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珠俪玉 灿古华今——听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谈楹联之美
骈珠俪玉 灿古华今
——听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谈楹联之美
■ 记者 邵妙苗
对联,俗称对子、联语,雅称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对联这一小巧玲珑、精美别致、文采飞扬、妙趣横生的文学样式,从诞生至今延绵不衰,无论是长至百字千言,还是只字片语;无论是诙谐风趣,还是严整规则;无论是通俗活泼,还是语出典籍,都让人喜闻乐见。楹联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不仅在形式上极富汉语对称之美,汉字书法之美,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愧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出不同寻常的光芒。
楹联之美,美在何处?在新形势下,楹联的生命力依然强健吗?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楹联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专访了新近当选为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的蒋有泉先生。
楹联之美,妙不可言
记者:蒋会长您好!我们认识楹联,往往是从读近体诗开始的。因此,有人说楹联是“诗之余”,有人说楹联更像是“诗中之诗”。我想知道,楹联真的只是诗的一部分吗?
蒋有泉:楹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古诗中,就有许多构思奇巧的对偶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首《关睢》,就含有对偶形式的诗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屈原《渔父》中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些,可以看成是对联句的雏形。到了隋唐,开始讲究声调,大量对仗句出现在近体诗中。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就可以说完全是对仗句了。杜甫的《绝句》更是用两副对仗句组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之焕《登鹳雀楼》也一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对仗句还不能叫做楹联,因为,它们只是诗中之句,并未独立出来单独使用而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所以,确切地说,近体诗中并不含楹联,而只含对仗句。由于声律的提倡和应用,格律诗在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其时,楹联也从对偶句形式向对仗句形式过渡,且被律诗当作了心腹之句。诗联同源,格律诗和楹联本来就是中国诗歌大家族中的“双胞胎”兄弟。只是诗发展得快,影响面大,而联发展得慢,到明初才全面在文坛上亮相,所以,才会被一些人误认为它是诗的附庸。其实,楹联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它在吸收其他文学样式长处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普及、最受欢迎的文学艺术。它的渗透力、实用性以及覆盖面,是现今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记者: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楹联。这应该也是楹联独立的标志吧?
蒋有泉:据考证,孟昶的春联是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春联,但不是最早的楹联。至目前,还没有确定被联界所公认的最早的楹联。
记者:有了楹联,汉文化美得更加妙不可言!那么,楹联之美,到底美在何处呢?
蒋有泉:楹联是我国阴阳对立平衡这一传统哲学观,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它首先具有很容易被接受的传统理念之美。另外,楹联兼具我国诗、词、曲、赋等文体的特性,把汉字、汉语言的形、声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享受到了传统文学之美。再具体深入一步说,因为它讲求词语对偶,所以具有视觉艺术特征,给人以对称平衡的视觉美;又因为它讲求声调对立,所以具有听觉艺术特征,给人以抑扬顿挫的听觉美。这是从总体和形式上来讲楹联的美。而从它大量的优秀作品来说,那美的地方就太多了,如意境美、结构美、修辞美、技巧美等。
记者: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园林景观时,我们也往往能看到语意精彩、书法精美、令人赏心悦目的楹联,作为这些人文景观的点睛之笔,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您说对吗?
蒋有泉:是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政之口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一些旅游景点,特别是亭台楼阁,如果没有好的楹联,就像画龙没有点睛一样,灵动不起来。优秀的旅游景点,那里的楹联总会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景观的特色。如滕王阁的楹联“大江东去,爽气西来”,就抓住了滕王阁地理位置的神韵,以最洗练的语言作出了精确的概括,既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滕王阁的独特情韵,又有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犹如一幅写意画,让人有横空出世之感而流连忘返,难以忘怀。黄鹤楼也有一副楹联:“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全联借用鲁班筑黄鹤楼、吕祖吹箫跨鹤的民间传说,兼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体,形象地表达了黄鹤楼壮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它一下子就有了灵魂。
楹联文化,大显身手
记者: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么在您眼中,楹联文化是时过境迁了,还是历久弥新呢?
蒋有泉: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经过各级楹联组织及广大联友的共同努力,我国楹联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注。2010年,中国楹联学会荣膺中国文联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楹联文化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爱,也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重视。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召开的座谈会上,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内乡县衙楹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并指出: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今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民主党派迎春茶话会上,又引用两副春联:“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为全国人民祝福。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时,也吟诵了晋祠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抒发“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之心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为我们营造了大力弘扬楹联传统文化的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令全国联界倍受鼓舞,振奋不已。
记者: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5年央视春晚上,别开生面的各地方台主持人报春联节目,就为春晚营造了良好氛围。18副春联或俏皮或庄严,突出了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在春晚上,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兴趣,激起了广泛的心理共鸣。我们想知道:当初这些春联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蒋有泉:春晚前半个月,春晚策划人找到我们,希望我们为春晚创作18副春联,要求单边不超过11个字,要突出该地的特色,还要反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总之,春晚对中国楹联学会的创作提出了很多要求。当是的孟繁锦会长,立即组织楹联学会在京的几个负责同志,并从外地调来6名会员,花了两天两夜时间完成了初稿。
记者:由中国楹联学会最高层领衔创作,这些对联一定很雅致吧?
蒋有泉:是啊,不过太雅致了。中央电视台说“太雅”,得修改。于是我们苦思冥想,尽量做到雅俗共赏。18副春联修改了无数次,有的甚至推倒重撰,一直到最后一次彩排时,我们还在修改。虽然很辛苦,但效果不错。人们普遍反映,18副春联增强了春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春晚的文化品位。
记者:?2005年春晚,为春联提供了一个大平台,?让“春联”更加红火起来。
蒋有泉:是的,2005年春晚,让“春联”这一春节时重要的文化民俗,在全球华人面前得以全面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之后,楹联学会借助春晚的“东风”,把春晚楹联集结成书,并在书中展示了楹联界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进一步普及了楹联文化。
2011年央视春晚,我们再次与春晚剧组联合,在晚会现场向海内外观众征集新春联。征联评选结果于央视元宵晚会上公布。
此后,我们连续多年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春联贺岁活动,及至楹联步入具有文化象征的中国美术馆、清华园,走进具有时代象征的世博会、亚太经合组织等会所。以闻喜“送中堂”为主线的电影《喜满堂》公映,开创了楹联故事搬上银幕的先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楹联,正以其蓬勃生机融入社会生活、融入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必将属于楹联。
记者:为了登上这一新的高峰,中国楹联学会当前做了哪些工作呢?
蒋有泉:今年春节期间,根据中宣部文艺局的提议与部署,中国楹联学会与央视网、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了以“喜迎马年新春、歌颂美好生活、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马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短短九天征集春联近12万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据此,当时的孟繁锦会长、杨春长顾问向刘云山同志呈报了《关于每年开展“全国迎春祈福征联活动”的建议》。刘云山同志作出批示:“新春楹联大赛广受好评,要很好总结。开展新春祈福征联活动的建议很好,文明委和宣传部门要予以支持。请奇葆同志阅示。”刘奇葆同志亦作出“对这项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的批示。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王世明对此事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中宣部宣教局“贯彻落实好云山、奇葆同志批示,将楹联作为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抓手来作。”据此,中国楹联学会及时拟定、上报了活动的方案。不久前,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召集我会和央视网、国图有关负责人开会,布置了羊年迎春祈福海内外春联大赛的具体事宜。
2014年5月7日,结合党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专门召集会议,向中国楹联学会部署了开展“把楹联写在党旗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主题征联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征联活动,以及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撰写小传、对联、格律诗词等任务,并明确提出“要把中国楹联学会作为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担负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让楹联登上国家大舞台,大显身手。”5月28日,王世明副部长又亲临“全国楹联工作会议”,再次进行动员,令整个楹联界为之鼓舞、为之振奋,掀起了学习精神、落实行动的高潮。及后,我们圆满完成了中宣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精心组织,上下协同,从楹联、诗词、小传多种文体乃至书写,形成了一支充满热情、敢冲善战的创作队伍,在短短的四个月里,为200位优秀共产党员、101位劳动模范,以及时代楷模、最美节约之星、最美孝老爱亲家庭、最美见义勇为人物、最美拥军人物,以及共产党员志愿者等,创作对联1250余副,绝句980余首,小传350余篇,书法作品320余件,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各级领导与合作单位的一致赞誉。
所有这些,标志着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融入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登上了又一座崭新的高峰。这是几十年来当代楹联人所梦寐以求的,是来之不易的。楹联界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好,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我认为,社会团体有没有影响力,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活动搞得生气盎然,就有活力。楹联文化活动经常化,要致力于“三个结合”:一是与重大时事结合。二是与传统民俗结合。三是与主流媒体结合。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使对联的语言、思想、意境通过视觉、听觉深入人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熏陶、教化、激励人们,发挥对联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举办征联大赛、开展楹联活动,实现楹联文化的普遍宣传。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记者:中国楹联学会近年颁布了《联律通则》,并称之为楹联创作的“宪法”。对此,我很不理解。我想请教蒋会长:是先有楹联呢,还是先有“联律”?
蒋有泉:当然是先有楹联,后有“联律”。这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那么,古人在没有“联律”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楹联创作的?
蒋有泉:《联律通则》不是凭空生造的,“联律”是在千百年楹联创作的基础之上,经过概括、总结、归纳出来的楹联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则。这一规则一旦形成,我们就应该遵守。可以说,没有联律,就没有楹联,更谈不上楹联文化。事实上,《联律通则》颁布之前,人们是自发地按照社会上流行的楹联规则进行楹联创作的;《联律通则》颁布之后,人们则是自觉地按照楹联格律进行楹联创作了。
记者:您能具体讲讲楹联格律吗?
蒋有泉:楹联格律并不复杂。我们先来说一下楹联的定义: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应用的文体。
此定义,已经包括了楹联的全部格律内容。第一是“两行”律,即规定楹联由上下两边文字所组成。这是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格律。
第二是“对仗”律,这是楹联最重要的基本格律。对仗律,包括词语对偶和声调对立两个方面。词语对偶是指:(1)上、下联分句数及相对应分句的字数对等;(2)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词性对品,相对应的词组、结构对应,句读节奏对拍;(3)禁忌合掌、同音字相对、不规则重字。声调对立是指:(1)上、下联中,本句相邻音(意)节点上的字,平仄声调对替,领字不计平仄,禁忌三平尾;(2)上、下联间,相对应音(意)节点上的字,平仄声调对立,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3)多分句联中,各分句尾字的声调,作有规律的平仄对换安排,基本定式有马蹄格、龙形格(朱氏规则)、鹤步格(李氏规则)等。
第三是“意联”律,规定上、下联之间,意义相关联,统一于同一主题。
第四是“独用”律,即对联是独立文体,独立应用。
楹联一共就这么四个律,主要的是对仗律,其它三个律,很好懂,也很好记。
《联律通则》的颁布和推行,是一项历史性的学术建树,对于推动楹联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者:除了《联律通则》,中国楹联学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
蒋有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中国对联集成》这一项卷帙浩繁的工程。中国楹联学会于1994年就向全国发出倡议,随后,有河南、湖北、贵州等少数省份陆续出版了省卷。2010年6月,我们在杭州召开专题会议,在讨论、完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全国卷,并将其列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在全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此后,广东、北京、江苏、江西、山东、湖南等省市出版了省卷,还有一大批市县出版了地方卷,如湖南的益阳、湘乡等15个市县,湖北的黄梅、荆门等16个市县,陕西的长武、岐山等4个市县,四川的都江堰、资中等5个市县,山西的河津、运城等5个市县,江苏的吴江、镇江等5个市县,贵州的遵义、毕节等3个市县、云南的师宗、镇雄等3个市县,以及吉林的通榆,海南的儋州,山东的单县,浙江的奉化,福建的安溪等。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这一传世巨著,目前已经完成了编纂审校、图书排版等工作,即将出版。在中华对联发展史上,《中国对联集成》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之举。
百年大计,联教先行
记者:在楹联教育方面,中国楹联学会有哪些举措?
蒋有泉:楹联是高雅文化,有深刻的教育感化功能。思想性和艺术性双馨的对联,承载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思想精华,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感情,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教育人民健康积极向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
楹联教育乃百年大计,关乎楹联文化事业后继有人。中国楹联学会始终把楹联教育作为楹联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大事来抓,不断探索楹联教育行之有效的模式,积极开展培养师资、编制教材、交流联谊等工作,我们举办的青少年对联夏令营、对联故事演讲等活动,成效十分显著。江苏太仓新区三小、山西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等,已成为全国楹联教育的典范。如今,在各地培植楹联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已有一百多个中小学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山西运城、山东东营、河南扶沟等地,实现了楹联教育进校园“全覆盖”。实践证明,楹联“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联教进学校,联苑有传人”,孜孜不倦从事于楹联教育事业的人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心血,都是为了传承民族的血脉,为了坚守住楹联这一块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记者:楹联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哪些帮助?
蒋有泉:学用楹联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提高文化素质。一能开拓思维。楹联既对又联,符合辩证法,使人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楹联上下联意义相关、虚实词类相对,节奏点平仄相反,让人开拓逆向和双向思路。二能积累知识。楹联常涉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动植物、服饰、器物、名胜、神话、典故等多方面知识,赏用楹联,可积累广博知识。三能改进作文。学作楹联,能更新词汇,在丰富词汇的过程中,能改进作文,提高写作水平。四能增强审美能力。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在审美中实现的。优秀的楹联,除思想上引导人健康向上,还让人享受艺术美。楹联优美的意境、语言和声律,与书法融合成优美形象的墨香作品,能增强观众的审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传承和弘扬这份包括楹联在内的宝贵文化遗产,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目前,楹联教育进入学校虽初具规模与声势,但仍处于自发阶段,不具有全局性和规范性。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将楹联教育列入语文教学大纲,将经典名联列入语文教材,将楹联基本知识列入语文考试内容。当然,这项任务的关键,是取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明确支持。任重道远,我们仍需努力!
联墨并举,文化强国
记者:您刚才谈及楹联的审美作用时,提到了把楹联优美的意境、语言和声律,与书法融合成优美形象的墨香作品。那么,中国楹联学会在楹联书法传播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
蒋有泉:楹联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其展示的形式离不开书法创作,书法作品亦因之而提高品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楹联学会一直特别注重联墨艺术,主张联墨双修。近年来,各种联墨艺术的展示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中国楹联学会积极为楹联家、书法家提供交流平台,为楹联、书法爱好者和广大观众创造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地区之间及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报刊,坚持以一定篇幅的版面展示联墨作品。凡此种种,都是致力于践行“联墨双修”的理念。联墨并举,联墨双赢,正在成为广大联友的自觉行动。
去年年初,癸巳春联书法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这是意义非凡的举措,春联书法进入中国最高美术殿堂,以靓丽的姿态实现了“联墨展示年”的开门红。其后,具有对称美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八省区携手在太原举办“礼赞,美丽中国”联墨展,乃创意中的大手笔,这在全国也是首创,而且办得很有特色。与之相辉映的,是各种联墨活动所呈现的缤纷光彩,如:海峡联墨系列活动,全球华人名家楹联书法展,全国新农村楹联书法大赛,全国联墨名家邀请展,中华百家姓氏联墨巡回展走进台湾,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画联墨展,中国楹联书法走进澳大利亚,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课堂研修班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等等,不胜枚举。
记者:全国正在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这为建设楹联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中国楹联学会具体有哪些新的做法?
蒋有泉:楹联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没必要刻意另起“炉灶”,而是要自觉融入其他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与之随影相伴,尤其是在对现有名胜古迹楹联进行梳理、整顿的同时,注重在亭台楼阁、寺庙祠宇、特色民居等的建设项目中,充实楹联元素,画龙点睛,美化景致,丰富内涵。
记者:中国楹联学会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有哪些新的举措?
蒋有泉:创建楹联文化城市是推动楹联文化全面发展的总抓手。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工作,始于1990年,是我国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机制,各地创建工作如火如荼。为使创建工作得以健康、持续发展,更上一层楼,2011年起,我们提出了创建“最佳楹联文化城市”方案。至今,全国已有88个市、州、县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其中,江西南昌、山西运城、闻喜、新绛被授予“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运城、恩施、山东等地经验的总结、推广,带动了全国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处处有典型、层层有标杆,一大批楹联文化乡镇、社区、企业不断涌现,更有楹联文化“第一村”、“示范村”和“第一州”问世。今年,又评选出了“楹联文化强省”。实践证明,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化,令楹联文化逐步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向政府的自觉行为,成为实施“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建设促进一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这是楹联文化得以深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者:听您一席话,楹联文化真的大有可为!
蒋有泉:是的。楹联讲究对仗,短小精悍,内外精美,寓意深刻,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具有教化人民大众、优化人文环境和美化自然生态等社会功能。楹联适应性强,使用面广。春节时,处处“新桃换旧符”,城乡院落、大厅、香厨、车房、粮仓、畜舍等处,多贴红彤彤的对联迎春接福;平日里,婚丧嫁娶、提职升学、建房迁居、竣工开业、庆祝聚会等重大活动,多有对联助阵;师生、朋友、父子、兄弟、夫妻等之间,也常以联题赠共勉……
所以,楹联文化应该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传承“民族的血脉”,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无私奉献,务实创新,团结奋进,不辱使命,进一步发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正规军、主力军、常规军的作用,为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主旋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