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生灵韵,迁想得妙意 ——走进青年人物画家于栋华的艺术世界

▲ ? 青年人物画家于栋华

【人物档案】

于栋华,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学历,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天津画院青年创作研究中心画家,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导师,天津市政协书画院人物画院画家,山东省文联东方书画院院委会委员,荣宝十二金钗画院院长,王羲之故居艺术顾问。2000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师从何家英、霍春阳等教授;2010年—2015年于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硕博连读,硕博导师为刘新华。

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术展览并获奖,另有若干篇全国核心级论文发表。出版有《中国书画欣赏》《于栋华画选》《画坛影响力·于栋华》《逸品汇藏·于栋华》《美术学博士文丛·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等著作。

▲ ? 于栋华作品:《花季·雨季》  192cm×176cm

 

墨彩生灵韵,迁想得妙意

——走进青年人物画家于栋华的艺术世界

■ 记者 赵艺瑶

 

在我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有其特殊的艺术体系,力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气氛的烘托下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因此,许多艺术家作画,或仔细观摩客观存在的人物对象,或深入研究大量的古人资料作为创作素材,他们将“人物之像”融入艺术之美,转换艺术形象时既立足于真实性,却又高于普通人物的肖像创作。尤其在女性的笔墨表达上,因形象和审美标准的差异,他们多采用丰富的技法,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格调的高雅。而著名人物画家于栋华也热衷于这类题材的表现,她常常感知身边的人物、事物,以精谨细腻的笔法在纸上渲染笔墨,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素雅的画面,妙悟出生命的意境,流露出唯美的气质。

二十多年在艺术道路上的浸润,增强了于栋华在工笔人物画上的技法掌控能力,她吸取中国古典形式和西方写实主义的风格,以形写神,用细腻恬静的笔触勾勒出温婉含蓄的女性和浓妆淡抹的群像人物,洋溢着淡淡的墨香,幽深而绵长。然而,她的画作并不止步于追求人物的神韵,更迁想妙得,在生活中通过对人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把握人物的心性,从而绘制出雅致素净的画面,以此呼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于栋华的笔下,那些人物温和而内敛,多以优雅的形态散发着孤独、低调和含蓄的美,蓬勃生命之姿中饱含着希冀的心绪,“画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不禁想要探究她的艺术世界。

?▲ ? 于栋华作品:《芳华》  86cm×68cm

?

痴迷丹青,笔耕不辍

 

于栋华从小对绘画有着炙热的情感,儿时勤练素描,苦学绘画的基本功,且因对物象特征观察敏锐,其形体造型偏写实。自上学伊始,她每天便保持着至少画一幅画的习惯,从未间断。学校开办美术课时,她总是认真学习老师讲解的“工笔写意”知识,课后又常跑书店购买绘画书籍阅读,这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人物画艺术素养。尤其在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学期间,她也没有放弃绘画,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去美术小组训练,她的坚守为其极强的造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她选择当地有名的美术师范学校就读,在专业美术教育的氛围中,学到素描、速写、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壁画、油画、水彩、书法、美术理论等绘画内容,每一科成绩都位列前茅,并且作为学校的优秀干部,在学习之外也游刃有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翰墨丹青的艺术世界里,“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以尖细的笔尖在纸上提按顿挫,勾擦点染。她喜欢欣赏羊毫笔饱蘸墨色的圆晕,喜欢聆听笔与纸的轻微摩擦声,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师从名师之前,于栋华是一位怀揣艺术梦想的少女,从没想到能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著名人物画家何家英老师。美术师范毕业后的她当了老师,为了深化艺术造诣,她常常到书店阅览绘画书籍,偶然接触到何家英老师的人物作品集,她不禁从心底对其中人物的勾线设色等技法和清新唯美的画面发出由衷的赞叹,如同喜获至宝,日夜拜读,不断临摹并进行自我创作。随着她对何老师的崇拜之情日益增加,她开始尝试写信,并附带多幅自己的绘画作品,以期得到老师指点。未曾想不久便接到来电,“我当时激动得都语无伦次了!何老师说他看了我的画,并推荐我到天津美院他上课的研究生进修班学习。”为了追寻艺术梦想,她办好入学手续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天津,从此跳出了局限的视野,踏上了新的征程。

进修期间,于栋华接受正统的学院派教育,在何家英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她沉淀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和中西方绘画的艺术理论,并多方面发力,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书法、篆刻等领域都有所研究,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她在工笔人物画上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勾线、设色等绘画技法上中西相融,造型严谨,格调高雅。尤其何家英老师对待绘画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深深感染了她,让她对待绘画严谨认真,多线少线、浓淡枯润都要仔细琢磨,这些敦实了她的艺术素养,使其作品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她也曾得到霍春阳、李孝萱、吕云所等名师的指导,不同绘画风格相碰撞,从国画的工笔、写意到西画的素描、色彩等探索,加深了她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尤其在人物画上取得累累硕果。

然而,因种种原因,于栋华毕业后放弃了考研的深造机会,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任职美术教师。即使她身处当时的小环境,却从未停止过中国画的创作。她曾把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电扇的音乐美术器材室当作画室,后又在拥挤的集体办公室中自己的办公区域寻求一隅净土,狭小的空间也阻挡不了她绘画的热情和驰骋的思维。就这样,她与绘画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以笔墨寄托心灵的独白,有时候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便带到美院请老师指导,每次改进都会得到新的启发和提高。这十余年里,她利用假期时间涉猎山川美景,体味各地风土民情,考察中国多处传统壁画遗迹,从而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拓宽自己的眼界。其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及全国级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2001年《鸡冠花》在全国首届“金彩奖”书画展中入选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2年《金秋》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3年《新苗》获全国放飞世界成就未来书画展优秀奖;2006年《春华秋实》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驾轻就熟地运用画笔,在宣纸上勾勒出精美的画面,营造出雅致的艺术境界。

▲ ? 于栋华作品:《觅芳踪》  43cm×86cm

 

不拘师法,中得心源

 

由于长期观摩何家英的作品,于栋华继承了何老师绘画风格的一部分,多幅作品带有明显的何家英影子,长时间以来被拘泥于“何家样”的条条框框,她试图以各种方式突破。终于,光阴不负有心人,她遇到了艺术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导师刘新华教授。当时,正逢王天胜、刘新华等多位当代著名工笔画家在她的家乡举办画展,她听闻后便兴奋地带着她的很多作品跑过去,诸位老师对其画作大加赞扬,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尤其刘新华老师鼓励她考博士,希望她能走出去继续深造艺术,“经过博士学习后,你的作品能脱胎换骨,走出固定的样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将有所提高。”刘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仿佛现在还响彻耳际。在刘新华老师的激励下,她在理想与现实的考研漩涡中挣扎,最终没有辜负期望,以“天道酬勤”的意志磨练考入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

五年半硕博连读的时间里,于栋华勤奋好学,在工笔重彩研究、传统壁画研究、绘画艺术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沉浸在重彩绘画的材质美和虚幻如梦的意境中,在刘新华启发引导的教学体系培养下,她常常采取比较单纯的色彩凸显作品的雅致,在绘画研究方法上也有了新突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不应该浮在表面,而要深入剖析,确立自己的绘画风格。不要单纯地做理论,也不要单纯地画画,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绘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升华。”作画时,她仔细研究画面布局和组织结构,严谨地推敲需要创作的部分,“绘画不但要思考,还要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体会,如画雨濛濛的状态时,需要出去淋雨,方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效果。”她举例说道。她独自思悟创作的研究方法为其作品增添靓丽的色彩,使她的绘画从注重唯美艺术的表达,上升到注重整体格调、意境和思想性的表达。

于栋华逐渐走出“何家样”的限制,琢磨出自己绘画的味道,作品的哲理性和朴质情感流淌其中,呈现了她在人物画上的独特追求。她创作的《花季?雨季》、《春尤寒》等作品,深受老师和画界的好评。其中,《花季?雨季》以众多青年男女在濛濛细雨中打伞静候的情景为主,通过神态动作服饰的差异展现不同的性格,点线之间洋溢着勃勃朝气,歌颂了爱情友情的美好。整幅画面构图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完整统一,高明度的灰调子使得画面高雅清新,流露出细腻丰富的情感,意境清凉而悠远。而在另一幅饱含深情的《春尤寒》作品中,一素装少女满目深情,眺望远方。虽然枝条已然绽出新绿,但北方的春天依然寒冷,少女裹着围巾,手抚微凉的脸,风儿将她的长发吹散……她于旷野中轻轻呼唤,呼唤着春的到来,忧郁的眼神惹人怜爱,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而这正是她的大学同学璇儿的真实写照。她的工笔重彩如诗一般素净,通过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人感受心底流淌的那份优雅。

于栋华通过发掘生活的美,来抒发她的所思所想。她的作品灵感多源于自己身边的人物事物,就如同《春尤寒》中的璇儿一样,她说,“离生活最近的,才是最生动的。”长期以来,她以浅秋和初春为背景,不断构思人物的造型,劲挺流畅的线条和清新自然的色调,挥墨生动传神的人物,温婉而绰约,营造出精神气质上的大美境界,其中蕴含着其对生活独有的情愫与畅怀。她执着于艺术追求,常用鲜活的画面表达自己的心绪,而这些正是她的感知感悟。

▲ ? 于栋华作品:《留香》  68cm×43cm

 

气韵生动,意境清雅

 

在绘画领域,于栋华并不拘泥于工笔人物,也曾画过山水、花鸟等题材,然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人物创作。“我从小对人物画情有独钟,因为我认为相较于山水花鸟,人物画需要极强的造型能力,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创作。”她说。对于每幅作品,她定位精准,在人物刻画上对每条线的组织穿插认真推敲,以线造型,长短粗细,疏密聚散,刚柔顿挫,尤其在处理毛发时通常先分组,再用细腻的笔触勾勒,蓬松且有序,形神兼备。她用严谨的态度推敲工笔重彩艺术的色彩,还吸取西方色彩原理,调和整体色调,或偏明朗,或偏灰暗,塑造出各类物象的质感,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她的人物画注重绘画思想的表达,在情感表达上也颇为细腻,人物形象弱化了光影,却显得更为清新唯美,颇具中国画的味道,格调高雅,耐人寻味。

于栋华常常以女性模特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因为女性的情感是丰富的。”模特身上的柔美气质和悲伤的表情能引起她的共鸣。创作时,她选择这些带来灵感的女性人物,把她们生动的气韵渲染在画面中,让人物形象在艺术中得到升华,从而寄托自己的思想独白。然而,单调的人物并不能烘托女性的细腻和柔情,在于栋华的作品中,画面的空间布局是极其重要的,而涉猎花鸟、山水画等理论的综合艺术素养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和发挥。“我喜欢绘制沁香诱人的花,而女人如花正是最恰当的比喻。”她将花鸟、山石化为背景,不同人物的气质用五彩缤纷的花来烘托,以此来协调画面色彩,丰富画面的点线面构成部分,烘托画面气氛,使意境更加悠远。在《芳华》作品中,花季少女,多梦季节,明眸善睐,含情脉脉,发髻高高耸起又打着微卷自在地披散下来,金黄色的婚纱仿佛成熟了的果子,映衬着肌肤烁烁发光。侧面穿插着一簇鸳鸯茉莉,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美丽爱情,金黄色的婚纱和浅紫色的鸳鸯茉莉的颜色既成对比,又相协调,不仅使画面的格调更加清新高雅,更衬托出人物的纯真朴实,完美地表现了人物的气质美。如果细细揣摩,其实在《留香》《玉兰春》等多幅作品中,冬日傲雪的腊梅、冰雕玉琢的白玉兰等花卉都有别样的风情,更加凸显女性清丽温婉的神韵。

为了使工笔画的意境深远,于栋华不仅在画面布局上下功夫,她还融入写意的意境,人物的表情、动态、色调、空间布置等烘托出画面的气氛,使人联想到超脱于画面之外的境界。她的画作《花间梦》系列既有深厚的造型功力,写实严谨,又别具创新,以柔和的色调营造女性含蓄柔美、素心若雪、孤芳自尝的心境,赋予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整体画面中,她用细腻灵活的笔触勾画出圆润绵延的线条,倏忽而断,似乎而连,如同小桥流水般平和而柔美。而画面之外,则以工写结合的方式,或精细或松弛的笔墨,虚实结合,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延绵出女性内心柔弱敏感的心绪变化。于栋华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表达,注入了她对女性的特有情感,“画有尽而意无穷”,笔墨之间散发着含蓄悠婉的文艺气息。

于栋华笔下的女性,美得自然,美得温婉,在当前纷扰复杂的大背景下,她游刃有余地运用灵活的技法,勾勒出女性的清姿丽雅,朴素的着装、清澈淡定的眼神,荡漾起春的晶莹、夏的热烈、秋的瑰丽和冬的圣洁,蕴含着丰富的体态之美和雅逸的审美情趣。她极为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基于个人经验,她喜欢用女性的温婉之姿刻画那一抹灿烂而绰约的气息,从而留住过往岁月中刻骨铭心的心灵感悟。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遨游,她创作着独属于自己感觉和思想的高雅艺术品,温暖着观者的心灵,也散发着画面之外的爱的细腻。

▲ ? 于栋华作品:《春尤寒》  240cm×100cm

 

生命之歌,人文之美

 

作为正统学院派的画家,于栋华长期扎根在广博的艺术海洋里,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以厚实的基本功进行自己的绘画创作,每幅作品都倾注着她大量的心血。虽然她常以女性模特为题材,把丰富的人物形象倾注于笔端,但却并没有局限于身边的人物,而是把眼界放在广阔的大自然,在业余时间踏足各地,寻求作画的灵感源泉。她曾去过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等地临摹壁画,流连过祖国的许多大好风光,在采风中写生,她对人物能有详细的了解,在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便把握人物的个性。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她把很多速写草稿图、小色稿等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艺术性加工,最终构造出人物的神韵姿态,使人物“立体”起来,成为表达意象的艺术品。“有生命力的作品需要思想性、绘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样的作品才能以丰富的内涵传递情感,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她说道。

《新授人以渔——启梦》的创作,是于栋华在采风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教师的谆谆教诲与学生勤学苦习的影像始终映射在我的脑海中,强烈的创作冲动如火苗般迸发,挥之不去。”她告诉记者。当时正逢中国在内地个别发达城市推出科技援藏政策,她随天津美术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写生时,在天津市仪表电子工业学校遇到一群来内地学习的藏族学生,他们身穿精美的藏服,明亮的眼眸、暖心的笑容、还有带着高原红的小脸蛋,让她看到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归来之后,她便以藏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观赏西藏美好未来建设的沙盘为主题,精心勾勒出《新授人以渔——启梦》画作。画面处理得干净鲜活,藏族学生的民族服饰与知识女性的简洁明快相对照,背景隐约的都市高楼与一池绿色的西藏沙盘相呼应,知识女性的亲和睿智和藏族学生的憧憬单纯相衬托,使画面对比丰富,疏密有秩,浓淡得体,简繁相宜,生动自然,既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人生体味和对话方式,更是直面社会的生命主题。

▲ ? 于栋华作品:《千纸鹤·千千愿》  86cm×68cm

于栋华的作品,除了关注乎女性的温婉柔美,也关注生命的真善美,其实,她的笔墨在赞叹生命之时,还常常涉及丰富的人文意蕴,这主要取决于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在《金陵十二钗》系列作品中,她突破了现代人物绘画的题材,摒弃传统柔弱无骨仕女的形象,以静变动,直击女性心理的律动之美。她曾多次研究《红楼梦》的书籍、影视作品,并观摩前人绘画的艺术形象,最终明朗了自己的思路。她把握每个金钗的性格特征,以花卉、奇石、屏风等背景解构和组合图式,隐喻和暗示人物独特的气质。画作注重写实,但又不失意蕴,融入了古典的雅致,又偏现代的风格,唯美而又不落俗套,结合自然而不做作,形成了美的统一,既加强了画面的文学性,又表达了人物的哲思理念,意境悠远,让人回味无穷。

于栋华潜心修炼,她用专业的基本功和厚实的绘画技巧,在工笔人物画的世界里创作自己独特的画作。她的思想是丰富的,心灵是细腻的,对绘画是敏感的,她把真挚的情感流淌在画面上,以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凸显生命的艺术风范,含蓄而不动声色,细细品味,却又深觉其中的波涛汹涌。“未来,我希望能多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采风,从他们的服饰、生活场景等方面取材,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以绘画笔墨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而不仅仅是民族服装的展示。”于栋华告诉记者,“我还想多研究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并尝试新构图和新技法,在古典人物画创作上实现新的突破。”“我并不想给自己固定为一种绘画题材和风格,绘画的想法变化很快,有时喜欢清新抒情的意境,有时也想在绘画中加入一些传统壁画厚重、朴素的感觉。我多次研究中国传统壁画,去过敦煌、永乐宫、法海寺等地临摹壁画,每次的体会都不同,中国画在唐代之前所存的原作太少,而且好多为仿品,但是仅仅在敦煌壁画中就保存着中国自北朝以来多个朝代的精美壁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我以后还会再去这些地方深入研究学习。”

她不断在绘画艺术道路上践行着,并熟能生巧地运用造型、勾线、设色等技法,创造出丰富多姿的人物画面,蕴含着她的独到见解,给观者更多的感悟和体会,而这正是作为艺术家的真诚贡献!

▲ ? 《新授人以渔——启梦》180x210cm 2014 年 于栋华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