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点滴
学书点滴
■ 文/石英宝
破真·识草·健行
破真、识草、健行,是我学书以来一直坚持的路子。虽然这条路子走得不够扎实,还停留在起步状态,但我认为应当始终坚持下去。书法中的各种书体是相互联系着的,如同人的身体中筋连着肉、肉连着骨一样血脉相通。宋人苏东坡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破真”的“真”,即真书,又称为“正书”“楷书”。破真,顾名思义就是要突破真书,打好基础。如果真书写不到位,甚至不入门,行草书创作就可能“乏力”。正像一个人连“坐”都还坐不稳,又怎能走得好、跑得快呢?
“识草”的“草”,即草书,又有章草、小草、狂草之分。识草,是写好草书的前提条件,不识草就无法进行草书创作,“跑”起来肯定会跌跌撞撞。
“健行”的“行”,即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介于真、草之间的行书,如同一个人挑担子一样,一头挑着“真”一头挑着“草”,居中的行书至关重要。健行,就是要具备行书创作的能力。
要做到“破真、识草、健行”,在日常练习当中就应该做到兼顾诸体,动静结合。至于先从那种书体入手,因爱好而已。通常先从真书入手,打好基础,进而学习行草书。但也有先从行草书入手,再进行真书学习。无论通过那种学习路径,做到坚持主攻方向、旁通其他书体,就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用笔与结字是书法的“两个轮子”
元人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通过学习与实践,我认识到,用笔与结字相得益彰,二者不可偏废(至于谁主谁次,古今论法不同)。我把它们比着两轮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同时还可以把它们比着建造一座房子的设计与材质,有精美的造型设计施工,再加上优质的材料,不愁建造不出一座优美舒适的房子。
雅俗共赏也罢,流行书风也好,无论那种结字,用笔均至关重要:结字优美,用笔到位,乃锦上添花;结字不理想,但用笔到位,也觉得很耐看,有生动感;结字很好看,但用笔不到位,仍经不起仔细琢磨。只有用笔与结字这两个书法“轮子”同时转动起来,书法才能古法一变,雄秀之气跃然纸上。
学习章草可“一体多悟”
章草是汉代出现的一种书体,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前后历时虽然不足四百年,但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诸如史游的《急就章》,汉章帝的《千字文残卷》,张芝的《秋凉平善》,皇象的《急就章》、《文武帖》、《顽闇帖》,索靖的《出师颂》、《月仪章》,陆机的《平复帖》等。
东晋以来,由于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写章草者越来越少。至清末、民国初直至现代,章草这朵书法艺术中的奇葩又迎来了再度复兴,为人们所喜爱和继承。进入新世纪,章草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逐年增多。
纵观章草之书法艺术:简约、含蓄、古雅、质朴。我认为,学习章草对于初学行草书者易入古、助沉稳、防油滑。同时,由于章草的用笔是隶、结体似楷、仪态是草,学习章草还可以一体多悟,旁通它体。从经典章草法帖中不难看出,用笔是隶处处可见,结体似楷《急就章》尤为明显,仪态是草篇篇皆为佳,无怪乎有“章草是汉隶衍生的辅助书体及过渡性质”之说。古老的章草,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应当加以学习。
“动作学”的启迪
2011年,在全军书法培训班上,作为旁听者,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讲座。讲座老师把书法比赛喻为体育比赛中的跳水比赛。他说:“要像跳水一样,预赛就是比规定动作,做标准了就成,到决赛是做自选动作,靠自选动作的水平来决定冠亚军。”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能引导人的无限遐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我把它称之为“动作学”。
贴切的比喻用在平时的书法临摹与创作上,同样十分恰当。书法的“规定动作”就是按照法帖认真临习,越像越好。正如孙过庭《书谱》里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此基础上去体会如何做好“自选动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书法创作。这是对一个书法家能否树立个人面目、展示个人情性、体现个人成果的检验。具备这些能力,随着人书俱进,自我面目便可逐步建立起来。
线条艺术重在质感
书法是线条艺术。书法美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条,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最佳组合。线条艺术的粗涩凝重、细润华滋,无不显示出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又如“屋漏痕”、“锥画沙”等,这些审美感受中的线条质感,是书法家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线条中去,使其富有生机与活力。
质感的线条艺术须从基本功入手进行扎实训练。作一个不很贴切的比喻:面点师要拉出精细的拉面,必须把面和得精熟,拉出的面才有质感,让食者享受精到的美食。所谓把面和得精熟,用在书法学习上就是要把线条艺术化,赋予生命感。
初学者应深入进行“线条”训练。训练中应注意中锋运笔,避免尖头、弯头、钉头,并且还应注意线条的首尾呼应,笔到力到。通过深入训练,逐步增强线条的质感,进入书法创作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墨之韵
墨色的变化能使书法艺术韵味无穷。我认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并不需要刻意制作墨色的变化,比如要准备一盘浓墨、一盘淡墨、一盘清水等,然后交替的洗笔换墨。在行草书的创作中,饱蘸一笔墨完全可以实现墨色变化,只要不是写一个字蘸一次墨,它一定会从湿到干再到枯,由于墨在纸上的状态不同,所谓墨分五色就能充分体现出来。不过,墨色的变化须注意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经过循环往复的“一笔墨”,一篇富有浓淡干湿墨色变化的作品即可完成。
终身制
这里所说的终身制,既不是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也不是其他意义上的终身制,而是要把书法学习的临帖作为终身学习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临帖是不断提高书法艺术的原动力。坚持不懈的临帖,进一步体会古人的书写状态,从古法中不断汲取营养,是提高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古人在临帖方面有许多佳话和成就。宋人米芾从集字入手,成就了一代八面出锋的书法大家。元人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清代大书法家王铎坚持一日应酬、一日临帖。近现代人也有许多临作面世,并且都强调临帖的重要性。
我认为临帖应按照“读、临、悟”的路子进行。“读”即读帖。也可以说成是“目临”或者“心临”,把心爱的碑帖放在案头、挂在墙上,通过反复地读和看,做到耳濡目染、眼熟心会,再进行临习时就不会那么刻板和被动。“临”即临帖。通过对临、背临,逐步进入状态,达到熟练程度。“悟”即悟道。如果用临帖的语言表达,它实际上就是“意临”。意临,顾名思义就是要用自己的意识去临习,这个过程就是悟道和变通的过程,如能成功进行,书法创作就有了基础。通过临与创、创与临,周而复始,长期坚持,何愁不终身受益。
章草《古文观止》创作心得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选定的。《古文观止》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难于超越。于是一览此书即可观止于古文矣!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12卷222篇约13万字,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将几千年名家巨手所著智慧结晶几乎悉数囊括其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该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文体流派的全面性、所选美文的精致性,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传承和贤哲思想的流线型以及实用性通俗性,成为三百多年来风靡海内外、广受世人喜爱的古文选本。
我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用章草书写《古文观止》的。当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喜爱每篇文章里的至理名言。这些文字言简意赅,激荡人心。虽寥寥数字或数十字,胜似万卷诗书,读来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务实,使人心气平和。其次,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深感自己文字学功底肤浅,希望通过书写《古文观止》,在语言文字上多学习一些知识。第三,通过用章草书写,促进不同字形的章草书写能力,尤其是对一些古体字、辨体字和异体字的辨识能力。第四,学习经典古文,可以养德性、学做人。正如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按《古文观止》中的12卷(222篇),用云龙皮宣(高34厘米)书写12条长卷,总长约500米。在每篇文章的末尾,用小楷标注文章的出处、创作时间、作者简介、相关人物地名简介、简要中心思想,以及经典语录等。
在完成长卷书写后,还拟将每篇文章里的“经典语录”,分别以斗方、团扇、折扇、中堂、对联、横批等不同形式,用章草、小楷等书体单独书写,以增进不同形式的书写能力。
书写所选用的版本是:辽宁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新1版、1978年2月印刷的《古文观止》(上、下册)。
文字方面:由于版本与版本之间、书本与网络之间均有一些出入。为避免重大错误的出现,在与网络上的文字进行核对的同时,还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王府井新华书店,就有关文字与相关书籍进行了查对。
古体字、辨体字、异体字方面:查阅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等,力求减少差错。
书法方面:为了尽量减少书写误差,查阅了文物出版社《草字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章草大典》、天津古籍出版社《草书大字典》、齐鲁书社《草字汇》,以及其他相关字帖等。
印章方面:由楚人赵耿先生制印,全卷使用12方印章。
【名家点评】
李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美术书法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石英宝用章草书写全卷,并用小楷对相关信息进行标注,还拟以不同形式单独书写每篇文章的经典语录。值得提倡。可喜可贺可敬!
杨明臣(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智慧结晶,文藻经典。诵以养心,书以达情。
苗培红(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今观石英宝章草《古文观止》,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约十三万字,洋洋洒洒书于一尺宽约五百米长卷上,可谓宏篇巨制,使人惊叹!其主旨是学习经典、提高自己之文化修养,以德养性,学书做人。同时,在书艺上坚持破真、识草、健行,以求发展,这些是当代书家应取之举,实为难能可贵。望以文质精准、品格高古,以飨今人。
孟世强(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青海省书协名誉主席):观英宝先生《古文观止》大作,很使我震撼。洋洋洒洒,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以章草书体写就,共十二条长卷,总长约五百米,很是壮观。且字字精到,篇篇优美,实为一部精美作品。特此书之,以祝贺英宝先生之丰硕成果。
倪进祥(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古文观止誉千秋,一卷珠玑腕底收;章草空灵韵味足,正书大雅尽风流。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