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养心 黄土铸魂——读著名画家李勇逸笔下的陕北山水
山水养心 黄土铸魂
——读著名画家李勇逸笔下的陕北山水
■ 记者 邵妙苗
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一无所知。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相传,伏羲观物取象、创立八卦之时,曾多次到达陕北。
如今,也有这么一个画家,数十次来到陕北,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本着道与法合流的基本规律,学习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心随境转,画展乾坤。他,就是著名画家李勇逸。
魂牵梦萦,心系黄土
1963年,李勇逸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徐州。关于徐州,民间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特别是古文化遗产中的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更是举世闻名。也许是不朽的两汉文化浸淫在骨血中,亦或是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赋,李勇逸自幼喜爱绘画。徐州籍名师张伯英、李可染的作品,更是给年少的李勇逸留下深刻影响。1980年,李勇逸参加了徐州市艺术馆国画学习班,拜当地名宿杨少华先生为师,开始投身到绘画的研习中去。
1988年,李勇逸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师承孙本长、何家英、王超、赵树松、阮克敏等名师,主攻山水,兼习人物与花鸟。“到了美院才知道,以前只能在画集中看到的名师,原来都是亲自授课的。在名师引领下,我开始对中国画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临近毕业,李勇逸在孙本长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北延安写生。“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心中一亮: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儿时在母亲的歌声中,我不止一次地在想:歌中唱到的黄土高原,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那个时候,去陕北的交通很不方便,从天津坐火车到石家庄倒车去太原,再坐一天的长途车到黄河边,然后就没车通行,只能靠步行。“陕北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虽然一天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但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作为一个来自水乡的孩子,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广袤无垠的土地。雄浑的黄土地让我想起了妈妈给我唱过的《南泥湾》,这才知道原来妈妈生活过的土地就是这个样子。儿时充满神秘感的土地现在就呈现在眼前,我心中的激情难以言表。”?第一次在陕北写生,就让李勇逸对黄土高原念念不忘。一道道山沟,一簇簇羊群,唤起了李勇逸心中的热爱,更为他今后寄情于这里的山山水水,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李勇逸说,美分很多种,江南水乡是清雅的美,巍峨的群山是壮阔的美,而陕北则是深厚的美。“这里养育了中国工农红军,这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陕北写生期间,我耳闻目睹了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奇故事,他们的生平令人感动,而且我就住在一位91岁老红军的家里。我终于知道,红色精神就是从通过淳朴的民风展现出来。”
也许,陕北的山水在一般画家眼里就是荒野,没有生机。可李勇逸不这么认为。“正是因为这片荒野的土地,才有豪迈壮阔、苍凉悲怆的美丽。荒野具有古朴、静谧之美,同时具有生命的张力。古人眼里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状态,会让人在自然面前顿生敬畏之心。”
采风期间,走了一天路,李勇逸晚上的休闲时光便是坐在老百姓家中的炕头上,跟他们唠家常。随着走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李勇逸越来越为他们的朴实所感染。“有一天写生途中突然下雨。我们跑到一所破窑洞去避雨,才发现那是一所小学校,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一位老师教课。雨一直不停,我们没法走,这位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了他家里。怕我们吃不惯他们平时吃的玉米面饼,老师特意拿出自家从不舍得吃的白面给我们压饸饹。知道我们是城里人爱干净,虽然缺水,却仍打来开水让我们洗脸、烫脚。”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勇逸历历在目。“第二天早上天亮我才发现,他们打水要翻过好几道沟、到好几里路之外的黄河边去打水。想起昨晚我们还洗脸洗脚,心里真是又惭愧又内疚。看我们起来了,老乡又赶紧给我们熬小米粥喝。临走前,我们给他钱,他却无论如何不肯要,不仅不要钱,还送给我们很多山里的红枣。这种至真的淳朴,让我热血喷涌。”
李勇逸认为,采风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风景,人文的风情也弥足厚重。如果单纯被风景吸引,李勇逸的作品也许会和很多红色题材的画作一样,大山大河,巍峨壮阔。但有了人文的情感加入其中,便使得画风在宏大的背景中,更有了耐人寻味的厚重感。“淳朴善良的民风从进入陕北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在我心中沉淀了下来。”从陕北回到学校,只要一闭上眼睛,李勇逸的脑海中就不断展现出黄土高原的影子。仿佛陕北是他失散多年的亲人,让他魂牵梦萦。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成为了他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
从那时起,李勇逸便决定潜心研究对黄土高原的描绘。他以为,只有真正将情感融入画作,笔端的作品才是真实的。“情感的参与和技法的卖弄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艺术工作者,不用真情去创作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就是空洞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他还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对我而言,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我愿意讴歌这片土地,歌颂这里的人民!”
反映时代,艺术不朽
黄土地对于李勇逸而言,也许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真正让他心念不忘的,则是对于红色精神的眷恋。这种从儿时起便深入其骨髓的思想,永世不会磨灭。
在李勇逸看来,黄土地是承载红色文化的沃土,他要把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付诸于这片土地。
1998年,李勇逸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贾又福的山水助教研究生班,更加笃定了寄情于黄土高原的决心。“贾老师说‘以石观画’,目的就是要用真实的感受去反映画作。他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基地,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给了我很多启迪。‘笔墨当随时代’,自然中的山水是永恒的,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时代。而不同时代的人对山水的感受也不同,时代的进步、审美韵味的高下和笔墨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正比关系。时代进步了,并不能说明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而是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带来不同时代的画家对真山水的感受、理解不同,而最终可以反映在笔墨上,而不是刻意地、主观地去迎合时代审美。贾先生的成功,是因为他能够不拘泥于先师的笔法和主题,而是有自己的创作。我们学习,学的是老师的笔墨精神,而不是学他的影子。”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李勇逸前往陕北采风不下20次之多。“长时间不去,心里便会惦念。虽然那些窑洞在别人看来很破旧,环境很艰苦,但我只要一踏上那片土地,心中就充满了莫名的兴奋感。”
中央美院毕业后,李勇逸相继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教育学院、北京科院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任教。由于教学的投入和付出,李勇逸受到校领导和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红色文化和黄土情节,让李勇逸不能自已。2010年,李勇逸毅然放弃受人尊重羡慕的岗位,辞掉了所有学校的授课工作,在北京沙河设立了自己的画院,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家。在做好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准备后,李勇逸全身心投入到了黄土地和长城的创作中去。心中有梦的李勇逸,用“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意志,默默坚守着。“我之所以画《屹立》,不仅是希望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能够屹立于世界,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也告诫自己,要在艺术面前坚守,在纷杂的书画市场中伫立前行。”
作为烈士的后代,李勇逸画了20多年的陕北。“其实这是没有多少卖相的。”他略带苦笑地说:“书画市场上,被人们青睐的,多是山水画作,有谁会去倾心于破窑洞呢?”但李勇逸却绝不向市场低头,坚持着窑洞与宝塔,坚持着红色经典题材。“我认为它美,它是我的情愫。常说真正的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这种寂寞是什么?就是在名利与金钱面前无所动摇。艺术家本质上不是谋生的职业。就创作本身而言,‘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艺术是感情和生命的流淌。画画是为了爱,不是为了卖,对艺术的深情与赤诚才能造就艺术的不朽。艺术工作者的担当,就是反映时代,用画笔记录社会发展的点滴。对于历史而言,它将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红色精神,生命壮歌
如果说陕北的黄土地是李勇逸精神的原乡,那么长城和梁家河便是李勇逸创作的图腾。
2013年,李勇逸创作的“梁家河系列山水画作”一经问世,便立即引起业界关注。20余年潜心探索,今朝终得佳作。随着技艺的娴熟,李勇逸笔墨功力之深厚,已渐臻佳境;画面磅礴宏伟、沉雄厚重,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幻化出之意境,及内涵之丰富,体现出他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深刻体悟与观照;题材内容中充盈的崇高精神与思想之当代性,反映出他的时代担当感、责任感。
纵观李勇逸作品不难看出,其画作充满了无穷无尽富有灵性的图式,或雄浑旷达,或劲峭奇峻,或恬淡静穆,或空灵飘渺。在“梁家河系列画作”中,李勇逸从山水画的规律中把蕴藏在其中的自然元素加以综合集结,用自己的创作思想来规范自己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李勇逸独特的创作风格。
画作中白雪部分采用留白画法,而并非白矾填充。也就是说,在下笔之前,李勇逸必须想好每一步的谋篇布局。他的留白,并不是传统技法中的“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而是为了展现雪原与山峰的融合与铺陈。
李勇逸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流动着的世界,无论是雪域、山体、树木,还是陡礁、原野、湖泽,李勇逸充分运用娴熟的工笔技法,在作品中无不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动感。那威猛的狂风、呼啸的毛风、舒柔的微风,均栩栩如生地流动在画面中。即便风和日丽,一样能让人看到阳光下气体的运动,而并非是静物存在。透过画面,李勇逸把黄土高原的彪悍和大自然的伟岸,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更在深层次谱写出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浩然长歌!
《梦想之路》把高矗的山峦与远山相照应,在茫茫雪地中有一条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人行踪迹。山峦由白雪覆盖的山体突部和凹陷部而错落斑驳,把近山的秀美与远山的朦胧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李勇逸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展示的笔墨表现力之美,富有情绪点线支撑着中国画造型的思维法则。”
李勇逸的山水,不只停留在笔墨技巧上,而升华到创新思想的凝炼。除了让读者看到山水画自然之美,更把画作意旨说与世人听——世界上没有平坦而笔直的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在艰苦卓绝的行进中,才能到达光辉胜利的顶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出:“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万物的生与灭都有其自然规律。有评论指出,李勇逸画作中体现出了一种道法合流的人文精神。
在《岁月》画作中,李勇逸用传统笔法,用大雪的幽静来烘托出山体的走势,或隆起,或凹陷,或回环,或陡峭,或平缓,把人生与历史轨迹通过这不经意的画笔墨染的技法,把见仁见智的自然物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不管人们以何种思维方式观看,都有一种出神入化的审美享受。虽然远方已被风云和山体遮住视线,却让人产生光明联想,充满更加开阔的憧憬与期待。然而,作品不仅止于此,在作品左下角,用鲜明的笔触展示了一盘石碾,这使作品更深化了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文气息,使生命的壮美在这得到含蓄的赞美与歌颂。
李勇逸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深入到自然内部向意识层面去探索的思维方式,将心灵深处迸发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原动力付诸笔端,使自然认知和情感表达在一笔一墨中宣泄,体现出其对时代精神的一贯坚守。
瑞雪祥兆,天佑中华
2011年,李勇逸来到延安梁家河,看到了很多知青旧居,其中也包括习近平住所。
当在窑洞里读到“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这段当年习近平作为知青在农村插队时写下的文字,李勇逸油然感怀。他站在万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不断思索:“这儿的知青岁月,为什么会有坚强无比的代表人物横空出世?那些镌刻着生活与劳动的印迹,书写着蹉跎岁月,这深情的词语不仅记忆着艰苦、漫长和老百姓的善良淳朴,也是历史的寄托性隐喻——陕北是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铸炼中国梦的出发之地。”
这样的激情感召着李勇逸,于是他决定未来的艺术创作,要围绕红色精神展开。
梁家河山貌朴实,古窑淳厚,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浑朴雄壮的美感。李勇逸来到梁家河的第二天,一场大雪悄然而至。李勇逸喜不自禁,他拿着相机几乎跑遍了梁家河的高山陡坡,拍爆了数码相机的内存,画了大量的速写。
“在我的眼中,那片圣洁的白雪就是天佑中华的祥兆!”回京之后,李勇逸第一时间创作出了《瑞雪祥兆梁家河》。这幅画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梁家河系列画作”中“最具生活气息、满含生活元素”的作品。此画不仅大篇幅地通过对陕北梁家河的地貌特征进行了清晰明了的定位,笔墨的视点都运用了写实与幻化的手法,使画面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梁家河的绘画造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梁家河山水,因为它包涵了画家率真的情与景。那几排稍带红色的拱圆建筑,使人联想到延安的窑洞,联想到窑洞里生活过的人,带领大家正迈向“中国梦”的征程途中。
“梁家河系列山水画作”,艺术地表达了李勇逸对红色经典延安风范和时代精神的独特理解。梁家河,上承“延安精神”,下接一段不平凡的知青岁月。尚未有他人涉足的梁家河题材,是李勇逸对陕北红色经典题材现实意义的敏锐反应,更是对积极的人文意义层面的深度挖掘,延伸着对时代精神的执着坚守。
山水养心,黄土铸魂
《瑞雪祥兆梁家河》的成功,使李勇逸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用了一年时间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最终完成了《黄土铸魂——李勇逸山水画作品集》中的全部画作。
翻看画册里的每一幅作品,你会发现,那一幅幅黑白交错的笔墨正是李勇逸始终在追寻的梦、膜拜的魂。这里的山,浑厚、庄重;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这里有着太多古源文化的元素——那窑洞,那油灯,那座山,那条河,那口井,那盘碾子,那条弯曲的路,那口沼气池,那把镐,那份沉甸甸的入党申请书……这一切的一切,在李勇逸眼中,正同那瑞雪交相辉映。
“习近平魂牵梦萦的梁家河,是他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据新华社记者撰写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一文写到:‘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淳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李勇逸不无感慨地说:“在梁家河,我能够深刻感受到,习总书记关于强国梦的构想是从他青年时代就拥有的。他的梦,从那时起就开始积淀。”
也许之前对于陕北的热爱是源于儿时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李勇逸越发觉得,那片黄土高原上蕴含着一种对时代对社会的担当。“新一代领导人,用他们的青春承载着对人民对所处地域的责任。如今,他们所肩负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希望!”
手执画集,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长期不懈追求探索,李勇逸使自己的作品提升到了居高临下的博大高远、视野辽阔的审美境界。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仅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除了画面以厚实的板块构结成沉重的思考外,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读者在线条与板块的融合中想像那黄天厚土的永久审美联想,从而激发读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产生一种“人在画前走,思绪在脑海游”的神奇畅快。李勇逸的这些作品都展现出自己“身在山川而取之”。李勇逸是一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虔诚画家,从他的画册中见到的作品都是山势突兀、山色清明的五岭逶迤,那份从容与飘渺,增添了无比的视觉快感。
黄土铸魂系列作品,以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系统而全面地再现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变迁,具有时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实为当今颂扬黄土地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