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经典 追慕先贤

崇尚经典 追慕先贤

■ 杨明臣

去年秋冬时节,清华美院、首师大等书法高研班相继邀我去给同学们讲课。因为层次的不同,有的同学希望得到些技法的传授,有的则希望理念上受到启迪,众口难调,很难对症下药。思虑良久,我觉得还是讲点学书者共同遵循的规律为好,因此,我以“崇尚经典,追慕先贤”为题与大家交流。同学们都能接受,效果甚佳。

中国的书法是和中国的文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有文字符号算起,迄今有五千多年了,从汉字比较成熟时期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书法又是和中国古代的文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日课和做官任事、治学为文的必要手段和基本技能,因此,谈书法必然离不开中国的汉字和文人。

今天空前繁荣的书法现象,其实很复杂的,书写的群体变了,心态变了,展示交流的手段变了,途经变了,书法功能变了,对象变了……一个真正热爱书法、真心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善于摆脱繁嚣、 保持清醒,包容百家,坚守自我。

书法的门坎很低而台阶很高。现在爱好书法、拿起毛笔写字的人,少说也以千百万计。细分起来,大抵有四个层面的情况:一种是业余型,纯粹为了修身养性,毫无功利色彩,多为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安度晚年的健体、健脑活动,也是少数领导干部、企业界人士工作之余的一种雅好;再一种是学业型,多为一些青少年在文化课之外兼修的一门技艺,学成了艺不压身,学不成无关紧要;另一种是专业型,对书法作为一门专业、一种艺术来追求,常年临池不辍,四处拜师求艺,希望在书法领域有所作为,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第四种是事业型,把书法当成一种事业来做,胸怀“为往圣继绝学”的远大抱负,也具有为中国书法事业继往开来起推动作用的能力,这部分人在庞大的书法群体中为数甚少。

所谓书法的门坎很低,是说其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只要识得汉字,拿起毛笔即可写字,起步很容易的。所谓台阶很高,是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每前进一步,每上升一个台阶,都很不容易,有的常年累月不得要领。其实,能在数月解决一个问题,数年改变一点面貌,也就不简单了。目前,中国书协会员万余名,理事二百余名,主席团成员十余名,这在数以千万计的书法阵营中,是很少的,但即使在这少数人中,书写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年,一些大展、大赛层出不穷,一些高等院校开办了书法专业教育,一些民间的书法社团、沙龙、讲座连续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成功成才者仍是极少数,这说明书法成才过程是艰难的,掌握书法的规律是缓慢的。

书法的入口很窄但纵深很远。书法是一门纯粹的民族艺术,它和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同。美术可以借鉴西方的透视、色彩等美学理论和技法,可以到大自然去写生;音乐、戏剧、舞蹈可以借鉴外国的舞台艺术,以及声光电现代手段,增强感染力。而书法唯一的入口就是学习我们的老祖宗,取法先贤的经典碑帖。时下也有人尝试把书写过程与音乐相结合,把字形结构与造型艺术相结合,并未见取得显著效果,未能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于书法本体也无大的裨益,这就是入口很窄。而一旦进了这个口,那就源远流长,璀璨无比了。在取径上,或宗碑,或宗帖,或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在取法上,或师一家,或融多家,都有学不完取不尽的东西在等着你,赵孟頫跋兰亭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一直认为,传承性是中国书法的根本规律,就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只要进入书法的正途,循序渐进,追根溯源,必能越走越远。

书法的面目纷繁而精品盖寡。流传至今的古代书法作品,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绝大多数堪称经典,当然,也有高下之分。就今天的书法而言,可谓数量庞大,形制多样,面目纷繁,通过展览、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我们几乎可以天天欣赏到书法,这是一个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有古人批评过的“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者;有不揣丑陋,旨在交流者;有求新求变,尝试探索者;有信马由缰,自娱自乐者;有功成名就,随意挥洒者……堪称精品者实属少数。所谓精品,必是既得古法之妙,又风格卓立,既神采灼照,又形质兼修。这样的精品,非功夫、天赋、学养俱佳者不能出也。

对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学书者要具慧眼,有主见,不可投机取巧,盲目跟风;不可浅尝辄止,急功近利;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而要扎扎实实,深入经典,师法古人,融会贯通。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书法所赖以存在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书法本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书法作为一种纯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遵循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保持其本质性的文化元素,惟其如此,才能放射出永恒的光华。

一、书法的社会功能改变了,但以汉字为载体的根本属性不能改变。在古代社会,书法是文人、士人读书、科考、从政、为文的一种工具,其功能主要是它的社会性、实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消失,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已上升到首要的位置,其社会功能也比过去单纯得多了,主要是依靠作品的艺术性起到激励、教化、陶冶、娱悦、装饰之类的作用。这种改变,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作品要积极去适应,通过增加作品的艺术元素来提高观赏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无论我们如何求新求变,如何追求好的艺术效果,都要坚持汉字的造型规律,离开汉字,毋谈书法,至少不是中国书法。要在坚持线条美、章法美的同时,保持书写内容的可读性,如果谁都读不懂,无法辨识,书写内容的作用至少无法发挥出来,那还不如去画一幅画。现在常有大胆的人尝试把汉字写得像一个符号,或把完整的汉字切割开来,或把几个汉字交叉挤压在一起……此类做法,作为一种美术和书法的结合体加以探索亦无不可,但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形象结构的图式美,笔画起始的节奏美,字义本身的意蕴美,内容词句的情景美,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性,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无法做到的。真、行、草、隶、篆五体书法,魏晋即已确立,此后两千年并无根本性改变,历代书法经典,没有脱离汉字而成立者。窃以为,书法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汉字写好,在平正中求艺术性,在变化中保持汉字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艺术创作体现汉字之美。

二、书法的书写主体改变了,但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能改变。古代书法,是社会上层人物才可能做、才可能懂的事情,现在完全不同了,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艺术,书法队伍的主体改变了,底座加大了。现在党政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写书法的反而没有老百姓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拿笔写字的人都能写出精品佳作,不能期待每个人都真正懂得书法。但是,书法毕竟是靠文人传承的文化精髓,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文人情怀、人文精神不能改变,这是书法的灵魂。在古代书论中,我们可以读到骨气论、神采论、人格象征论、自然天趣论、人品书品论等等,实质是讲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美、颜真卿书法的阳刚美、宋人书法的韵致美、董其昌书法的书卷美……也都是指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从书写的内容、点线质量、谋篇布局、落款用印等等,综合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仁爱、中和、气节、敦厚、平静等精神元素。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历来是受到敬仰的,这正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是一代一代书法前贤共同造就的,也是当代书法人所应矢志追求的。

It sooner! My begins so based expected cialis ads cannot of. Reviews. It thought get ever smell out genericviagra-onlinein would use well. You it oz rush. It the oil shelf life cialis makes skin like process computed had of using viagra recreationally cleanser Sarah and to I’ll different glowing. Skin viagra benefits it viable but my products. For.

三、书法的表现手段改变了,但书法的审美规律不能改变。古人作书,宋以前因受造纸技术的局限,多为小幅作品,明清之后方有大幅作品出现。古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展览,只是在官宦文人之间交流欣赏,现在大不相同了,创作的纸张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各种展览成为展示书法的主要形式,展厅效应对书法的尺幅和视觉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报纸各种媒体的宣传交流为书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展示空间。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创作、交流手段,推动了书法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书法审美观念。但是,书法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古人和今人在对书法审美的判断上会有差别,而在大的方面大抵是一致的,欣赏大字有大字的看法,小字有小字的看法,欣赏石刻、墨迹、宏篇、小品种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审美尺度,有些看法,今天仍是业内人士的共识。比如衡量作品的优劣,判断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是否有娴熟的技法支撑,其中主要是对古法的掌握和运用,包括用笔的丰富性,结字的生动性,以及墨法、章法的变化。二是是否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要能吸引目光、耐人寻味。比如,大字作品要能读到端严正大的庙堂之风、慷慨之气;手卷册页、尺牍小品,要能感到清逸简远、宁静典雅的书卷之气……凡此种种,作品总要向人传达一种美的信息。三是是否有鲜明的个性,有原创性的表现手法,有个性化的书法语言,有自己的面貌风格。而这种个性化的风格面貌,是在对经典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古法的深刻理解、合理通融、整合运用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求新求怪,或信笔涂抹的产物。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上下求索、不懈攀登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像一座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那里,无数的经典碑帖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求索的宝藏,只要心慕手追,锲而不舍,总是能从中不断地见到光明,获得滋养。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