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高雅洁逸 ——著名书画家白方亮在艺术上的唯美追求
▲ ? 画家白方亮
【人物档案】
白方亮,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民居画会理事,哈尔滨市篆刻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民革党员。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荣获最高奖“西泠印社奖”,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获黑龙江省《辉煌50年》大型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金奖,哈尔滨市政府“天鹅文艺创作奖”,荣获哈尔滨市第三届“最美文艺工作者”称号。并有作品被黑龙江省博物馆、番禺博物馆、杭州画院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 ? 白方亮作品:《欢心》 84cm×47cm
入古出新,高雅洁逸
——著名书画家白方亮在艺术上的唯美追求
■ 记者 ? ?赵艺瑶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书画艺术需要潜心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厚积薄发,喷洒出翰墨的艺术奇葩。尤其在师古而出新的书画理念上,许多艺术家因无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实质而使得作品“失衡”,创作出的书画或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缺乏灵动的气韵,或只注重天马行空的抒怀达意而没有所出的古学基础,这种浮躁苍白的修习途径往往攀爬不到艺术的高峰。只有孜孜不倦地在临池中入古,于翰墨间游神,立意高远,笔中带情抒志,方能使作品形神兼备,从而走出书画的局限,去往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白方亮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在书画篆刻上入古出新而有所成的艺术家,多年来他以对书画的热爱和虔诚之心终日业精于勤,不辍于临习经典,在求艺问道上潜心修行,博采众长,练就了扎实的书画艺术基础。并精通书、画、印三位一体,创作出的作品朴拙而经得起推敲,笔墨之间蕴藏的纯真气质,兼容南方的柔情和北方的爽朗,营造出了高雅洁逸的唯美意境。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雅逸的审美情趣在宣纸上流淌,浸染了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文人风骨,书画作品相继在《中国书法》《书法》《国画家》《书法赏评》《当代名家花鸟画艺术》等权威报刊上发表,也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比赛活动中获奖,并被黑龙江省博物馆、番禺博物馆、杭州画院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而这正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褒奖。
▲ ? 白方亮作品:《竹石图》 69cm×69cm
承父亲教诲,治艺于翰墨丹青
因父亲从事书画工作的缘故,白方亮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便习练书法。“那时候谈不上书法,只是所谓的写字而已。”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从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入手,每天放学之后拿出书帖精心地临摹。之后对素描的接触,更让其对丹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他只能和法帖进行无声的交流和对话。形体的摹写增加了对书画艺术的粗浅认识,这为他走上书画艺术道路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中学时期因参加了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业余书法学院招生考试而被录取,从此书法殿堂的大门被打开,他开始日复一日地浸润在翰墨丹青的艺术世界里,对耳目一新的法度理念孜孜以求。六七年的书法临摹和专业学习让他的水平有所提升,即使遇到刮风下雪等恶劣的天气,为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他也坚持骑着自行车前往学校修行,甚至有时候因回家太晚而遇到在门口等待的父亲。正是这些亲人们对他默默无闻的支持,让白方亮在书法治艺上极为勤劳刻苦,配以聪颖的天资,其在艺术道路上渐入臻境。
随着白方亮在书画艺术上的阅历增长,业余的书法爱好已经不足以充实他的生活,他想要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于是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学习更为系统的书法知识。在这充满着翰墨飘香的氛围里,他在著名书法家王镛、陈平、刘涛等导师的指导下,不断汲取历代大家的艺术风范,在笔力、笔势等方面兼容百家之长,刻苦钻研,尤其注重用笔的虚实、字体的疏密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同时还结识了许多书法同道,艺术创作时所交流的观点,有时候让他醍醐灌顶,颇有心得。他常常在临摹之余就艺事请益,不断更新自己对笔墨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认识,从中获益匪浅。然而好景不长,因为种种原因,一年多的研修之后他便返回了家乡哈尔滨。
▲ ? 白方亮作品:《竹报平安》 74cm×46cm
白方亮曾在书画创作上深感迷茫,甚至出现过想要放弃丹青翰墨的想法,但是父亲的鼓励时常响彻耳际,“每一步学习都是一个进步,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这推动着他在书画艺术上不断前进。为了继续升华自己的艺术造诣,白方亮主动报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首届国画班的进修生,研习国画艺术。位于杭州具有江南风情的中国美术学院,不同于北方粗犷爽朗的大山大河,这里的峰峦溪流细腻柔情,蕴藏着典雅的画风。他在名师益友的指点下,常常以书入画,不仅提升了其在书法上的意境,在花鸟、山水、人物等国画创作上,相较于艺术的形式,他更加注重笔墨的情趣。无论是在书法和绘画上,他都深受学院派的影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南北方风气的感染下,形成了独具审美的艺术体系。
近些年来,白方亮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践行着,北京学习书法时在入古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到杭州之后通过感悟江南的文化底蕴,形成洒脱飘逸的人文情怀,在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之上,这两者共同交织出大气而不失温柔、率真而不失典雅的艺术造诣。期间他曾参加书协美协组织的活动并多次入展,1998年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入展;1999年黑龙江省辉煌50年大型美术书法精品展书法作品获金奖;2002年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获最高奖西泠印社奖;2003年“鱼水情”全国首届双拥书画艺术展入展;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入展;2005年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入选;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两次荣获哈尔滨市政府“天鹅文艺创作奖”;2012年“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型选拔活动三项兼能入选;2016年荣获哈尔滨市最美文艺工作者称号……在父亲谆谆的教诲下,白方亮在翰墨丹青里挥墨着他的治艺素养,千纯百炼之中正逐渐释放着他的艺术光芒。
▲ ? 白方亮作品:《秦诏版》 47cm×42cm
取法高古,巧拙之中见秀雅
自学习书法伊始,白方亮一直在笔墨上下功夫,而书法学习首先要讲究识篆,中央美术学院追求的古朴教学理念,使他更为系统地临习《石鼓文》、魏碑、唐楷等经典书法,其对篆刻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汉印、古玺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在王镛、陈平、刘涛等著名书法家的精心指导下,白方亮在技法运用上更加灵动工巧,挥洒翰墨时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他一改中锋用笔为侧锋用笔,结字不再拘泥于形象,更加注重笔墨虚实变化,营造出或宽博或秀长的万千姿态,其中弥漫着险绝的张势。特别是在他极为擅长的篆隶书体上,一笔一划之中皆有高古的法度,提按顿挫之间尽显藏锋露锋的深厚功力,结体中蕴藏的纵逸笔意,随性而又放肆,古朴巧拙之中颇有秀雅的气质。
“古人在书法艺术上给我们做了典范,这就是我们今人学习的基础,对于那些成就显著的书法家来说,他们的取法也更为高古。”采访中白方亮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很多艺术家经常忽略了最为传统的艺术,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宣纸上挥洒,这样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白方亮的书法则可以寻到绳引,其笔墨之间从不脱离古法。为了增强自己的书法艺术造诣,他曾临习《石鼓文》《散氏盘》《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大观帖》等已被收录的经典碑帖,也常去各地采风从而感受多元的文化素养。尤其对于民间没有被重视的古代碑刻,这些虽然不像二王、孙过庭、米芾等人的书法经典,但是字里行间蕴藏的外张之势和延伸的随性之气常让他耳目一新。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造就了他有着厚重韵味和洒脱情怀的书法艺术,这些笔情墨意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白方亮一直强调临摹的重要性,也主张挥笔泼墨的怡情抒怀。在他的书法修习道路上,他先以古代优秀碑帖为范本,从有法到无法,把字临摹得准确后,在熟能生巧的笔墨驾驭基础之上,建于自己深厚的书法素养,融入己意,提升自己创作的纬度和经度,从而书写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创作书法就是写修养,只要你出手写两笔,大家都会知道你的艺术修养有多少。”他说道。他所创作的作品整体布局严谨工整,方正大气,但是细观之下,其笔势跌宕起伏,线条的粗细、字体的疏密、笔墨的浓淡干湿等布置巧妙,并在平稳的结体中造奇设险,随形赋势之中收放自如,圆润而流丽,朴茂之中又蕴藏着活泼的笔趣和笔意。
《李壁墓志》便是白方亮临摹再创作的作品,在这幅精心临习魏碑经典法帖之中,他用笔活络,楷书之中增加了行书的流动笔势,方笔之中融入了墨点的圆润之姿,增强了其顿挫波折的书写性。魏碑的书法多为方折厚重的结体,其笔力遒劲,而他却创作出更为优雅灵动、流丽多姿的书法艺术,相较于厚重的古意,更为追求灵活的开张之势。最为关键的便是在雄强的魏碑书法中险中求正,字体随形赋势,无意于佳乃佳,从而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这正是这幅书法作品的哲学意蕴和审美情趣。“我觉得书法是自得自乐的雅事”,白方亮不断夯实自己的书法素养,源源不绝的碑刻采风是他灵感的源泉,在高古的立意上,他“即兴”挥墨出俊美秀奇的书法创作,营造出抒怀达意的艺术境界。
▲ ? 白方亮作品:东风又见莺朋友,北倍难忘雁兄弟 137cm×18cm×2
以书入画,气韵之中有真章
中华艺术文化中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许多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大家,其常常在绘画上也有所作为。从小的素描习练为白方亮的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辗转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期间,系统的教学和外出的采风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修学之时,他深受书法取法高古的影响和多元外来文化的感染,到达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之后,江南盛行具有诗意般的中国传统画,在这细腻柔情的水乡中,他以书入画,以线写形,以墨立意,并吸收光影和色彩的西画理念,在山水、花鸟等作品中,用书法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绘画的生动气韵,追求纵逸的笔情墨趣,从而抒发胸中洒脱之气,寄托自己的文人情怀。
由于画风尚意的缘故,白方亮更为喜欢元代诸家画风,他所言道,“其实江山本不如画,艺术家在画山水的时候,只有赋予了山水画的人文情怀,才能成为极富韵味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艺术创作多以写意的山水、花鸟为主,常常通过取舍的构图、经营的位置、笔墨的虚实转换、色彩的变化等营造出朴拙而雅逸的画风。在他的笔下,低矮的山峰波澜起伏、连绵不绝,高耸的峰腰上树木郁郁葱葱,近浓远淡的山峦直到延伸到无边的尽头,这是对南方丘陵山地的真实写照。而关于他的花鸟画作品,常以正直高洁的竹子为主,笔墨凝重洗练,不落俗套,浓淡的笔墨和虚实的线条交错,塑造出清洁淡雅的画面,气韵生动,意境悠远,展现了文人画的风骨,这也正是他在宣纸上的性情表达。
▲ ? 白方亮作品:《鲢鱼图》 95cm×70cm
和书法殊途同归,其绘画创作的源泉也来自于生活。在还没有形成绘画知识体系之时,白方亮常采用临摹经典作品的方式,在每个阶段的绘画中不断否定自己,从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扩展知识视野。而当绘画的笔法技能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出外寻找灵感进行创作成了必要之义。在他的艺术作品《鲢鱼图》中,一条即将飨宴的花鲢鱼被“拘禁”在宣纸中央,在无水的空间中孤独地游荡。这是他与几位书友初秋到乡下写生采风时,偶然对餐前鲢鱼的细写,浓淡稀疏的墨色点缀出细小的鱼鳞,明亮的眼睛略显绝望,鳃部的红色血迹极为显眼,似乎意蕴着这条鲢鱼当时所处的状态。他用笔细腻而准确,赋色古朴而清润,在传统国画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西画多变的光影手法,使这条生动形象的鲢鱼跃然纸上。作品上面富有字迹丰满的题跋,下面极大的空间留白,上密下疏,布局疏密相间,共同构成了完整而又极富韵味的文人画。
除了这幅画有题跋之外,白方亮的许多绘画作品都极其讲究书画印的布局。他言道,“书画印本是一家,既有法也无法,很多艺术家都在这方面做得很精,有时候会在留白处题跋,这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修养。”在其文人画作品中,他喜欢以题跋的方式怡情达志,于泼墨中“得趣”。他的印章和画风、书风极为讲究,他曾在创作中下功夫,对于书画印这种姊妹艺术的协调,其布局结构塑造了绘画作品的完美艺术。形象之中富有气韵,而气韵之中又可见真章,这也是多年来白方亮在治艺道路上寻求的艺术特色。
▲ ? 白方亮作品:《竹碟图》 68cm×68cm
艺无止境,教学之路,任重道远
艺道无极,“我在艺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些年来,白方亮取法乎上,沿着自己的治艺方向不断践行,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做学问上,他时刻牢记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讲的,“三分写字,三分作画,四分做学问。”在书画理论方面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他立足于传统的书画基础,融入“偶得”之意,创新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书画中,既有着“无需故作惊人笔,书得性灵品自高”的文学修养,也有着基础扎实的艺品和高雅洁逸的胸怀。
当提及对书画审美观点的看法时,白方亮说,“大众更喜欢的是直观美丽的东西,所以有时候艺术水准越高的作品,可能越会遭人冷眼。”他继续举例道,“书法中的丑书虽然丑,但是有些作品中蕴藏着经典的东西,可以说是丑中见巧,这就需要大众审美的提高了。”一般来说,创新出的书法艺术要达到一定高度,大众是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尤其对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只有彻底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审美情趣。对于书画艺术中出现的这些新理念,他认为艺无止境,书画研习是需要不断地吸收新气象,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从而以别样的理念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目前,白方亮正在从事书画教学工作,在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书画创作沙龙担任指导教师。他主张师傅带徒弟的“小班制”教学。“现在的书画高研班学生人数较多,这不利于中国书画的传承。”此外,他也在哈尔滨市开设了艺术学校,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给外国留学生讲授书法,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弘扬中国的书画文化。在教学体制下,他继续从事着他热爱的丹青事业。
白方亮在他的书画世界里每天临池而作,并乐此不疲,二王的尺牍、宋元诸家的画风、先秦的古玺印章等韵味在他的笔下尽皆泼墨而出,其艺术作品立意高远,入古出新,高雅洁逸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随着他在书画篆刻上的治艺和研习,相信未来其对唯美艺术的追求更加精道,并挥写出更多的墨色书香!
▲ ? 白方亮作品:《白云出岫》 97cm×59cm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