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酣勾风骨,文心凝暗香 ——著名书画家姚新兴的翰墨人生
▲ 著名书画家姚新兴
【人物档案】
姚新兴,又名姚辛、辛斋,1956年生,湖州人。姚新兴上世纪70年代曾在善琏湖笔厂从事毛笔制作,先后师从著名书画家应金阳、单晓天、谭建丞、王秋野、闵学林、汤兆基,80年代初入湖州书画院,成为即会做笔,又会用笔的书画家,浙江日报曾以“从笔工到书画家”为题,报道他的事迹。后长期从政,曾任湖州市政协委员、常委、秘书长。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常务理事、湖州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州谭建丞艺术馆馆长、碧浪印社社长。有《辛斋随笔》、《姚新兴书画集》、《紫砂丹青》、《新兴艺事》(第一集)、《墨韵流香》等出版,2011年,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姚新兴书画展”,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兴艺事》(第二集)。
▲ 姚新兴作品:《三益友》 97cm×197cm
笔酣勾风骨,文心凝暗香
? ——著名书画家姚新兴的翰墨人生
■ 记者 赵艺瑶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画,由于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风格于一体,自北宋时起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受到了历代骚人墨客的喜爱。其中,湖州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得风气之先,自成独具特色的“湖州派”文人画,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在这座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城市中,湖州画派以墨载形,以形传神, 挥洒出文人气派的血肉和灵魂,其格调高雅的品质和绵绵古意,浸染了一代代书画名家的风骨,成为了中国文人画不可或缺的优秀传统。
而当代著名书画家姚新兴先生也受当地风气的感染,在中国“文人”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几十年来,他于海派和浙派书画中博采众长,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从师而不拘泥于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文学和书画篆刻等艺术上颇有成就,尤其作丹青时“以文入画,以书入画”,其所画之梅雅韵不俗,清香远溢,最负盛名。他在书画上形成了苍劲飘逸、隐有古意的风格,以好奇之心和卓越的才情寄情于瓷画艺术时,对墨艺的升华更让他集“文人之气”于一身,观其作品能浸润人的干涸心灵,这正是著名书画家姚新兴在艺术道路上的翰墨情怀。
寻师访友悟艺道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姚新兴,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喜好书法,但是因“文革”而被迫辍学,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他走上了自学的道路。年少时进入善琏湖笔厂工作,从此与中国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改变厂里老师傅说起的“做笔工人只知做笔,不知用笔”的现状,姚新兴发奋图强,在书法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经常白天选毫择笔,晚上泼墨挥毫,其勤奋刻苦程度之深,既体会到了湖笔“圆、尖、健、齐”的四德之意,又在书法上对笔力的把握更为精道。
圣人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潜心钻研书法的同时,姚新兴到处寻师访友,为探讨笔墨之道虚心求教。当时,善琏湖笔厂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书画家试用毛笔,他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在出差北京、上海等地,遇启功、李苦禅、沙孟海、费新我等著名书画家时亦孜孜以求,广纳博取。得益于这些书画家的帮助和指导,姚新兴避免了走“闭门造车”的弯路,克服了东施效颦的胡涂乱抹,挥笔泼墨时显得颇有筋骨,在书法上夯实了优良的基础。
▲ 姚新兴作品:《茶花》 97cm×197cm
自从沉醉于书法独特的魅力,姚新兴不仅就所见的书画家交流艺事,他还以学子之德向仰慕的知名艺术家写信求教。被他诚恳好学的赤子之心所感动,姚新兴经常能收到那些书画家授业解惑的回信,从中获益匪浅。孩提时曾对刻印这门手艺饶有兴趣,在“以信授道”的机缘巧合下,他先后师从应金阳、单晓天、闵学林、汤兆基等著名书法篆刻大家。然而,篆刻是书法的延伸,为了能“方寸之间掌握气象万千”,在几位老师专业的指点下,他于楷书、隶书、行草等训练上下功夫,不仅对线条的变化、笔墨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章法上颇有所得,其飘逸洒脱的翰墨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七年的笔工生活倏忽而过,这样充实而幸福的日子让姚新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为他在泼墨上的道路做了厚实的底蕴铺垫。期间,他还师从著名书画家谭建丞先生,得老人之亲炙,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书法有了质的飞跃。
在谭老的推荐下,姚新兴进入湖州书画院,从事书画专业工作。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新视野, 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书画家好友,在汲取博大精深的笔墨精华时,常常就艺事请益,对系统的书画技法加深了感悟。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姚新兴的行草墨浓笔酣,跌宕起伏,骨力遒劲,爽利大气,运笔时胸有丘壑,虽急速而稳健,行云流水般地顺流直下,及至戛然而止方才酣畅淋漓,其灵动的气息和古雅的气韵绵厚,被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盛誉为“笔力通神”。
书画院的工作不仅让姚新兴在书法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法,而且还受到绘画艺术气息的影响,尤其在闵学林、汤兆基等花鸟画大家的鼓励和指导下,开始沉迷于丹青,研习绘画的精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他却把书法的浓浓笔意融入绘画当中,以“梅兰竹菊”等高雅之物作为立意点,在纸上随意挥洒。他尤擅梅花,作画时以线造型,以形传意,或红或绿,或浓或淡,举办过多次“梅花”展,为人们送来了一壶壶春意。
上世纪80年代,姚新兴早早地加入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而后又成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和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在艺术的道路上,他秉承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向名师和好友寻求艺道,其所取得成就也离不开勤奋努力和锲而不舍,他用“趣味”支撑着自己,于书画长廊中尽染文人墨客的高雅风情。
▲ 姚新兴作品:《兰花》 35cm×70cm
古意绵延墨韵长
自古以来,在笔墨的历史长河里,湖州这片土地散发出无数璀璨的光辉,尤其以中国文人画中的赵孟頫最负盛名,其所言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呼唤出自然朴素的文人格调,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世之人评判的标准。“古意”之词有两层含义,既强调人意,又融于画意,即所谓的“人品画品,画如其人”,只有两者兼具,方能于书画的特质中抒发胸中逸气。
而著名文艺评论家曹工化老师就曾评价姚新兴作品有古意之风。在从艺的道路上,姚新兴特别注重性格的培养,于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扎实的书画技法中畅游,并把自己的哲理感悟融入其中,以笔墨来造形,借意趣而抒情,即使在书画院停办转向从政工作后,他依然挤出“时间海绵里的水”,把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流,让其书画艺术之树长青不朽。
古人云:“学画者先贵立品,品正之人,笔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然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姚新兴在文风的熏陶下谦虚谨慎,诚恳朴实,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闵学林与之相交四十载,赞俩人之情谊:“若兰之气清,若梅之香醇”。他笔下的梅之枯新疏繁、竹之晴窗风霜等意象均藏于胸中,绘于笔下,其雅致的审美情趣正是他性情淡逸的真实写照。
从年少起,姚新兴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经常在繁琐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古今名人的作品,“学习书画必须先修习文学,因为这是字外功夫、画外功夫,惟多书卷以发之,才能广闻见以廓之。”姚新兴如是说。他所著的《辛斋随笔》、《紫砂丹青》、《新兴艺事》等著作均表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其对传统文化的浸润为书画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他常常把文学中的意境融入到笔墨传情达意之中,形成了许多古朴典雅、诗情画意般的艺术作品。
古意的绵延除了与个人的性格素养息息相关,还需要借助精湛的泼墨技法,其中,元代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影响深远。“书画就像夫妻,需要相辅相成,只有夫妻和睦,艺术品的层次才会高。”得益于雄健奔放的书法基本功,姚新兴在中国花鸟画上线条运用精确熟练,变化多端的墨色相得益彰,其所画的红梅卷疏影冷香,用笔高度统一,寥寥几笔,蕴藏着雅致和悠远,犹感古朴之风扑面而来。
姚新兴的书画基于品行,源于学养,扬于功底,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于高洁之物,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使自己的所悟所得融于笔墨,在宣纸上挥洒出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之美,以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画卷传递着极具张力的生命哲思。
▲ 姚新兴作品:《竹石 》 130cm×68cm
梅花香自苦寒来
姚新兴曾醉情于书法篆刻中雕琢风骨,也曾在丹青翰墨里绘画人生,在他轻松自在的书画世界中,写意的花鸟画成为了他对笔墨驾驭能力的重要体现。虽然当时在绘画上沉淀的时日不多,但是他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常以梅兰竹菊、荷花、茶花、紫藤等入画,均有不俗表现。梅之凌寒飘香、兰之清新淡雅、竹之坚韧挺拔、菊之神韵清奇,一花一叶、一山一石,他笔下的翰墨于细微处见真章,透出一股别样的意境,蕴含着其率真的性情和文人修养。
“我喜欢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品格。”在所有的作品中,姚新兴尤擅画梅。他笔下的梅花,树枝挺拔,神清骨秀,或依偎山石,或插在瓶中,或正,或欹,或仰,或俯,生机盎然。他常常去附近的余杭超山、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等地踏雪寻梅,亦或是在家中观赏盆梅。花蕾绽放,绿萼飘香,在阳光的沐浴下,他细细揣摩每片梅花花瓣的浓淡,从而捕捉梅花的形态与姿致,绘画时通过水墨效果来表现明暗,所画梅花可谓形神兼备,洋溢着气韵生动的绝色风姿。
中国传统画家常常“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从而于丹青中妙笔生花,以形写神,创造深邃的唯美意境。而姚新兴尤其在笔上下功夫,以书为骨,通过对笔力的把握来塑造梅花的筋骨和血肉。“画梅要远比其他花卉画困难,因为不能画叶,所以必须通过枝干、花朵、花蕾的浓淡枯湿等来体现梅枝的苍劲挺拔,花蕾之雅韵,这就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姚新兴说道。作画时,他简洁明了地把梅花集中地表现,狠狠地表现,既有以小见大的落笔,又有随意留存的余白,起落有致,牵筋连骨,这样佳构的妙笔张弛有度,和谐相融,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 姚新兴作品:《梅花》 68cm×68cm
关于梅花的创作,姚新兴尤其强调江南梅树的枝干,因铮铮铁骨而颇具文人风骨的气质。对于这种异于常物的梅花铁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大破大立,以书法之意悬腕用笔,纵横交错,揉按转提,顺逆往来,轻重徐疾,浓墨涂抹处强劲有力,力透纸背,简单几笔,就勾勒出遒劲厚实的枝干,把梅花高风亮节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姚新兴书画集》中品梅,可以发现姚新兴的作品多以太湖石为背景,这种用大自然之灵气衬托梅花的苍润朴茂,所用的墨色极为独特,偏淡偏浓需细细研磨,其章法有度,层次分明,不落俗套。所画之梅主要有红梅和绿萼两种虬杆苍劲有力,新枝生机勃发,含苞待放之姿显得生动自然,似低眉含笑,似窃窃私语,幽独超逸,艳丽多姿,香气袭人,让人难以回神。
姚新兴曾举办过多次书画展,以百幅梅花作品展览的“百梅展”最负盛名,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他常常在意浓时纵情翰墨,挥洒出一幅幅缀满枝头的繁密梅花,将纯真的人格和清新的画格融入到浓郁的艺术芳香中,借用梅花表达高洁而坚强的情怀。正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姚新兴独爱梅的这种不畏严寒的傲骨之风,那些艺术作品便是他对梅花坚贞品质的美好寄托。
▲ 姚新兴作品:《江南遗韵》 70cm×45cm
瓷上墨彩戏雅情
近些年来,许多画家把中国书画和中国瓷器相结合,形成了魅力无限的画瓷风尚。这种把笔墨附注于传统艺术品上的跨界创新,为陶瓷增添了文人品质的“芳香”,与专业工匠相比,其所创造的意境悠远深邃,为人带来灵性的精神享受。而姚新兴在朋友的盛邀下,带着好奇和期盼之心,也开始涉足瓷画艺术。他常常以精湛的笔法和墨韵为主轴,积极汲取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将泱泱古意融会贯通于需要精心所制的瓷器之上,其所绘之瓷光鲜亮丽,栩栩如生。就是这种从“平面”转入“立体”的艺术方式,为姚新兴打开了另一所异彩纷呈的艺术大门,嬉戏其中,率性洒脱,悠然自得,透射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情趣。
“记得初次画瓷时,我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仅完成了两件瓷绘。”尽管姚新兴当时精疲力竭,但在看到烧制后的效果后兴致高昂,从此对画瓷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驾车去宜兴、景德镇等地刻陶画瓷,从简单的青花到五彩、釉里红等装饰,所绘题材的形式不断丰富。这段充满未知的艺术旅程不断向外拓展,吸引着他沉浸于瓷光深处,到目前已然十年之久了。
对于姚新兴来说,要把宣纸上的画挥洒于瓷器上,这就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其中,冷与热的交替,深与浅的对立,墨与色的融合等不确定性的变化,对画与瓷的交相辉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在种种冲突碰撞的实验后,才能黏合成完美的理想效果,“玩”出“借中国瓷的晶莹光芒,辉映书画的奇丽”风采。
▲ 姚新兴瓷画作品:《荷花》
在色彩斑斓的瓷绘世界里,他抒情的一笔一划营造了古朴典雅、清新俊逸的意境,仿若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瓷瓶上多为梅花、茶花、荷花、兰竹,尤其所作的梅花作品,在瓷光和水墨的精心布局下,弯曲舒张中尽现繁花密蕊,一枝独秀犹似满园芬芳,颇具风韵之态,洋溢着文人的心性意趣,蕴藏着古朴高雅的情怀。
正如姚新兴在他的《新兴艺事》书中所述,“所有的物品,如果与文化相连,它就会凸显出无穷的艺术韵味。”他集熟知的陶瓷制作之法和精湛的绘画艺术于一身,在艺术品的嬉戏中传递着高远的立意,也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除了把笔墨渲染于瓷器上,姚新兴还善于在紫砂器皿、扇面等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上留驻美色,尤其是对紫砂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把中国的书画辉映在工艺品上,不仅能提升工艺品的价值,还能于生活细微之处中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姚新兴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会员,他执着于对艺术事业的追求,沉潜于艺术创造的过程,这让他在广阔的天空中达到了超越时代的自在境界。
如今,退休后的姚新兴出任湖州谭建丞艺术馆馆长,这是一家公益性的博物馆,既是为了感恩谭老对他的教诲提携,传承“谭艺”,弘扬经典,也是为了关注社会公益,回报社会。“艺术家除了自己的进步发展之外,还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大众提供帮助,我想这是艺术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高风亮节的文人之风挥洒出古朴大气的书画作品,为人有风骨,作画有古韵,戏瓷有雅逸,这就是著名书画家姚新兴的墨艺人生!
▲ 姚新兴瓷画作品:《梅花》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