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飘凤泊,笔走龙蛇 ——品读著名书法家幺喜龙笔下的“幺式书法”

▲ ? 著名书法家幺喜龙

【人物档案】

幺喜龙,1950年生。曾任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现兼任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曾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现任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劳动功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8年“幺喜龙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品“龙腾”“草书古诗四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3年《荣宝斋》杂志举办“传统魅力书法提名展”,幺喜龙被提名,并与启功、沈鹏、文怀沙、徐邦达、杨仁恺、冯其庸、周汝昌、饶宗颐、沈定庵、韩羽、王镛、陈振濂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袂展出。

2005年“幺喜龙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陈人杰词四条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7年幺喜龙草书《古文观止》长卷1540余米,此长卷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辽宁博物馆藏《幺喜龙草书古文观止》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4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幺喜龙卷》。

201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幺喜龙书乾隆帝盛京赋(第二卷)》。

▲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0cm×40cm

 

?鸾飘凤泊,笔走龙蛇

——品读著名书法家幺喜龙笔下的“幺式书法”

■ 记者 胡松

从汉字书写赋予书法艺术伊始,古往今来,所有的书家都绕不开传承与创新这个永恒的命题。研习书法艺术无不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追寻、历史与当代之间游走。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是书家在寻求书法艺术上最为生动的写照。一味地学习古人,或标榜正统,难免落入俗套,无创新可言;或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发明所谓的“超前艺术”,离开了传统内涵,就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哗众取宠,除了博取一时的噱头之外,毫无意义。

▲ ?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40cm×40cm

中国自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书法艺术的衡量标准更是虚幻缥缈,毕竟无论是群体间还是个人与个人审美情趣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法作为艺术范畴、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文化密码,有着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使命、也有着给人以美之享受的内涵。所以,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能为当下时代增添美好,还能接受住历史的考验,方能在中国书法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这是作为书法家来说,最为崇高的荣誉。

幺喜龙称得上是这样的一位书法家,幺喜龙的书法,有一种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的魅力。它基于传统,又未流入单纯复古的俗派;敢于创新,又不是空中楼阁,浸淫在自我审美世界里无法自拔。五十多年的临池之功,让他的书法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宽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底蕴深厚,无论是篆隶楷行还是章草今草,均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 ? 宁静致远 ? 淡泊明志 ? 40cm×40cm

承传统底蕴,融百家精髓

 

幺喜龙是一位纯粹的书法家,他为笔墨构造的世界痴迷,如果称之为“书痴”的话也不为过。从他十一岁第一次稚拙地拿起毛笔开始,到现在五十多年时间一直没有放下。幺喜龙生活中并不善于言谈交际,或许他更喜欢用手中的毛笔来表达。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拿起笔了。中午午睡两个小时,晚间到10点。就这样写字看书,从年轻时就保持的习惯到现在从未改变,不顾冬寒与夏炎,于方寸书桌间,或伏案挥毫,或读书沉思,在书法的艺术世界里神游逍遥,好不自在快活。

▲ ?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40cm×40cm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书法艺术也是一样,任凭天赋过人,也要经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开悟,让自己的书法变得厚重,书法之内的是技巧,易掌握;书法之外的精神内涵,是书法家对世俗人情世界的深刻体悟、对于文化精神世界的高远追寻,这需要书家渊博的学识做基础,外加岁月洗练才有可成。幺喜龙的书法艺术之路也正是如此,五十多年坚持一份心思追求书法,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 如琢如磨 40cm×40cm

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幺喜龙曾经临王羲之的作品,临一段时间,掌握了他的结构、笔法,然后按二王的派系写下去,因为这是正脉、正统的。而后是颜真卿,学颜真卿书写精髓与奥妙之后,就去学柳公权……他研究不同时期的古人,他们的风格、创作意识、笔法,包括提、按、抛、接这些变化,事无巨细,均研习之;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读帖、临帖,学习古人之精髓,不仅是技术层面,在精神高度上也要达到一致;不仅是形似,还要做到神似;不仅是神似,还要和自己的经历、偏好、笔墨追求所比较,才有所得,所以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书法艺术的浩海里,最终还是要找到自我,做回自己。也是《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便可“从心所欲不逾矩”。

▲ ? 苏轼《浣溪沙·春情》 40cm×40cm

能者为师,独创“幺式书风”

?

幺喜龙从书法艺术历史的深处出发,将古典书法融会贯通,通过自我的磨砺与升华,创造独特的“幺式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典雅、洗练、劲健,张弛有度,笔走龙蛇,抛接无痕,骨势清秀,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见拙抱朴,蓄素守中,颇有老庄哲学中天人合一、缥缈逍遥之意。观之,让人耳目一新,拍手称绝。正如清代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幺喜龙不仅是一位中国古典书法的集大成者,还是一位现代书法的开拓者。

▲ ?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绢本草书长卷(局部)37cm×1450cm

幺喜龙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没有拜师,但是主张能者为师,以古为师,并广泛地吸取当代一些书法大家的优点,对于中国历史上高山仰止的中国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王铎、何绍基等大师,他也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死学,而是以丰富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坚强的意志将古今众家之长融于自己的作品,加之自己五十多年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独特的书风,极具辨识度。

静观幺喜龙的书法作品,骨骼俊挺,力在骨中,破法出法,弃繁超简,清淡虚灵,大巧若拙,清新飘逸,苍劲有力,力透纸背,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方圆兼备,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精雕细琢之下而不显繁杂,技巧满满却复归于朴和绚烂,不趋势,不媚俗,这种复归淡泊的书风,深得“二王”笔意,又颇有出世般逍遥恬淡之意蕴。

▲ ? 幺喜龙书法

幺喜龙运笔践行了东汉蔡邕《九势》中用笔法精髓,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从“势”与“力”的美学出发,其点画线条,至简至洁,骨肉匀和,一派清润。看似寻常线条,实则平中见奇;看似迟钝稚拙,实则大智大巧。起收转折和运行提按中的种种复杂笔法全被摒弃,一任自然。看似不经意的信手一笔,却是蕴含了半个世纪临池不辍的功力。

有深厚的传统作为根基,其字的结构也都更加疏空,有的部件写得很敛缩,有的部作写得很放逸,收放自如,深入浅出,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笔笔见刀,具有浓郁金石味,形成幺喜龙书法一大特色。

▲ ? 幺喜龙书法

用盛世文化致敬文化盛世

 

用历史中的盛世文化来致敬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盛世,这或许是对书法家幺喜龙创作作品,最为恰当的描述。幺喜龙喜欢创作大作品,《古文观止》和《盛京赋》是幺喜龙闭关创作、精心书写的两大巨作。体量巨大、艺术水准精妙。创作类似巨制需要常人鲜有的定力、毅力和心如止水的匠心与恒心。他每每创作大作,都像一次虔诚的闭关修行、在繁杂的尘世中悟道参禅。

▲ ? 幺喜龙书法

何以心如止水?《古文观止》有11多万个汉字,每个汉字,形成规范的草书,而在这11万个字当中几乎没有笔误,从开卷第一个字到结尾的最后一个字,需要走上4里地方能看完,但是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如此之长,你找不到是哪里截止又在哪里衔接上的,仿佛如此巨作一气呵成。这是幺喜龙献给世人的一件作品,也是留给历史的一份财富。

《盛京赋》是幺喜龙真正意义上的“闭关”一年而成。于是2016年盛夏,《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幺喜龙(第二卷)》问世,这卷“大红袍”收录的作品是幺喜龙集草、隶、行三种书体,绢、宣交替六种风格创作书写的262条幅书法——乾隆帝所作《盛京赋》。绢那部分作品的笔法、写法完全是传统的。宣纸这部分作品,是表现幺喜龙个人风格的。这组作品是262条屏,每一条屏高一米八五,宽是半米,规模宏伟,世所罕见,但宏大不掩其精美,每一个字都是幺喜龙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收放有度,抛接无痕,气势如虹。将幺喜龙五十多年的书法功力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 ? 幺喜龙书法

南京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刘传铭先生在评价幺喜龙巨作《古文观止》时写道:幺喜龙用笔收放有度,提按铿锵。力不分轻重,墨不分枯润,气不分断连,情不分浓淡,一以贯之。我们看到,幺喜龙先生的笔意、功力,在《盛京赋》创作中,再次得以升华和提纯。

观幺喜龙创作的《盛京赋》,幺喜龙高超而独特的书法技艺让人很容易忘却书写的具体内容。远观之,像一篇史诗级别的交响乐章,气势恢弘,充满韵律与动感。近观之,每一个字,行云流水,纵横挥洒,洞达跳宕,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盛京赋》的作者为大清乾隆帝,创作《盛京赋》时乾隆32岁当值壮年,同期大清王朝也达到了国力全盛时代。这篇赋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只有乾隆专门为一座城市创作过大赋。这对于沈阳,对于当下的中国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乾隆当年挥洒一赋,喜龙当下深情六书,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书法家幺喜龙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城市代言。而幺喜龙所创的《盛京赋》,已作为沈阳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张华丽名片。

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幺喜龙完成了乾隆帝《盛京赋》这个作品,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为当下文化盛世添彩。

纵观中国书法史,晋代的风度韵致,唐书的法度规范,宋人的意趣飘逸,元、明的尚态复古,清代的碑学之兴,一改糜弱的颓风……我们看到每一个朝代书法风格清澈的轨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书法大家:蔡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等就像夜空中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为后人照亮书法艺术的道路。但我相信,每个时代的书家绝对不止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名家,只是绝大多数被历史大浪淘沙,淘汰泯没,这确实很无情和残酷,但这也是所有艺术得以经久流传、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优胜劣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 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40cm×40cm

书法艺术是云——自由无常,变幻莫测;书法艺术也是钟——严谨精密,井然有序。云是感性的化身,令人捉摸不透,钟则为理性的代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如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却是对书法的最佳诠释。就书法的创作而言,有感而发总是最根本的创作动机。情感的自由表达、想象的无羁驰骋是云,往往变动不居,难以控制;而周密的构思、严格的技巧是钟,也就是理性的掌控。感性寓于理性,两者交织在一起,达到云与钟的对立统一,便是对书法艺术的最终表达。幺喜龙的“幺式书风”将矛盾变为统一,将刚与柔、动与静、理性与感性、法度与自由,融为一体。

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除了天赋与勤勉以外还在于他认识到真实,不违于历史,不媚于现在,不急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而作为书法家,如何做好自己的答卷?书法家幺喜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立足于当下,一手托起传统,一手开拓未来,听从自己内心,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将“幺式书法”置于更加宏大的时代当中,供我们参考,打动感情。

▲ ? 昼兴夜寐 40cm×40cm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