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林阳的诗书情怀

▲ ? 著名书法家林阳

【人物档案】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版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版协美术出版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二)《林阳诗草百首》《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等。2015年在北京举办“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多次当选《神州》等杂志封面人物,传略入编多部辞书。

▲ ? 林阳:白居易《陈家紫藤花下赠周判官》136cm×34cm

 

最是书香能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林阳的诗书情怀

?■ 记者 邵妙苗

 

  雨后的北京,天空湛蓝湛蓝。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室,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与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老师畅谈诗书画印,大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 ? 林阳:春风大雅34cm×136cm

家学渊源一脉延,名师指点渡迷津

 

  林阳出生在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爷爷原是国民政府的科员,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这样出身的人很少有工作,爷爷却凭着一手好字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文革以前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览说明,许多都是爷爷书写的。爷爷每天只上半天班,月薪却高达70元,足够一大家子两个月的生活费。

  爷爷是林阳的偶像。在小林阳的心目中,爷爷的字最好看,比“红模子”都漂亮。在林阳上幼儿园的后期,爷爷开始让他写红模子。写得好的,爷爷便会在字上画红圈,并奖励一分钱。这对当年的孩子来说,相当有吸引力。上世纪60年代初,书法并不普及,学龄前儿童习书更是少见。也许是天性中对书法的爱好,也许是爷爷的偶像效应,也许是这一分钱的诱惑,林阳坚持了下来,到上小学的时候,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还积攒下了不少一分的硬币。

  有时候,小林阳也很想到院里和小朋友一起拍三角、耍冰棍棍儿。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早期,天下大乱。但家里一如既往地要求他写毛笔字。每天下学后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等写完这篇小楷,外面天已经黑了,小朋友们也都回家吃饭了。那时,窗外小朋友热闹的嬉戏声,声声入耳,毕竟也是个孩子,林阳常常心里像长草一样,字也写得不成样子,为此,他曾挨过疼他爱他的奶奶的戒尺。谈起往事,林阳笑了:“今天想想,那时奶奶对我的要求实际上是要坐得住,并不在意字写得如何。书法练的是什么?学习书法实际上在修炼人的内心世界。”

▲ ? 林阳:东坡句玉观飞楼凌雾起仙幢宝盖拂天来68cm×68cm

  一晃就到了中学阶段,林阳遇到一位好老师——历史老师张茂松,张老师写一笔好魏碑。林阳被吸收到书法组,写柳体,写魏碑。与此同时,林阳开始学习刻印,自己去书店买了吴昌硕的印谱,父亲又给了他一些汉印的书。著名画家任率英先生是父亲的同事,又是邻居,也鼓励林阳刻印,并把林阳刻的印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对林阳是不小的激励。今天,在任率英先生的工笔画中,还能看到林阳当年稚嫩印章的痕迹。

  也就是在林阳上中学以后,父亲开始指导林阳写字。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弟子,是极有声望的诗书画印全才。父亲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草书,纵横捭阖,错落有致,扁正方圆,渐浓渐淡,宿墨新墨相间,楷隶行草穿插,变化万千。作为画家,父亲十分重视纸面的视觉效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直至整幅的视觉感觉。父亲的书法有着良好的基础,加上父亲作为艺术家的悟性,在一段时间内,他的书法曾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对名满天下的父亲,林阳自然是十分佩服的,但却并不喜欢他的字。特别是当父亲私下对林阳说爷爷那馆阁体的字有些“匠气”时,林阳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认同。后来长大了,书法修养提高了,他才懂得,这就是普通书法和书法艺术的分野。

  父亲的字,林阳是慢慢喜欢起来的,直到有一次看到父亲写在怀素《自叙帖》上的小楷——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欧颜柳赵的小楷,他觉得非常好看,才开始折服于父亲的书法艺术并从此决意追随。有问题请教时,父亲的只言片语,常常为他点拨迷津。到农村插队时,林阳开始试着写草书——那种有点像父亲、又不很像的草书。林阳说,直至今日,他的草书仍有父亲的影子。父亲还特意为林阳刻了近十方印章,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莫大祝福和期待。在父亲长期的熏陶下,林阳的书法渐趋厚重、内敛、大气而富有质感。

  “我写字真正开悟是在上大学期间。”林阳说,“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天天画画写字,许多新鲜的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 ? 林阳:贾岛诗《寻隐者不遇》33cm×33cm

  有一天,他在父亲办公室看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非常喜欢。汉简的出现,更让他爱不释手。父亲专门为他放大、双钩了一本汉简临本,装订好供他临习,还挑了一部分老字帖让他选。他一眼就看中了黄道周的《孝经》,感觉黄道周小楷格调高古,书卷气重而又没有方巾气。他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奥妙。“父亲很少夸我,对我的小楷却很认可。”林阳说,“多少年后,我才知道,黄道周也是福建人,是我的同乡,明末抗清英雄,在狱中曾写了五十多遍《孝经》,他对潘天寿的字有很大影响。作为潘天寿的学生,父亲的字又受到潘天寿的影响,我喜欢黄道周的字看来也是冥冥之中的选择吧。”

  但是,当时的书法环境与氛围,仍是欧颜柳赵的天下,是魏碑的天下,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黄道周,因此,在那个时候,写黄道周是一种艺术探索,是一种孤芳自赏。果然,1981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林阳的作品不被学院认可,未送去参赛。这让林阳倍感失落。然而,30年后,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五十周年社庆作品展时,林阳拿出大学期间写的小楷《长恨歌》参展,很多书家都对这幅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请沈先生指出自己的不足。林阳说:“常得高人亲点,使我受益很多。”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书家不同于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中多以画入字,有更多的画意。像画家林锴先生、黄苗子先生的书法,在传统的书法中更注意视觉的冲击。沈鹏先生虽不是画家出身,但他的书法作品不论是字的结体,还是谋篇布局,都很讲究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平衡和新意。林阳在美术出版岗位上的阅历和成就,在与书画朝夕相处中对绘画的谙熟和鉴赏,无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在书法创作中渗入美术元素,古已有之。清代周星莲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也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林阳正是以画入书的不折不扣的践行者。他说:“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不同,但书法又和中国画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造型和笔墨。造型是你对字型的理解和掌握,笔是毛笔的运用,墨是对墨色的运用。”林阳自觉以画入书,以画家的眼光看待字体的结构美,篇章布局的美,将自己对以画入书的独特理解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 ? 林阳:李白《望天门山》136cm×68cm

秉承传统有根基,创新个性成大器

 

  林阳认为,书法创作,必须在传统中奠定根基,加上个性探索,寻找自己的风格。他说,目前的书法教育,在审美情趣上存在两大趋势:师范类院校的书法专业多以传授传统书艺为主,强调对前人书法的研究和继承,讲究方正大气,要求符合大众审美;而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则更强调创新理念,更强调书法的个性。同样是临习《兰亭序》,美术院校有的老师要求临习者写出自己的风格。林阳指出,我们必须强调书法的传承,保持对书法经典的敬畏;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创新,写出对经典不一样的理解和自己的个性。但是,一味地强调传承可能导致对创新动力的减弱,而抛开传承的“创新”则必然导致狂怪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必须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林阳说,清代画家石涛喊出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时代在发展,审美当然也在发展。书法审美也当随时代,书法审美应该多元化,书法作品一定会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其审美一定也要反映时代精神。它是书家人格魅力的自然显现,也是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反映。它间接地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和审美情趣。我们应该支持在秉承传统书艺基础上的创新。从秦汉的古朴,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再到今天以碑入字、以画入书、流行书风等各领潮流,书法艺术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我们不应当以某个一成不变的规则去评价书法艺术,因为艺术是发展的,不确定的。被大家承认的艺术,是经典,但也是昨日黄花。今天的艺术是什么样的,需要今天的艺术家们的创新,需要更多的创新作品出现。明天的经典正是今天的创新。

▲ ? 林阳:李白《赠孟浩然》68cm×136cm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书法艺术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在继承优秀文化积淀的同时,开拓书法艺术的新视野。今天,中国书法处在时代的巨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文化背景的变迁,书法艺术创新思潮特征在新时代不断显现。承继传统,并加以创新,已成为今天书法家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何为创新?林阳说:“王羲之是创新,苏黄米蔡也是创新;以碑入字是创新,以画入字也是创新,以反传统为理念的流行书风还是创新。大浪淘沙,喧嚣的、曾经时尚的不一定留得住,让时间大浪卷走的,是浮躁,是浅薄。借用那说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好的创作,总会被时代承认,哪怕这个时代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人们所喜爱。不论是传统古典型、现代审美型,还是前卫探索型,我认为,都可以鼓励。传统古典型有着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它的存在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喜爱书法,参与到学习和创作中来。现代审美型偏重创造,他们创作的活跃和多样性是明天书法发展的基石。前卫探索型更值得我们尊重,也许在今天,他们并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承认,甚至将来也可能失败,但他们的积极探索,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标准之一是对社会各种艺术现象的宽容度,现代审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审美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时代的进步,是艺术创作包括书法创作的福音。我们要倡导承继传统,鼓励书法创新,尊重艺术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发扬光大!”

  但是,林阳同时指出,书法艺术终究是有标准的。所谓书法,“书”即书写,“法”是规矩,合乎一定艺术规律的书写,方可称为“书法”,相反,不合规矩的书写不能称之为书法。书法的个性是每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者所追求的。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艺术价值,但有个性也不一定是最美、最好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社会浮躁现象也渗透到文化艺术领域,那些无心继承传统却急于求成的人,打着“以画入书”的借口,企图“辟蹊径而捷登”,是非常不足取的。现在有些年轻人,在看了书法展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谁能得奖就学谁,完全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泯灭自我的表现,更是学习书法的大忌。

▲ ? 林阳:令狐楚《游春词》33cm×33cm

  林阳说,书法审美,在于收放之间。所谓“收”,是指向古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所谓“放”,是心灵自由地放飞。只有知道自由是有限的,才能够飞得更高!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来,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们看到,林阳的书法,正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的书法,不求奇崛,而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他擅长行草,也涉猎楷、隶、篆诸书体。他很注重笔墨之美,行笔较慢,喜欢宿墨色彩的变化。他的作品强调构思和布白,这种笔墨之功是令作品妙趣横生的源泉所在。那一幅幅作品,无论是字多还是字少,无论是横幅还是竖幅,笔墨点画,结字造型,章法布局,都是独具匠心,美不胜收。特别是他书写的诗词草书,笔墨浑厚酣畅,结体平中藏奇,或避让,或俯仰,左右映带,上下顾盼,通篇气贯神完,给人以“画图难足”的美学联想及感受。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体的严谨,又有黄道周的开张和随性;既有魏碑的平直,也有汉简的灵动。他的书法不过多强调笔的提摁,在行笔时讲究藏锋,有八大山人的圆润,学者书家的内敛。他以碑入草,追求字的不同结体和布局谋篇的新意,创造自己的独特韵味,写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 ? 林阳:孟浩然《田家元日》68cm×68cm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1978年,林阳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像焦渴的秧苗逢雨露,林阳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证,按规定每次只能借两本书,但林阳阅读的速度太快,管理员破例借他五本。阅览室关门了,为了不打扰宿舍里同学们的休息,他常常会躲到教室去读书。他还热衷于听讲座,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的古诗词欣赏,谢冕先生的新诗论,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课,甚至指挥家李德伦、郑小瑛的音乐讲座等等,他都会去听。系统学习加上广泛涉猎,为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记者问到读书对书法究竟有何帮助时,林阳说:“书法不能只在技巧上或形式上用功,否则永远不会有出息。书法艺术上要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读书对书法大有益处,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任何手段和工具所不能替代的。读书是书法艺术本质中重要元素之一,也是除了技法以外的必修课,即所谓‘字外工夫’的主因。当然,并不是读书多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书法家,而是你若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成就书法。首先,读书是学习并获得书法理论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其次,读书能够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增添和丰富书法的营养和内涵,促进书法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好的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再次,读书是增长书家知识、丰富书家学养的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于读书。此外,读书还能增强书法的气质和胆魄。比如当年吴昌硕看到潘天寿的画,认为他是‘野狐禅’,但潘天寿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审美的修养。随着他的学养日益丰厚,他那霸悍的用笔、撑满的构图,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 ? 林阳:孟浩然诗《春晓》33cm×33cm

  林阳说:“古人看你的书法,不谈好坏,让你读书。古人讲,‘书本诗余’,他们将书法视为诗之后的余事,他们更关注诗。诗书画印,排在第一位的是诗。当然,这个‘诗’不局限于‘诗歌’,更是‘诗’中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书法是书写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我们强调书法家应当更多地关注学问和修养。在完成书法技巧的同时,更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提高文化修养是我们当今书法家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多一些人读书,如果能多读一点书的话,书法就会少一些恶俗和丑怪,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些无知和轻浮的现象。”

  那么究竟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林阳认为,书家利用一定的时间,静静地阅读诸如哲学、美学、文史类、文学类、艺术类的书籍都可以。但怎样去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人的一生说来漫长但其实也很短暂,读书当然是越多越好,系统地读,自然是好事,但少读一点也不怕,重要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并加以充分的理解。读书不必都要精读但一定要有精读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更应该精读了。不要读一本就忘记一本,要做到读有所得。时间久了,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积累了一定的量。读书就是这样,只有多读、精研,才能够达到博学。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尤其是所属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是美术界的制高点。作为总编辑,林阳每年都要主持出版业界的鸿篇巨著,站在行业的顶端,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风景,同时,他还要针对市场,密切关注大众的需求。所以他开和大度,有广泛的视野。他常常拜见高人名流,与大师们探究艺术,这种高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不断地提升与开悟。翻开他的理论文集《左编辑,右营销》,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家林阳作为出版家的另一面。

▲ ? 林阳:王勃《咏风》68cm×136cm

  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很多卓越的老艺术家,为他们出版专集时,林阳经常会受邀为出版者撰写文章。人民美术出版社迁址后,作为总编辑,林阳想让那个充满书香画意的院落,珍藏在人美人的记忆深处。于是,他整理这些文章,结集为《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潜心研究这些艺术大师的生平和成就,大大提升了林阳的做人层次和艺术领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工作需要,林阳经常出差,足迹几乎遍天下。他又喜欢旅游,酷爱摄影,每逢节假日,便呼朋唤友,访古迹,采民风。2011年春节,他去埃及参加书展,正赶上埃及发生政变出现乱局,撤回来的经历,让他感受颇多。2012年春节,他在尼泊尔游历,拍了千幅照片,写了大量游记。这种种阅历和体验,使得林阳无论为人与书法,都有一种气韵天成的大气,从容平和,波澜不惊。

▲ ? 林阳:王冕《画梅》68cm×136cm

履职建言献良策,参政议政尽职责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3月4日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国藏品图像资源版权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我国各级博物馆、图书馆藏品丰富,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譬如,故宫博物院超186万件藏品已全部在网上公布,同时,故宫博物院正全力以赴将藏品的三维影像信息以及故宫的古建筑资料传入网络平台。

  “纵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藏品版权向公众免费开放。”《提案》指出,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满足人们去追求知识和创造知识的需求,建议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国藏品图像资源版权,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两会期间的林阳

  林阳委员在上述《提案》中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是将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藏品数字化图像版权免费向公众开放;二是数字化藏品除了能免费下载,还应提供开放版权艺术品的关键信息和相关介绍,包括名称、艺术家、创作日期、媒材和尺寸等,有利于网络用户探索藏品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除了在官网下载外,将开放资源,与其他网站合作,就能在一些平时访问更频繁的网站中找到公开资源,以延伸共享资源的覆盖面;四是博物馆还应鼓励公众用这些艺术品的图片进行各种衍生和创作,比如制作手机壳、衣服、抱枕等。

  3月5日,林阳委员的第二个提案《让优秀中国连环画进校园》再度发起广泛关注。连环画,又称小人书,它具有中国独特魅力、对几代中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林阳呼吁,应大力开展“优秀中国连环画进校园”活动。

  目前,已有地区将连环画引入学校。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至2016年,北京市各区和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将连环画引入学校,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3年的实践表明,连环画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选择,扩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 ? 林阳:王维诗《鸟鸣涧》33cm×33cm

  林阳认为,中国连环画在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逐渐得到重新认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连环画进校园活动很有必要。

  为此,林阳建议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开展“优秀中国连环画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中国连环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以连环画为阅读介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好各种连环画阅读活动,做好典型示范。可参照北京市开展连环画进校园的经验,深入挖掘各地区和学校开展连环画阅读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提高连环画阅读整体水平。

  林阳委员的两个提案,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特长融入议政实践,表现出高质量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参政议政工作经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发起广泛关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林阳说,为了使提案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参政议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深入实际,扎实调研,求真务实,力求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 ? 林阳:翁承赞《书斋漫兴》68cm×136cm

诗书传家诗言志,墨随堂里墨随心

 

  林阳的书斋名为“墨随堂”,出自他撰写的一幅对联:“衣傍溪边草,墨随梦下花。”每有闲暇,林阳便进入“墨随堂”,读书,吟诗,让笔墨在纸上飞舞,度过他最惬意、最自在的时光。书斋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一块牌匾,楠木本色,石绿的篆字:“墨随堂”。这是黄苗子先生在98岁高龄的时候,为林阳题写的。黄苗子先生与林阳父亲林锴交情甚笃,所以黄苗子先生在牌匾上称林阳为“贤世讲”。

  林阳的书法作品,不仅限于承摹古人的诗词警句,还通过书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而格律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最能与书法的形式完美契合,于是,我们便经常看到林阳的书作中出现自己的律诗、绝句和对联。

  父亲林锴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出版过格律诗集《苔纹集》。年轻时,林阳喜欢写新诗。父子俩经常论诗,虽各执己见,但相互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林阳渐渐与父亲趋同,格律诗也日益精进。

  他写格律诗,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写了几首,自己觉得有模有样了,抄录出来给父亲看,父亲看后却不置可否,说:“这是新诗,我不懂,没法评价。”林阳疑惑:“我写的是格律诗呀!”父亲说:“格律诗不只是字数的要求,更要讲究对仗、平仄,虽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你不写则罢,要写就要讲规则。”

  林阳于是开始认真研习诗词格律。对仗相对容易,毕竟有中文系扎实的底子,平仄特别是入声、粘对等,感觉相对就难些了,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普通话四声与平上去入的对应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正迷惑的时候,恰逢春节,林阳陪妻子一起去看望一位中学老师。老先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偶与对仗》,还有一个自己手写归纳的入声字表送给他,林阳如获至宝。

▲ ? 林阳:郑板桥《题岁寒心事图》136cm×68cm

  那些日子的林阳,像《红楼梦》中学诗的香菱一样,进入痴迷状态。很快,他便悟得其中奥妙,并将先前写好的几首诗严格按照诗词格律进行改造。等与父亲论诗的时候,他便将改好抄好的诗再一次呈上。父亲表面不动声色,但林阳知道父亲心中暗暗称奇,因为父亲开始坐下来,帮他修改,与他认真讨论格律诗的问题了。

  京城西山大觉寺,是赏玉兰品茗的绝佳去处,林阳自然不会错过,并有诗纪之:

  古寺依山染绛霞,玉兰树下试新茶。

  云移月出约相坐,半局手谈听落花。

  轻声吟哦,格调清新而气韵流动。

  四十岁生日那天,三五好友小聚,酒酣耳热之际,浅醉的林阳即兴挥就一首五律:

  每怀陶令念,晨起饮泉鲜。

  足踏峰三百,臂挥浪九千。

  有容心则大,不舍梦难全。

  四十谁无惑?风中自悟禅。

  是啊,圣人“四十不惑”,但作为常人,谁能无惑呢?

  转眼20年过去了,2018年春节来临之际,迎来六十岁生日的林阳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七律?花甲吟十首》,其中《花甲自述之二》这样写道:

  时序今逢耳顺年,

  也曾好运梦连连。

  雕虫事业挥斤斧,

  伏虎文章绝苇编。

  笔墨精研书雪调,

  江湖笑傲瞰云巅。

  人生过半究何憾,

  花落花开皆有缘。

  逝水如斯,回首青葱岁月,朝霞满天;登临绝顶之际,身心未老。

  也就在这个时候,林阳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始了全新的参政生涯。《闻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有感》一诗,表达了对新征程的自信:

  风住旗垂日欲西,

  长空万里幻虹霓。

  高山复水披荆棘,

  无路有心拓径蹊。

  寂寂冬窗吟夏曲,

  彤彤秋实化春泥。

  一番甲子逢初岁,

  短憩老牛再奋蹄。

  林阳爱山水,泰山、黄山、香山、青城山、雁荡山、天目湖、月牙泉、三国赤壁、黄果树瀑布……无不留下他的诗篇。江南,是林阳最爱去的地方,西湖美景,更是让他流连忘返:

  西湖东畔雨酥酥,

  柳岸青青胜画图。

  若问天堂何所在?

  藕香深处荡轻舻。

  西湖细雨中的一曲轻唱,恍如世外……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先生说:“林阳上承家学,开蒙既早,好诗亦擅翰墨。林阳作诗,长于写景咏物、游观感悟,题材体裁多样,况味人生,寄情咏志,意境悠远冲淡而颇具画面和色彩感,正合了唐人王维‘诗中有画’的旨趣。读林阳诗,不乏美言妙句、闪光珠玑,多令人有沉浸自然明山秀水,生灵百花妙境之中而不知返的感觉。”在欣赏林阳自书诗作时,冯远最属意《旧作荷一首》,欣然点评道:“‘翠色池塘点点霞’,以秃笔中锋饱满写来,拙重朴厚;至‘亭亭玉立几多花’,墨色略有收滞,字型因笔划多变而略疏松放逸;而‘谁贪凉意开窗牖’,乃复笔蘸浓墨,亦碑亦草地笔笔送到,憨趣十足;第四句‘夜半香风入我家’则以简拙朴茂的字型结体收尾,碑韵神气俱现,加之渴笔率意的落款,全篇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左右照应,风格朴间寓奇、厚中见趣。”冯远盛赞:“品其诗作背后的意涵,似令我见出一位志存高远、有情有义、心胸通达的林阳。既有‘无山无水无花伴,有墨有诗有梦来’蹈励自奋;也有‘最恨平生枷锁困,偏偏甘愿作诗囚’‘韶光留苦乐,从此一征鸿’‘弘文固本开新境,人美美人再百年’的坚忍不移和旷达的求取精神。”

  律诗讲究对仗平仄,而诗兴却没有规律,灵感总是突如其来。当身边没有纸笔时,林阳便用手机写诗——会议的间隙,出差的途中,甚或行走在路上,谈笑在餐桌上……随时记录诗句。写好之后,就群发给爱诗的朋友。于是,应答者、喝彩者、批评者、修改者甚众。每收到一条回复,他都欣欣然,或推敲,或交流,或再应和……一首小诗,常常能让自己和朋友快乐三五天。还有朋友因为喜欢,把他的诗写成书法作品寄还给他,或者干脆告知他一声拿去发表,他就更加快乐。正如旅美博士郭跃红教授所说:“读林阳的诗,我见到了一个志向高远、识见通达,却又不懈追求之人。”

  现在,林阳的书法作品写自己诗的居多。每当送给朋友,落款时盖上“书本诗余”的印章,写上“某某先生诗书两正”的时候,他都非常欣悦。作为诗书画三栖会员,一本装帧简约而精美、由袁行霈先生题写书名的《林阳诗草百首》,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后,得到诗友一片喝彩……而淡然的林阳,又开始了新的笔耕。2018年,汇集200首格律诗的《丁酉诗稿》即将付梓。

  墨随堂里墨随心。随着“墨随堂主”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修为的不断精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墨随堂里一定会开出更加瑰丽的墨花。

▲ ? 林阳:周易句68cm×90cm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