。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潇洒自如,富有强烈的军人气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他非常注意笔墨的气氛,特别是在枯笔的运用上既大胆又谨慎,笔力坚劲,恰到好处。他的基本功扎实,体现在书法作品上的不是信笔为体,而是循规蹈矩,即使笔走龙蛇,也是一笔不苟,笔笔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

▲ ? 萧良平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178cm×48cm×7

 

帖风碑骨,诸体兼擅

 

  萧良平以草书见长,其草书结体古朴,字势生动,笔墨健劲,气脉通达,气韵丰沛,笔走龙蛇,逶迤磅礴,有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远望放逸、率真而又谨慎。细看结字奇异,用墨淋漓,笔画勾连紧密,厚重时崩崖裂石,简约处出人意料。布局浑然一体,风雨不侵。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活力。

  萧良平“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他在主攻草书的同时,又对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魏碑、汉隶、唐楷等真草隶篆行诸体进行了深入临习。师古人经典遗风,使他的书法凝聚了中国书法的文化经典编码,让人感慨其用功之深。

  读萧良平的楷书,顿觉书卷气扑面而来。大楷雍容,小楷典雅,想来绝非一日之功,显然是来自古贤的书法气韵,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再看魏碑和隶书,八面出锋而不失中锋之轨迹,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参碑入帖,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的继承,又具有帖系书风的飘逸灵动,碑与帖这两种很难调和的笔墨体系,在萧良平巧妙经营和精心整合下,变成了他的独特笔墨范式。

  萧良平诸体皆能,在正书、行书、草书的悠游里,为了滋养自己的草书和行书,加强自己书法的厚重感,锤炼草书线质,强化“篆籀气”,同时致力于对于篆隶书的摹习。萧良平隶书师法《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一路经典汉碑,又间学汉简,将汉简书的意趣融入到石门、西狭及篆书的笔法和草书的意趣中,显得更加雄健舒畅,用笔洒脱自然,瘦挺恣肆,奇趣横生,高古奇纵。

  从创作角度看,萧良平潜心研究各体书风,不断地为自己的书法补充养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书法里,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力道渗入纸中,精神彰显墨韵,有一种横刀立马的气势。有时,又不拘小节,随自己的性情随意奔涌,即见其通透开朗的性格。而萧良平持着自己的那份清醒,不为时尚打动,秉持传统,融新于古,挥洒性情,存真翰墨,自觉地营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书风追求。

▲ ?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136cm×34cm×2

 

融新于古,守望传承

 

  对萧良平而言,书法创作是坚持,更是信仰。“书虽一艺,与性道相通。”萧良平坚信,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它的一头联系古老的文字,它的另一头连着民族文化的经典。书法不仅以文字的实用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是书写内容,还是线条、结体、墨法、章法,书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离开了文化和心灵,书法就变成了空洞的躯壳。

  化古为今,融古为新,是书法家化解传统的必然之路。“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语)萧良平强调书法的传承,更注重书法的创新。萧良平书宗二王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的仿古典,他的笔墨有一种绵厚的张力,他将古人化为自己,赋予经典以时代感的解读与表达,将帖的韵律集于笔端,又充分调动书写时的性情,让激情驱使笔墨,将自己的情感贯于其中。所以他的书法特别是他的草书,连绵不绝,提按疾涩,转承起合,无物无碍,一泻千里,直抒胸襟。在情感的表露上,是畅快淋漓的,是激情澎湃的,是纵横恣肆的,是奔腾宣泄的。

  但是萧良平认为,创新应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积累到一定高度后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对于当前书法界的现状,萧良平认为存在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在“创新”的幌子下,没有任何书法基础的人提笔胡乱书写,经不起任何推敲。现在学习书法的人很多,条件也比从前优越,但“只有人数上的宽度和广度,没有水准上的高度”,可谓“有高原无高峰”。被广泛承认的大书法家寥寥可数,这种现状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息息相关,节奏变化快,而人心容易被外界纷繁诱惑,变得浮躁,无法沉下心来真正做事。“艺术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颗匠心。”

  书法意境不断提升的萧良平,一次次的自我突破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自我文化修养的不断加强。“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他深信“书法功夫在字外”,书法写到最后,实际上写的是文化修养。书法只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过去的大书法家首先是学问家,然后是书法家。如果光练习书法技巧,不加强文学修养,提高眼界,扩大胸怀,是无法取得真正进步,成为优秀书法家的。”萧良平广泛阅读,研究古人字帖,他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在笔法上,他得魏晋之精髓,用笔如公孙大娘舞剑,流水行云,气息一贯始终。结字平正中欹侧多变,或扁或长,或方或圆,顺势而成,生动自然,饶有情趣。其墨法在整体平实中追求墨块效应和字群结构,墨色鲜活,润枯有致,尽显笔势之美。萧良平深入学习研究古典文献、诗词楹联,对这些沉淀千年的中华文学瑰宝钟爱有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广博的内涵,一次次陶冶着萧良平的情操,洗礼他的心灵,升华他的思想。他也坦言越学习越感到自身的不足,深刻体会到艺术没有止境,唯有“以勤为径,以苦作舟”。

▲ ? 萧良平作品:苏东坡诗《题西林壁》  136cm×68cm

 

联墨双修,文化强国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联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对联这一小巧玲珑、精美别致、文采飞扬、妙趣横生的文学样式,从诞生至今延绵不衰,无论是长至百字千言,还是只字片语;无论是诙谐风趣,还是严整规则;无论是通俗活泼,还是语出典籍,都让人喜闻乐见。楹联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不仅在形式上极富汉语对称之美,汉字书法之美,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愧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出不同寻常的光芒。

  在中国楹联学会,萧良平担任着重要的行政职务——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秘书长。萧良平在楹联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汗水和精力,每天忙于学会的各种工作事务,没有半点空隙;经常陪同联墨大家、学会领导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组织策划全国性大赛、展览等;每年春节前夕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指导下,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国书协等单位,组织楹联书画名家到全国各地慰问,写春联写福字,送到千家万户,随处都是他积极工作的身影。

  萧良平记得初入中国楹联学会时,学会正因种种原因遭遇发展困境。2002年,孟繁锦先生在危难中接手主持楹联学会工作。孟繁锦会长第一时间想到了萧良平,邀请他过来工作,他从此与楹联学会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楹联学会除了孟繁锦会长和萧良平,再也没有其他固定员工,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进入学会工作后,在孟会长的指导下,萧良平配合处理各种遗留问题,到民政部、文联办理各种手续,工作繁多琐碎。那时候,萧良平基本上在学会“扎根”,吃住都在学会的一个半地下室,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休息时间。2004年,学会慢慢摆脱困难局面,走上正轨,各项事务正常展开。2005年,中国文联有关领导来学会考查,对学会的新气象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中国楹联学会更是荣膺中国文联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让萧良平记忆犹新的是,在2005年央视春晚上,别开生面的各地方台主持人报春联节目,为春晚营造了良好氛围。由中国楹联学会最高层领衔创作的18副春联,或俏皮或庄严,雅俗共赏地突出了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了春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春晚的文化品位,让“春联”这一春节时重要的文化民俗,在全球华人面前得以全面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激起了广泛的心理共鸣。

  2005年春晚之后,楹联学会借助春晚的“东风”,把春晚楹联集结成书,并在书中展示了楹联界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进一步普及了楹联文化。2011年央视春晚,楹联学会再次与春晚剧组联合,在晚会现场向海内外观众征集新春联。征联评选结果于央视元宵晚会上公布。此后,楹联学会连续多年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春联贺岁活动,及至楹联步入具有文化象征的中国美术馆、清华园,走进具有时代象征的世博会、亚太经合组织等会所。以闻喜“送中堂”为主线的电影《喜满堂》公映,开创了楹联故事搬上银幕的先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楹联,正以其蓬勃生机融入社会生活、融入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楹联文化城市是推动楹联文化全面发展的总抓手。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工作,始于1990年,是我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机制,各地创建工作如火如荼。

▲ ? 萧良平作品:雅俗共赏,联墨兼修  178cm×48cm×2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他人平和谦恭,即使升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后,萧良平对人依然那样淳朴真挚。可能唯一有变化的,便是他的书法艺术。能够将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对萧良平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幸运。中国楹联学会荟萃许多专业人才,在工作环境里耳濡目染,萧良平得以和许多书法家切磋交流,书法水平得到大步提升。繁忙工作之余,萧良平也基本上都将时间用在潜心提高联墨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上,他的联墨艺术也日臻成熟,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范。

  除了书写名诗佳联,名言警句,萧良平还自己创作了很多楹联。如自题书斋联“诗联咏志,翰墨抒怀”;“菊竹梅兰养性,诗联书画修身”。他喜欢用联墨的形式来展现作品,“雅俗共赏,联墨兼修”,他活跃于楹联书法界,策划组织一系列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楹联书法活动。在许多重要的联墨展中,他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其联辞清雅,对仗工整,立意深邃,笔精墨妙,气韵酣畅,遒劲雄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还在各种楹联书法专辑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一千余副,不少作品被相关机构或个人收藏。

  “当今社会书法与文化的种种‘断层’,造成撰联和书写常常不能统一,很多专业书法家不懂诗词、楹联,很多诗人、联家不会书法,各有所长,然不尽‘同和’,甚为遗憾。楹联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其展示的形式离不开书法创作,书法作品亦因之而提高品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楹联学会一直特别注重联墨艺术,主张联墨双修。事实上,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完整,才能提升个人整体的文化修养。” 萧良平还计划除了将楹联学会的本职事务处理好外,将在适当时机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以便将自己的作品陈展,与楹联书法界朋友切磋交流。他还计划用书法形式来展现和传播清联三百幅。

  一路走来,经历过人生的低谷艰难,但生活的希望始终闪光,信仰始终坚如磐石。萧良平自信乐观,坚强豁达,凭着对书法虔诚的热爱和灵性、以及后天的努力,在书法艺术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面对过往的荣耀,萧良平显得平静淡然。对他来说,“峰高无坦途”,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勤奋博学、扎扎实实地耕耘,才能真正站立在艺术高峰之上。萧良平说自己一直在路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人品书品俱佳的他,前路还有更多辉煌等待他去成就和见证,锦绣满山河。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