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意象之美
中国文化的意象之美
■ 孙海云
?
意象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个体生命体悟与宇宙精神之间天人合一的完美表现。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成的意蕴与情调。意象,是得鱼忘筌的哲人思考,是天马行空的诗人情怀,是宁静幽远的山水园林,是高山流水的知音琴韵……
意象之美,也是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笔墨能够“状物”,更能“达意”。书画之美,正是美在用笔墨去表现中国文化的“象外之意”和“意外之象”,在有限的可见形式中,表现无限的精神世界,用有限的笔墨,“写尽南枝与北枝”。中国书画讲究“计白当黑”,留白部分所表现的空间意象,不只是为了烘托笔墨所表现的主体,更是书画家伸向宇宙空间的无尽的遐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空白里有着丰富的笔墨意象。画家画虚处,以不画为画;书家计白当黑,以不书为书。这就是笔墨的空间意象,这就是笔墨意象所造就的意境。当然,意境的表达终究是以笔墨为基础的。“立象以尽意”,是文人笔墨追求的目标,笔墨意象乃是人间万象,用自然意象观照笔墨精神,从笔墨中感悟自然的生命情趣,感悟人的生命意象,感悟人的气质品位。
笔墨意象,是道法自然的天然造境,是人格化的自然象征。笔墨意象是书画家情感、思想、修养与现实物象结合的结果。不论笔墨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不论花鸟、山水、人物,不论工笔、写意,也不论真草隶篆,都是书画家情感的宣泄和意象的再现。随着书画家的走笔着墨,那如诗如梦的意象境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深和博大。在一派水墨交融的笔墨意象中,千山饮情万马含韵,笔、情同达的意象命脉,蕴藏着生命的意趣和神韵。在那挥洒的笔墨之中,无象不含意,无意不借象。云一样自如的笔情,游走着意象的身影;一脉贯通的翰墨气韵,流动着意象的心灵;信手涂来的几抹青绿,散淡着意象的生机;看似不经意的点墨,却是意象的眼睛。那灵动的线条,那墨染的山体,那留素的云水,那盛开的繁花,还有那横吹短笛的牧童……无不是精神山河的写生,无不是人生体悟的成象,无不是生命激情的释放和表白。
笔墨意象,是书画家经过精神再造的产物,它必须用书画的笔墨去表现,用笔墨进行形象再造。书画创作的过程,是天地万物游弋于书画家灵魂深处的意象过程,是书画家对天地万物联想、想象、体验、感受的意象过程。书画家意在笔先,先有胸中意象,而后付诸毫端,并用精湛的笔墨,使再造物象意味无穷,笔尽意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心手双畅的笔墨运动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充满神奇的生命意象的世界:“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笔墨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已经不再局限于实体性质而上升为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笔墨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交融、兼容并蓄的绝妙注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笔墨意象之间难以言说而又不得不说的默契,展现了中华文化无尽的神韵。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