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族魂魄 壮写大好河山——读著名画家邢西瑷笔下的长城、泰山与黄河

▲ 画家邢西瑷

【人物档案】

  邢西瑷,笔名依山,山东聊城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世界和平画院副院长、中国孔子画院院士、中国牡丹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邢西瑷自幼酷爱书画,对素描、油画、水彩擅长,后研学国画,师从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并先后师从张彦青、于希宁、娄师白等名家,对傅抱石、张大千等名家有较深研究。个人传略及山水画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辞书。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有多幅作品获奖。多幅山水、花鸟画作品被国内外团体及收藏家们收藏。

▲ 《峡江烟云》 96cm×178cm

情系民族魂魄 壮写大好河山

——读著名画家邢西瑷笔下的长城、泰山与黄河

 记者 邵妙苗 胡松

 

 

  著名画家邢西瑷老师,酷爱大自然,对劲峭挺拔、雄奇壮阔的祖国河山有一种偏爱得近乎神圣的情愫。源远流长的长江、庄严壮丽的长城、苍劲挺拔的黄山、一泻千里的黄河、伟岸雄奇的泰山……一直都是他笔下反复探索描绘的主题。为了尽得山水的风骨,邢西瑷常不辞艰辛地在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中寻幽探微,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他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发现和表现造化与心源交融的“内美”。

 

师承百家终于自成一家

 

  山东,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发源地。这片土地上根植了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渊博的文化体系与深厚的精神内涵。在这片依山临海的土地上,从古至今不乏名人志士,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创始人柳下惠,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山东同时又被冠于武术之乡。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末年,宋江结天下英雄好汉,举杏黄大旗,凭借水泊天险,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声震天下。至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大多延续习武传统,尚武重义是山东人最为显著的标签。

  邢西瑷祖籍山东聊城,从小在这片土地上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滋养,被英雄豪情所感染,不仅养成了他豪迈爽朗的真性情,还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邢西瑷主攻山水画,创作题材以长城、泰山、黄河等为主。他的绘画作品恢弘大气,气势磅礴,极具张力;细节勾勒得当,耐人寻味。“画品如人品”,颇具儒将之风的邢西瑷,所创作的一系列“大作”,既透出“英豪之气”又不乏“文艺之息”。

  邢西瑷自幼秉承家学,热爱绘画。爱上画画还要从他的老爷爷说起,邢西瑷的老爷爷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明,还涉猎广泛,写得一手好书法,并对山水画有独到研究。令人惋惜的是,老爷爷去世时邢西瑷尚且年幼,未能继承他老人家中医衣钵。但是从小看老爷爷绘画,执笔挥墨,潇洒自如,怡然自乐,让邢西瑷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

▲ 《中华巨龙》 68cm×68cm

  在严格家风的影响下,邢西瑷自幼熟读并大量背诵诗词曲赋,绘画天赋也非常出众,无论是素描、油画、还是水彩,均能轻松驾驭,深得精髓。后研学国画,并钟情于山水画创作。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他,在攀登绘画艺术这座大山的过程中,不乏名师指路:师从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并先后得到张彦青、于希宁、娄师白等名家的专业指导。正规的美术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东西方绘画基础。

  邢西瑷注重师古,从传统入手,取百家之长。他潜心研究了宋元及近现代甚至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临摹了大量古今名师之作,对石涛、八大山人、张大千、傅抱石等画坛名家均有深刻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创作特点与偏好,内化出自己的一套创作风格。这使得邢西瑷在绘画艺术之路上越走越高,越走越远。潜心学习国画创作的时候,他已经逼近了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吃透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他向记者强调,国画的一切创作都离不开传统,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继承和发扬。在转益多师的学画过程中,邢西瑷综合传承了诸家的特点,能够注意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把宋元的笔墨推向极致。他的作品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在深厚苍郁中透出轻灵俊逸,显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

  国画讲究三要素:自然、生命与文化。邢西瑷在“师古”的同时,更注重“师造化”。为了寻找山水的内涵和感觉、各种山石的形成及特色,他不断地徜徉于名山大川之间,领略和体悟山川的壮丽秀美及无限神韵。多年来,他累积画稿无数,在大量写生创作中汲取营养,认识创作规律,为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打下深厚宽博的根基。

  在走过无数的名山大川,见过许多山体之间的云气氤氲、峰峦隐现、物景变幻、水流酣畅,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他那表现山川秀美与灵动的神来之笔,达到了意料之外、意想之中的理想效果。传略及山水画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辞书。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有多幅作品获奖。多幅山水、花鸟画作品被国内外团体及收藏家们收藏。

▲ 《中华巨龙》 200cm×520cm

万里长城挺起中华脊梁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有中华脊梁之称。随着历史的变迁,长城的军事实用性功能已经逐渐消退淡化了,文化精神作用逐渐加强,在这种双向对挫的演化过程中,长城的美学魅力日益凸显。

  邢西瑷酷爱以长城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笔下的长城立意深远,如真似幻。以《中华巨龙》为代表的一系列长城题材作品,倾注了邢西瑷对长城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华夏精神、民族信仰的赤子之心。走进邢西瑷的画作: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起伏,好似一条巨龙在巨树簇拥的高山之巅盘踞,意欲腾飞,极具动感。

  云雾缭绕、崇山峻岭、苍松翠柏、飞湍急流、野鹜翔集,一道雄伟的古城墙,与周围的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在邢西瑷的画笔之下,长城更像是在云雾飘渺的崇山峻岭之巅突兀出的一道雄健的山脊。“中华脊梁”在邢西瑷运笔挥墨之间得以酣畅体现。

  在创作长城系列作品之时,邢西瑷用了写实的手法体现意境,抒发感情,以自己扎实的创作功底画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的象征。用笔用墨表现山的凝重、浑厚,并以细腻的笔触将长城经历的岁月的沧桑、风剥雨蚀的历史痕迹刻画出来,彰显出长城的庄严肃穆。在构图上采用上面较开阔的延伸,意境深远,体现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表现长城、高山此类大物象之时,邢西瑷最为可贵的是不失点滴细节的勾勒与表现:苍松树干纹理清晰可见,好似干涸的河床露出的鳞状斑驳;树上枝梢苍翠欲滴,着色晦暗分明,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几只野鹜飞跃山巅,瀑布倾泻而下为整个画面呈现出生命的律动,动静结合;远山平远,云里雾里宛如仙境;近山险峻,山石纹理依稀可见;弯弯曲曲的古城墙一气呵成,砖石、烽火台、行军道刻画逼真,让人联想到,一时间烽火台狼烟四起,将士着铁甲、持利刃,鼓声震天,御外敌、保江山,豪情撼山岳,荡气回肠。

  邢西瑷以《中华巨龙》为代表的长城系列作品,无论是远观赏其意,还是近看取其质,均表现出过硬的创作水准,高超的艺术风采;画作可品可读,可观可入,深经推敲,耐人寻味。画家用自己的文化感知,用自己对自然和对古建筑的热爱,使画作透出了文化积淀的深沉之美。画作笔触沉雄大气,使作品彰显出的笔墨技法与意境之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 《旭日东升》 96cm×178cm

巍巍泰山彰显东方神韵

 

  从长江到长城,从黄河到黄山,邢西瑷画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最让他魂牵梦萦的,依然是家乡那座从小就让他仰望的泰山。

  泰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气势雄伟磅礴,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也是中国最美的、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在汉文化传统中,泰山一直“五岳独尊”。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泰山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作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泰山早已成为华夏子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无论在帝王面前还是在平民百姓心中,泰山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但凡到过泰山的人,无不被泰山的伟岸雄姿所折服,无不被泰山的悠久历史所震撼!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各朝文人雅士喜好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通天拔地的泰山给人以雄伟的美感。泰山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自然山体之宏博、景观形象之伟大、精神之崇高、文化之灿烂、历史之悠久,环顾宇内,无出其右。中天门、迎客松、十八盘、南天门、天街、五岳独尊、玉皇顶、姊妹松……这些自然美丽的风光,这些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画中美景,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朝拜,邢西瑷自然也不例外。邢西瑷每年都要去泰山写生多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天气、不同的维度、看山的不同视角,均是泰山所呈现出来不同的面貌。山是有生命的,四时不同,风景各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雄浑而如睡。空间纬度不同,面貌各异:自山下而仰山巅,寻觅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意境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追溯平远。至今,邢西瑷已经百余次登临泰山,以景为画,以笔抒情。只有内心怀着赤诚的热爱,才能一次次不辞劳累拜山写生,并乐在其中。泰山在邢西瑷心里是立体的,多维的,更是有生命的。正是基于对泰山全息的解读,他对泰山的描绘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颇具灵性。

  邢西瑷钟情于泰山,泰山不仅有着雄浑秀丽的风景,更是家乡的一块金字招牌。邢西瑷一次次登上泰山,把春夏秋冬的泰山风光,变为自己画笔下的永恒记忆。他喜欢在南天门下静思,也喜欢在玉皇顶上远眺;他喜欢在十八盘上攀登,也喜欢在姊妹松下徘徊;他喜欢读石刻上的诗句,也喜欢听石缝间滴滴的水声……而当雨季来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时,他便喜欢摸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上那嶙嶙的乱石之间……

  邢西瑷创作的以《泰山旭日》为代表的泰山系列作品,集中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他在绘画时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主张“师夷长技”以充盈自己的绘画技巧,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邢西瑷对记者说,我国杰出的画家徐悲鸿先生是改革国画的先驱者,是融合中西、使中国绘画走向一个创新局面的主要开创人之一。学习徐悲鸿,使得自己深受启发。结合西画中透视、光线来表现泰山的明暗阴晦之变化,描绘高耸威严的泰山,使得泰山更加有立体感、层次感,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山石勾勒裂纹清晰,纹理可见,极具质感。

  邢西瑷画泰山,以水为血脉:远观瀑布,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一道银亮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山涧的云里雾里,不知几多深。沉醉于画中,仿佛听到了激流冲击岩石所发出的阵阵咆哮,振聋发聩,响彻山谷。邢西瑷画泰山,以草木为毛发:近看,苍松在悬崖峭壁之间野蛮生长,南面向阳,枝繁叶茂,树叶苍翠可滴;北面朝阴,枝干稀疏,延伸较短。好似一个人努力地在挥着一只胳膊作迎客状,故人常称之为“迎客松”。苍茫的树林簇映着高翘挺拔的山岭,让一个个犬牙交错的山巅平添出一份生命的活力。邢西瑷在绘制时挥墨浓淡干湿得当,刻画树木极其逼真。邢西瑷画泰山,以烟云为神采:画中云雾缭绕,山中云烟极具层次感,置身画中,仿佛整个画面活了,云蒸霞蔚,山涧升腾的云烟与天边的朝霞相互辉映,像海里阵阵波涛,不断碰撞,不断翻滚,置身山巅看不清山下的路,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忘了是踩在山上还是置身云间,好一番人间仙境!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在邢西瑷的画中,泰山在不失威严庄重的同时又平添了几分活力、华丽和秀媚。看到邢西瑷在《泰山旭日》画作上题款时引用的诗圣杜甫《望岳》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想这也表达了画家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绘画艺术新高度的一种信心与决心。

▲ 《大河金涛》 145cm×366cm

滚滚波涛奏响民族赞歌

 

  “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用浑黄的乳汁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滋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音乐家、艺术家对黄河的歌颂不胜枚举,如李白在《公无渡河》中这样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啸万里触龙门。”声色俱厉,势不可挡。这既是写黄河流程,也是写民族历史;《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奔腾入海的河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早已与民族命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为邢西瑷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邢西瑷自幼喜欢大山、大河,黄河是他创作大河系列作品的不二之选。为了画好黄河,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邢西瑷不辞劳苦,多次到黄河流经地采风、写生,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黄河的性格,探索黄河的精神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每次写生他都有新的发现、认识和收获。黄河的沧桑厚重、朴实奉献、浑厚雄伟、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品格,唤起了他的崇高礼赞,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激情和灵感,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以黄河为主题的优秀作品。那奔腾激射的河水深深地感染着邢西瑷豁达的胸襟,豪情执笔挥墨,痴情般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对黄河的赞歌。

  画家邢西瑷笔下的黄河,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意境深远。以《大河金涛》为代表的一系列黄河题材作品,在刻画黄河壶口瀑布的基础上,注重写意,表达黄河深远的意境。说道写意,邢西瑷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独特见解:“写”即为书写,强调在一幅作品当中书写线条的重要性,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一幅好的作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之感。邢西瑷绘画以墨线为基础,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

  邢西瑷告诉记者,《大河金涛》创作灵感来源于《黄河大合唱》。为了画好这个主题,自己多次到黄河壶口写实考察,构思创作。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水势汹涌,气势壮观,涛声震天,声如雷鸣,景色壮丽,是黄河最壮观的一段,也是国内外罕见的瀑布奇观。壶口瀑布出现的半清澈半浑浊交界的并流景观,十分壮丽。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龙啸》 145cm×366cm

  在《大河金涛》中,邢西瑷用墨泼辣,运笔大胆,在无拘无束中不失传统美学规则,在框架之内又尽显酣畅游移之意。随着笔尖的勾勒,被水冲刷的石头棱角分明,质理可见。注重用墨层次,从近石到远山视野开阔,意境深远。浑黄的河水,浩浩荡荡地从远处带着威势而来,到截口处一改平流之态,呼啸而下,没有预兆,没有准备,成吨的河水裹挟着泥沙直直地砸下山崖,与山石碰撞粉碎,升起团团水雾,弥漫住下流的河面。画家以泼墨的技法来描绘瀑布下的河水与水雾,泼墨留白的方寸感拿捏得极其到位,在真实地还原本景的同时,又平添出几分磅礴之气。直面邢西瑷的巨幅作品,仿佛听到壶口瀑布所发出的巨响,振聋发聩,如万钧雷霆,如虎啸振山,如万马奔腾;河流激射,好似一股强气流夹杂着浓浓的水汽从画中扑面而来,让人心情澎湃,抛弃一切尘世烦忧,整个胸怀都变得坦荡无比了。

  《黄河魂》《龙啸》等作品,画面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色彩丰富,动感极强。那源远流长、从天而降、百折不回、浪花飞溅的黄河水,奏出了一曲曲黄河的颂歌。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和气魄,并用这种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邢西瑷用奔流的黄河水抒发自己对民族精神的爱恋,其笔下滚滚奔流的黄河水鲜活奔腾,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

  《黄河魂》系列作品,显示出邢西瑷在运笔、用墨和用水方面高超的技艺,画面水味十足,墨色多变,瀑布云雾缭绕,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生机勃发的宏大意境,让人追思中华民族奔腾前进的历史。在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画面背后,邢西瑷抒发了对黄河的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爱,对民族魂的礼赞,他将情感与文化水乳交融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山水画家都知道,画水难,画有个性特点的水更难,画黄河水则难乎其难。邢西瑷迎难而上,在汲取前人画水技巧的基础上,不拘“古法”和“程式”,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求艺术的真谛。他以中国传统水墨浓淡变化为基础,吸取了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流淌之长,以弥补传统国画的不足,通过洒喷泼点线面等技巧的结合,光与暗的对比、色彩的冷暖和岸石的静,来凸现黄河的动和变。同时还十分注重强化作品的诗意,将黄河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和心中对黄河的向往、礼赞之情融入到作品中,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现实中的黄河上升到人们意象中的黄河,表现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水,展示了黄河的精神和灵魂,描绘了时代的奔腾,使作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并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徐悲鸿先生曾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画家邢西瑷先生对此深有领悟。他注重师古,继承传统之精华,取西画之长技,不断学习,虚心求教,性情豪爽,品德高尚。邢西瑷先生告诉记者,绘画艺术是一座永无止境的高山,未来的创作中,随着自己的涵养与技法的不断加深,创作风格将从现在的“小写意”到“大写意”转变。寻艺之路,永无止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早发白帝城》 178cm×96cm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