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笔墨气韵 得生活真趣 ——画家张子建的艺海情怀
▲ 画家张建华
【人物档案】
张建华,字子建。1974年生于安徽临泉,1992年入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00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刘大为、袁武、史国良诸先生;2004年入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赵振乾先生,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博士,师从范曾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现供职于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中心。2017年12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撷笔墨气韵 得生活真趣
——画家张子建的艺海情怀
■ 记者 ?邵妙苗 ?赵艺瑶
在中国传统书画史上,古人多追求笔墨的纯净和境界的朴实淡雅,他们常常把艺术融于生活,或借景抒情,或以画明志,用笔墨挥洒出生命的纯真,从而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张建华先生师承延续中国传统绘画的刘大为、范曾等著名画家,集大家之长于一身,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浩瀚海洋里,兼得厚实的传统文化与书法绘画之功力,笔墨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张建华对中国画题材涉猎广泛,他常常以书入画,尤以写实的人物画见长,其古意盎然的画风,意境隽永,余韵绕梁。同时,他对花鸟画也颇有研究,对小写意花鸟情有独钟,寥寥几笔,一幅清新恬淡的花鸟画新鲜出炉,营造了“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不管是何种题材,欣赏他的作品,其画风直指人心,仿若能冲淡一切尘世喧嚣,进入到古朴高远、清逸空灵的生活状态,回归到自然的本真,这种生动精纯的气韵,寄托着他特有的文化情怀,深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师承名家游于艺
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著名画家,几十年来,张建华积极汲取传统艺术文化的修养,在绘画道路上孜孜渴求,奠定了扎实绘画技法的基础。他把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雅韵相结合,融生命的“酸甜苦辣”情感于笔墨之中,或给人温暖,或给人光明,塑造出了极富生活意蕴的“纯真”世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雅逸的审美情趣,其实这些都取决于他在艺术上的拜师求学之路。
出生于安徽临泉的张建华,早年种过地,放过牛,及至参军,扛过枪,守过岛,后来,因机缘巧合,他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从此成为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学生。刘大为先生作为一位全能型画家,兼画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这些风格的作品成为了张建华初识绘画的蒙学基础。当时,白天忙于教学的刘大为老师晚上常在办公室挥墨泼毫,从事艺术创作,张建华便帮忙做些铺纸张、收拾墨盘等杂事。常常整个晚上师生之间都没有多少言语的交流,但他却在刘老师身上学到颇多,积淀了一些零散的绘画知识,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受到刘大为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张建华开始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慢慢临摹。张建华坦言,刚开始时,自己的绘画毫无章法可言,但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绘画实践中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刘大为老师坚持“大美为真”的观点和尊重生活的严谨作风,对张建华以后“写实表现”的人物画产生了很大影响。那种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表现,从而以流畅婉转的书法线条渲染出意象的气韵,其追求空灵飘逸的笔墨表现方式,造就了他古朴高远、道法自然的绘画风格,洋溢着传统笔墨的芳馨,寄予着强烈的精神追求。
为了更好地在艺术道路上深造,张建华从军艺毕业后,考取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赵振乾先生。在这里,他不仅在系统的专业知识中学习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等体系,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还经常和很多著名画家交流,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他犹如一颗干渴的树苗,在浩瀚的艺术海洋里疯狂地汲取养分,充实了自己的绘画人生。期间,他还加入了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给刘老师做助手的工作,为他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展现,让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更加全面。
张建华说,真正使他培养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情趣的际遇,是在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之后。当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的张建华无意间听到刘大为老师要招博士,于是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两次拼搏奋斗之后终于实现了梦想。在校期间,他为了弥补大学教育的缺口,主动延迟一年毕业,使得自己的绘画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尤其在师从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书画巨匠、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先生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范先生授课以中国经典书籍为主,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敦促张建华沉浸在书海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古奥,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其绘画道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优雅高远的意境,国画作品因此而日趋纯正完美。
张建华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总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不断地从名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他喜欢老师的笔墨,也喜欢老师的线条,他还反复品读古人的画作,揣摩名家大师作品的精彩之处,寻找自己作品的不足,在掌握造型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线条和笔墨的韵味,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 ? ?张建华作品:坐地观天文曲朗,临风品竹惠山清 136cm×34cm×2
明师出高徒。在恩师指导下,张建华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传统的中国画都是用笔墨和线条造型,笔墨和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所以,他的国画创作明显把笔墨和线条放在首位。这一点并不奇怪,恩师刘大为先生、范曾先生就是掌握笔墨和线条的成功者,并运用纯熟的中国画的笔墨线条,创作出了他们享誉画坛的代表作。
“代表作决定一个画家绘画的高度,画家能创作一两个代表作,这就足够支撑一辈子了。”博士毕业后的张建华为了寻求心灵的宁静,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从事教学和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创作融技法和情感于一身而又富有标志性的艺术作品,这成为了他多年来执着于艺术追求的最高理想。
如今,张建华长期留居京华的“一两书屋”,在这堪比图书馆的书屋中,读书、写字、画画成为了他每日的生活方式。他在绘画上不断精进和提升,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笔墨功力中绘卷,高古的自然气息和传统的人文情怀扑面而来,凸显出特有的和谐之美,这种雅俗共赏的作品可以说是达到了境界的高度。
▲ ? ?张建华作品:《脊梁》 68cm×136cm
笔墨写意藏万象
张建华的绘画风格多样,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他常常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源泉,用以线为主、辅以色墨的表达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意象寄予情怀,从而使其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远境界。他将大自然的纯真和人文的关怀完美融合,渲染出古典美学的韵味,这尤其在人物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建华的人物画有着深厚的师承渊源和文脉传统,其在构图上线条的娴熟运用多来自其平时对书法的颇多练习。多年以来,他潜心钻研书法,常常于情到深处时挥洒出心灵的感悟,在技巧之外更多地融入生命的情感。“我有三个书法小作品,自己感觉很珍贵,一直保存到现在。一个是毕业答辩的时候心情激动,写了几句话,后来又补了两句;另一个是母亲去世时悲痛不已,忍不住写的几句话;还有一个是第一次送女儿去幼儿园时写的几句话。我每次观看这些作品,总有不同的体会。”张建华告诉记者,真正好的书法作品,朴实而平淡,蕴藏着生活的气息,观赏时,仿若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张建华在书法上以独特的视角形成了朴拙苍劲的鲜明风格,并将“书画同源”的艺术观点融会贯通于笔墨之中,那些孕育的激情以遒劲有力的线条变化表现出来,其一波三折的形式不仅使得作品灵气十足,极富郁勃生机的韵味,深藏的气象万千更凸显了生命的跌宕起伏,给人以大爱之美。
张建华的人物画用笔苍辣,厚实凝重,题材常选庄子、李白、杜甫、沈括、谭嗣同等古代名人,以此言志壮怀;他也画现当代的普通劳动人民,寄托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他常常于浓淡干湿中表现出线条的笔意,通过墨色的变化对局部进行细节的刻画,同时在把握全局的构图中丰满人物灵动的形象,节奏感十足,彰显出强烈的韵律感。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或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意蕴,或贴近现实生活的气息,其随性的挥毫泼墨,营造了意境高远、沉雄浑厚的画风,抑扬顿挫间诠释了儒释道合一的高尚素雅的境界。
▲ ? ?张建华作品:《庄公晓梦》 68cm×136cm
受教于名家门下,良好的学养、宽广的视野,为张建华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因此,他的人物画笔墨洒脱、酣畅率意、高古优雅、收放有度、形神兼备,这既是他努力的目标,也是他所选定的艺术道路。运用中国画的书写方式——点、线结合,墨、色结合,在干、湿、浓、淡的墨色和笔意的变化中,体现出特有的水墨韵致。
张建华在中国水墨人物画上,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笔墨线条,并把强烈的人文精神融入自己的人物画作品中,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他善于古代人物创作,历代圣贤是他独立思考、学习传统的精神归宿。如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庄公晓梦》,通过传神的线条构图和笔墨意境,刻画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和周围景物的神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在张建华的《庄公晓梦》中,庄子枕石而卧,旁边没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只是清凉的荷叶和绽放的荷花。画家以寥寥数笔,使得庄子睡梦中宁静温馨之气透纸而出,用笔勾勒出庄子形象的轮廓,以点、线结合,墨、色结合,在干、湿、浓、淡的墨色和笔意的变化中,画出形神兼备的庄子,又以风中飘逸的墨叶,舒缓淡然的意境,刻画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艺术境界。作品用笔轻细,墨色清淡,淡淡的薄雾氤氲,神韵悠然,流畅的线条、细密的局部勾画、完美的画面构图,充分体现了写意画自然随性追求飘逸淡雅的精髓,再配以作者娴熟流畅的笔法,挥毫泼墨,又不失灵动秀气,造型生动准确,富有立体感,把庄子梦中的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
▲ ? ?张建华作品:《达摩面壁图》 136cm×68cm
直面生活得真趣
在创作当代人物画时,张建华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感悟。刘大为先生曾为他题“直面生活”,这既是老师的绘画理念,也表现出老师对他绘画的影响,他的大多作品都是在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写生中提炼创作素材,撷取意象。
在张建华看来,要画好水墨人物画,就一定要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敏感,关注民生,描绘当代。还要坚持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坚持水墨本体语言的探索和研究,要在广泛吸取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艺术家技巧上形成自己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平实自然的风格。勤奋是必须的,要多画速写,多画人物的偶然态式,多为创作收集素材,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生活气息,才能有丰富的画面,才能打动人。
张建华超强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是长期锻炼和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在多年的人物刻画中,张建华就养成了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习惯,这锻炼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他说,一个画家具备了超凡的构思能力、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那么他画一件作品就会得心应手。
近年来,张建华创作了一批线条流畅、色彩明快、人物传神的国画作品,有些被相关机构和藏家收藏,有的被收入优秀作品集。张建华构图功底深厚,国画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欣赏他的作品时,作品中的人物,眼神、姿势、穿着……无不透露着真切之感,令观赏者无不佩服他的名家风范。
▲ ? ?张建华作品:《渔歌唱晚》 68cm×136cm
多年在名师身边工作养成的习惯,张建华很注重生活题材的创作。对普通劳动者有着特殊感情的张建华,曾经和安徽农民工接触一年多,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农民工形象已然印刻在心里,比如那些在马路边拿着小锤子随叫随到搞装修的农民工,其性格、思想、生活习性等,被张建华一笔一划挥写于宣纸上,既成为了改革开放那个年代的真实见证,也用艺术再现了人们的理想,被其自然朴实的画风所感染,让人看到了光明的希望,这就是他道法自然的绘画力量。张建华以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为素材,创作出的农民工系列,是其众多人物画作品中最成功也最为传神的系列。
张建华水墨人物画力作《渔歌唱晚》,堪称兼具水墨和线条魅力的人物画精品。沉沉暮霭中,开阔的湖面上,几只停靠岸边的久经风霜的渔舟在水波中荡漾,同样久经风霜的渔民,岁月的沧桑和收获的喜悦在眼神里复杂地交织。画家还特意刻画了渔舟在水中的倒影,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画面朦胧,意境悠远,凸显出画家不凡的笔墨功力。在色彩的使用上,浓墨与淡彩的强烈对比,足以让观者深深震撼。
说起画人物,张建华也有许多感慨。随着科技发展,现在不少画家出门写生时,常常用拍照代替现场速写,回家后对着照片开画,但是张建华从来不这样。每到一处,张建华总是老老实实地掏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现场画速写。他坚持认为,对着照片画出来的人物只有形没有神,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空洞、浮乏的照搬,只是躯壳,没有生命力。没有现场写生,相机留下的只是影像,是空乏的,只有通过写生记录下的瞬间才是永恒的、真实的、实在的生活感受。在现场写生的过程中,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你是在用心与人物进行沟通交流,记录的是一种感受。只有在现场才能真切体验创作对象的精气神。
张建华指出,艺术创作必须来自于现实生活,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生活在被创作成艺术作品之前,必定要经过画家个人情感的理解概括和形象再造,然后通过画家的技艺和画风将客观现实中物象的形态神韵与画家的情感经历相结合,最后升华总结成为能够影响打动他人的作品。写生能够让我们学习更为主动,直接地去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精髓之所在。我们要从简单地描摹对象,逐渐发展成为“心与物游”的共鸣,从而对对象的外显和内含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与默记。这种特殊的观物取象方法,并不是通过简单人眼观察,而是通过作者沉淀的人格修养、性情理想触发内心对所处环境的整体感受而“拍摄”下的多维立体的流动画面,再通过作者主观情感截取表现力强、感染他人的静态画面,从而使得整个布局中具有更多充满主观色彩的非现实环境中的客观物象。
张建华认为:“人物画家要想创作好作品,笔墨里一定要有血有肉。要多用心去画,以艺悟道,用手中的笔墨不断对生活进行反思。优秀的水墨人物画,一定是有灵魂和思想的。”无论是画古代圣贤,还是画普通老百姓,张建华的国画作品总是充满了“正能量”,表现出了一个人物画家的责任感和捕捉生活闪光点的能力,张扬着普世关怀的人文理念。张建华的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为自己的作品增加了血肉,将社会和谐的理念及人文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觉得艺术家更需要有社会担当。”为了能更好地关怀需要帮助的人群,张建华决定以环卫工人为对象,对于他们身穿鲜亮的橘红色衣服,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也从不停歇的艰辛,他感触良多,希望通过深入他们的生活,能获取其动作、表情、眼神等最自然的状态,这种有着真实体验的文化意蕴支撑着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表现出人文情怀,而这也成为了他正在做的2018年重要规划。张建华用他独特的水墨技法绘制出世间的气象万千,其以具象入手,以意象立意,在精神世界的构筑中为人们带来了浓浓的温暖。
以文入画悟“养”道
?
中国传统花鸟画形成历年已久,尤其宋尚意的风气使得其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高峰,而张建华的小写意花鸟画便是传承于此,他在人物画上有所成就后,为了表达“万物皆吾与也”的心性,近些年来沉迷于兰花、竹子、荷花、小鸟等意象,在团扇、折扇等小物品上随意挥洒,其趣味盎然,营造了清新雅逸的审美格调。
在他的花鸟画中,其对笔墨的运用极其精湛,以浓淡相宜的墨色使花鸟虚实互生,错落有致,贴近自然之美。他胸怀丘壑,下笔如有神,在水与墨的交融中挥洒自如,形成了笔法生动简洁、墨色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其精妙的勾勒和雅致的布局,不仅再现了自然物象的形神,使得画面更富层次感,简洁干净的色调更充盈着一股古意之气,隐含着细腻而稳重的生活情感。
同人物画一样,张建华在小写意花鸟画上特别注重精神世界的构造,基于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坚守,他常常在心性和物象的表达上下功夫,使其笔下的花鸟形神兼备,颇具气韵。他用生动而轻灵的笔墨凝练出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形成了清新纯正的审美格调,营造出“绝无尘埃”的清凉世界。畅游其中,仿若能洗尽尘世间的铅华,闻到清雅芳馨的味道,沁人心脾,从而营造出别样的趣味。
张建华常常借画抒情,或言竹子的高洁傲岸,树影婆娑间方显其风骨;或言梅花的坚忍不拔,傲霜凌雪中绽放其风华;或言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碧叶翠盖里飘出其清香……在这些花卉和绿叶的衬托中,他再增添三两只灵动的小鸟,似啼声歌唱,似窃窃私语,这种自在的美感无不体现出其娴熟的表达功力。对于他来说,自然中的花鸟、枝叶等意象均可入画,塑造了别具韵味的空灵意境,其一笔一墨都是对自然的真实捕捉,体现出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一般来说,写意花鸟画的体裁因小纸张而使得画也容易,但是渲染其中的意境韵味却着实不易。张建华在创作小写意花鸟时,通过一个区间一个区间地表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朵绽放的小花或几只生机勃勃的小鸟,在与留白的相互映衬下,营造出了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趣味。“好的作品不在大小,小写意花鸟画因为是把玩的东西,所以更加注重情趣性。”对于他来说,花鸟画不需要大面积的勾勒,只需要小面积的表现,就能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营造出雅趣的韵味。
张建华在长期的笔墨实践中,创造了其独特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他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在深厚的笔墨功夫中恣意挥洒出灵动的花鸟,不仅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也让观者回归到了自然的最深处,透彻心灵。
多年以来,张建华在笔墨上的浸染已然达到了一个高度,而其对书画的认知也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古人常言道,要“以文入画,以书入画”,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现当代画家也常常提倡这种形式的画法。而张建华对书画的看法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养”字,即不仅“以文养画”,同时也受到书画作品的反哺,“以画养人、养家、养事业”,其需要一定的时间洗礼,还需要保持适度的耐心,这种别致的认识正是他长期以来对书画形成的深刻体会。
张建华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大量积淀文化层面的东西,如中国传统的图腾、农村大红大绿的元素等,细细揣摩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韵味,以其为养分,才能创作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他极为推崇中国书画的黑白灰理念,“中国传统书画其实很简单,以墨字、留白和灰印三种色调为主,写字画画就如同毛笔在宣纸上翩翩起舞,只要处在黑白灰的旋律上,构图干干净净,这种作品就会看起来舒服,极具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风格。”
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单纯地靠金钱来衡量,而主要靠它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能够养人、养家、养事业,这是张建华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他解释道,“当品读一幅艺术品时,你三年前和三年后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艺术品味在逐步提高,这就是‘养人’;而家族里有许多艺术品,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人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艺术修养和教育力量,这就是‘养家’;最后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需要通过文化层面的东西打破其制约的瓶颈,这就是‘养事业’。”
这些对书画的看法造就了张建华如今的艺术成就,观赏其画作,不管在人物画上还是小写意花鸟画上,从任何角度看,都有一个画眼,而其他元素都是为它服务的。他以精湛的笔法技巧和热爱生活的激情,撷取笔墨的恢弘气韵,创作出跌宕起伏的作品,折射着他的品格和性情,诉说生命的纯真,如同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在人心里缓缓流淌,这就是著名画家张建华在绘画道路上的艺术情怀!
▲ ? ?张建华作品:《赤壁怀古》 120cm×490cm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