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凌云健笔意纵横 ——金融界走出的书法家王希坤先生
▲ ? 书法家王希坤
【人物档案】
王希坤,号无为居主人。1942年生于河北东光。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三届理事兼艺术交流部常务副部长,北京神州博古书画院院长。
历任宁夏政协委员,银川市人民银行行长,宁夏工商银行副行长,中国光大银行总行副行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华文化媒体频道、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终身客座教授和名誉院长,CCTV央视网区域博览频道书画名家联盟副主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金融文学艺术社社长,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兼艺委会顾问,世侨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顾问。
早在1950年代,开始习读汉隶、楷书和行草。19080年代加入宁夏书协,并任宁夏金融系统书画协会主席和宁夏职工书协副主席。1992年奉调进京后,拜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沈鹏、张荣庆先生为师并入室求教,着力研究“二王”和孙过庭,运笔用墨和章法达到新的意境,逐步形成清新流畅,豪迈质朴和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1999年被评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之后又被授予“当代精英艺术家”和“中华当代书画功勋艺术家”,2013年又被授予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大使等荣誉称号。2003年在北京两次举办“干杯朋友书画四人展”;2004年在天津举办书画联展;2005年在河北沧州两次举办个展,2008年在银川和海口举办个展;2009年在南宁举办个展,2010年在河南郑州博物院举办个展,2014年、2015年在山东、辽宁、甘肃、河南等地举办“七人行书画巡展”,在书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及“泰山摩崖”“北大荒艺术长廊”“沧州大运河碑廊”“马陵山华夏碑林”“吉林唐诗宋词书法碑林”等刻石。不少作品还被国家领导人和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荷兰、丹麦、巴西、秘鲁、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友人收藏。并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词典》《中华名人大典》和《世界人物辞海》等典籍。出版有《王希坤书法作品》《王希坤书法集》《王希坤书千字文》和《王希坤书诸葛亮出师表》等。
▲ ? 王希坤作品:隶书《心经》 34cm×136cm
丹青不知老将至,凌云健笔意纵横
——金融界走出的书法家王希坤先生
■ 记者 胡松
金融,是社会理性支配下的产物,代表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专业知识;而艺术,更多的是感性牵引,或抒发情感,或宣泄情绪,代表了人寻求更高的精神自由与灵魂逍遥。金融和艺术,看似两个相隔甚远的行业,却在一个人的身上得以完美体现,一面是中国金融领域资历深厚的银行家,一面是书法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个人便是王希坤先生。
王希坤,号无为居主人,当代书法名家。历任宁夏政协委员、银川市人民银行行长、宁夏工商银行副行长、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资深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三届理事兼艺术交流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副主席和北京神州博古书画院院长。六十年来临池不辍,孜孜以求,书风豪迈质朴,浑厚雄强,渐临“心手双畅,人书俱老”之境,被誉为“金融界的书法家、书法界的金融家”。
人生回首望,光阴流转几十载,静水流深。原任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的王希坤先生退休以后,没有了工作事务上的困扰,他更为专注书法创作,开启了人生“第二春”模式。他视书画艺术为第二生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他把几十年来钟情于翰墨的心血与汗水逐渐凝结,把长期临池不辍积累的深厚功力重新审视、糅合、突破。中国书法杂志审读张振华先生曾言:“希坤先生之书法,承二王之正脉,得三原之苍莽,有黄庭坚之豪宕,似沈鹏之遒劲……”面对接踵而来的赞誉,年逾古稀的希坤先生显得非常冷静与从容,他谦逊地说道:我不是什么“大师”和“大家”,仅仅是一名学书者。或许只有秉持这样淡薄从容、谦逊专注的姿态,方能在执笔挥毫于书案间,看见更真实的自己,更广阔的天地。
▲ ? 王希坤作品:《录1987年振兴丝绸之路旧作》 136cm×34cm
砥砺前行五十年?
1942年王希坤出生于河北东光县,正值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杀日寇,保家园,救民族于危难。王希坤的父亲便志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他出生五十二天,父亲便壮烈牺牲在山东德州日本鬼子的监狱中。年幼的王希坤,全靠奶奶和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生活举步维艰。而正是由于从小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经历,让出生在革命家庭,作为烈士子女的王希坤养成了特别坚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性格,无论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学校教育,都让爱国主义情怀深入王希坤的内心,伴随着他的一生。另据东光县志记载,王希坤的姥爷为晚清秀才,一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太姥爷周玮,在乾隆六年乡试中举并任固安县教谕,乾隆五十四年恩赐进士,进翰林院任检讨职衔,少具隽才,博学能文,两袖清风。周氏素来家风醇厚,因此,王希坤从小就受到了母亲和舅舅知书达理、忠孝仁义的教育和培养。
王希坤上小学、中学时,就爱写擅画,满壁涂鸦。家里墙上贴的全是他的书法、素描,俨然一个小型展览馆模样。采访当中,王希坤先生拿出一本资料,内页印有一张黑白照片“后马中学美术组合影59.6.16”,一身素衣,脚穿布鞋的少年王希坤单膝蹲坐在右下方,眉宇之间几分懵懂,几分坚定。王希坤略带得意地对记者笑道:“我一入中学,就是中学美术组的成员,上街刷大标语、画宣传画,我是主要干将。后来文化大革命,出于政治需要,我第一次拿起油画笔,独立完成巨幅油画——毛主席像。”
在考大学之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艺术类院校大都停办。解决温饱,是全国上下迫在眉睫的大事。每个人都要面对身处的时代,无可逃避,也无处可逃。王希坤清醒地认识到学经济、抓经济工作的重要性,遂报考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之后,王希坤先生同夫人樊晡生女士一起被分配到宁夏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四年。即使参加工作之后,书法也始终伴随着希坤先生,不曾放下。书法是他的挚爱,上学的时候就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来练习书法。工作了,银行是主业,但在他的办公室书柜与案头之上,总有一些有关书法的字帖和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读帖、临帖,乐在其中,不可自拔。在80年代着手专精于研究于右任和胡公石,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在宁夏加入书协和宁夏硬笔书法研究会,并担任宁夏金融系统书画协会主席和宁夏职工书协副主席。
▲ ? 王希坤作品:《望江南-贺希坤先生书展》 68cm×68cm
幸得名师传帮带
?
1992年,是希坤先生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年份,因工作需要,王希坤由宁夏工商银行副行长调任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从毕业离京再回北京,24年首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作为首善之区,艺术气息浓厚,各路艺术大家云集。
由于对书法艺术之痴迷,工作之余,希坤先生先后拜访了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刘艺、李铎和张荣庆诸先生,并最终拜在沈鹏、张荣庆先生门下学习书法。时任中国书协代主席的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巨匠,同时也是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大字行草令人称奇叫绝。张荣庆先生曾是中国书协理论研究部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他师法“二王”,书风疏朗雅致、清和简远。书法理论功力深厚、当代典范。王希坤先生说:“能有幸拜在二位大师门下,能亲耳聆听二老做人做事的教诲,能亲眼观看二老用笔用墨,实属幸甚!”得名师指路,希坤先生的书法技艺更为专业和精进,而两位学者型的艺术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低调的做人品格也对希坤先生产生深远影响。沈鹏先生表示:“希坤先生的书法流畅,主要是他能持之以恒,坚持练习。他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了,基本功扎实,有天分,潜力巨大。”而张荣庆先生也常常回忆:希坤先生在光大银行工作期间,俩人相隔不远,常予以清茶互邀,舞文弄墨,不亦乐乎。希坤先生以一手潇洒大气的行草让荣庆先生频频称赞。在二位名师的点拨和激励下,希坤先生的书艺有了明显提高。最终荣庆先生又亲自举荐希坤先生加入中国书协,这便是希坤先生书法里程中的加油站。
▲ ? 王希坤作品:杜牧诗《山行》 33cm×34cm
夕阳西下自扬鞭
一个人拥有此生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没有谁能决定时间的长短,但是生命的广度与厚重却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对于退休,有人形容好似日薄西山,夕阳晚红。但这对于希坤先生来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他前脚离开光大银行的大楼,后脚就踏入了自己钟爱的书画工作室。某种意义上说,他并没有退休,书法艺术让他开启了人生第二春。细细想来,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退休之后的希坤先生,把书法这门相伴自己一路走来的业余爱好逐渐变成专业的艺术表达。自2004至2015十年间,希坤先生先后在北京、天津、沧州、东光、银川、南宁、海口、郑州、大连、日照、德州、酒泉等地举办多个书法个展和联展。为办展览,废寝忘食,无论严寒与酷暑,常陷忘我之境。希坤先生经常参加书画活动,作品多次入展并获奖。他的书法作品还入选《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画名家报》等报刊。
干了一辈子银行,他见惯了世间火树银花般的名利场。时间会让人变得复杂,同样也会让人变得纯净,这是一种在人生莽原上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希坤先生一心钻研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说字如其人,淡泊名利的心态便直截了当地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作品之上,中国书画评论大家孙克先生观希坤先生书法不禁感叹道:“看了希坤先生的书法,总的感觉是没有江湖气,没有市井气,没有火气,没有铜臭气,这很难得。”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先生在希坤先生书法个展理论研讨会上说:“希坤先生的草书,感觉特别好,得沈鹏先生真传。所谓真传,就是在整个气息的把握上,格调很高。希坤先生的草书入手沈鹏先生,整个格调是高的,气息畅达。对沈先生的用笔,希坤先生体会是比较深的,笔的起程转折相当好。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草书‘兰亭序’八条屏。这幅作品,整体线条运用、用笔、用墨,包括气息上,非常精彩!王先生‘兰亭序’八条屏,在用笔变化上极其丰富。在用墨上,干、湿、浓、淡变化很多。字的大小、行气、整体的贯通,把握得都很好。希坤先生借鉴了沈鹏先生的结体、气息,又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在很多兰亭序里边,从古往今排,希坤先生的兰亭序排进去也是可以的,确实让人很感动。此外王维诗八条屏、岳阳楼记八条屏也很好。总的感觉,他在结体、用笔上很奇,奇而不怪,要是怪的话就麻烦了。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他写的不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这显示作者对毛笔娴熟的把握、起承转折的体验。这种体验、技巧,确实让人很感动。”
▲ ? 王希坤作品:《崇德向善》 68cm×68cm
中国文化讲求积淀,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赞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笔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将至”赞美曹霸沉浸在绘画艺术中竟不知“老”之将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诗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攀登了诗歌的高峰。诗和书画,都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载体,它们会随着时光的积累愈发成熟,老而弥坚。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的画尚未成熟,还欠缺火候,六十岁以后才像样,此后渐入佳境,越画越“老”越大气,到了七八十岁就达到巅峰了。王希坤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艺无止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是一条永无尽头的路,我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现在是羊毫、长锋、高管、悬肘、悬腕、立书,随着年事增高,不能立书了我就坐书,不能坐书了我就卧书,不能卧书了,我看那生命也就接近它的终点了……”真如当代诗人臧克家所言“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啊!如此对书法艺术真挚而深情的言论,让听者感动。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曾用极简洁的话语,指出了书道研习的演化过程,即从开始的平正,走向险绝,最终又复归平正。指出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子去钻研,乃至晚年书法艺术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即中国书法具有大器晚成的特征。这个“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独特的美学概念,指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希坤先生秉承着初心、真心与恒心,在寻艺书法之路上无悔前行,我相信在希坤先生身上无论是人生的淬炼还是艺术的升华,必然渐达通会,人书俱老的境界不会久远。
▲ ? 王希坤作品:诚意待人终有得,平心应事自无争 136cm×34cm×2
弘扬书法贵承传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书法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王希坤先生表示非常荣幸及自豪!王希坤先生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多次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及残联等捐款捐物,送文化下乡镇,为村民慷慨述怀,不计分文。
聊到弘扬传统文化上时,希坤先生沉思良久,最后说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大事。不是靠少数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亿万人民大众齐心协力、薪火传承才能得以弘扬光大。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狠抓书法进课堂、从小写好中国字的教育,在有生之年,我要为抓好书法教师队伍,培养书法人才,尽绵薄之力。”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曾很不解何为“起舞”之意,直到亲见鹤发矍铄、怡然大方的希坤先生把读帖临帖、挥毫创作当作每天的生活方式时才懂得,同时也让我领悟到了艺术除了创造美以外对于人更深层次的意义。以书法艺术窥探希坤先生的一生: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博览,中年归向专精,老之将至,义无反顾。于小我,笔墨渲染了晚霞,让生命变得厚重与多彩;于大我,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身一粒希望的火种,照亮一片天地。
▲ ? 王希坤作品:杜甫诗《秋兴八首》 136cm×34cm×8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