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经典 追慕先贤
崇尚经典 追慕先贤
■ 杨明臣
去年秋冬时节,清华美院、首师大等书法高研班相继邀我去给同学们讲课。因为层次的不同,有的同学希望得到些技法的传授,有的则希望理念上受到启迪,众口难调,很难对症下药。思虑良久,我觉得还是讲点学书者共同遵循的规律为好,因此,我以“崇尚经典,追慕先贤”为题与大家交流。同学们都能接受,效果甚佳。
中国的书法是和中国的文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有文字符号算起,迄今有五千多年了,从汉字比较成熟时期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书法又是和中国古代的文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日课和做官任事、治学为文的必要手段和基本技能,因此,谈书法必然离不开中国的汉字和文人。
今天空前繁荣的书法现象,其实很复杂的,书写的群体变了,心态变了,展示交流的手段变了,途经变了,书法功能变了,对象变了……一个真正热爱书法、真心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善于摆脱繁嚣、 保持清醒,包容百家,坚守自我。
书法的门坎很低而台阶很高。现在爱好书法、拿起毛笔写字的人,少说也以千百万计。细分起来,大抵有四个层面的情况:一种是业余型,纯粹为了修身养性,毫无功利色彩,多为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安度晚年的健体、健脑活动,也是少数领导干部、企业界人士工作之余的一种雅好;再一种是学业型,多为一些青少年在文化课之外兼修的一门技艺,学成了艺不压身,学不成无关紧要;另一种是专业型,对书法作为一门专业、一种艺术来追求,常年临池不辍,四处拜师求艺,希望在书法领域有所作为,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第四种是事业型,把书法当成一种事业来做,胸怀“为往圣继绝学”的远大抱负,也具有为中国书法事业继往开来起推动作用的能力,这部分人在庞大的书法群体中为数甚少。
所谓书法的门坎很低,是说其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只要识得汉字,拿起毛笔即可写字,起步很容易的。所谓台阶很高,是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每前进一步,每上升一个台阶,都很不容易,有的常年累月不得要领。其实,能在数月解决一个问题,数年改变一点面貌,也就不简单了。目前,中国书协会员万余名,理事二百余名,主席团成员十余名,这在数以千万计的书法阵营中,是很少的,但即使在这少数人中,书写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年,一些大展、大赛层出不穷,一些高等院校开办了书法专业教育,一些民间的书法社团、沙龙、讲座连续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成功成才者仍是极少数,这说明书法成才过程是艰难的,掌握书法的规律是缓慢的。
书法的入口很窄但纵深很远。书法是一门纯粹的民族艺术,它和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同。美术可以借鉴西方的透视、色彩等美学理论和技法,可以到大自然去写生;音乐、戏剧、舞蹈可以借鉴外国的舞台艺术,以及声光电现代手段,增强感染力。而书法唯一的入口就是学习我们的老祖宗,取法先贤的经典碑帖。时下也有人尝试把书写过程与音乐相结合,把字形结构与造型艺术相结合,并未见取得显著效果,未能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于书法本体也无大的裨益,这就是入口很窄。而一旦进了这个口,那就源远流长,璀璨无比了。在取径上,或宗碑,或宗帖,或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在取法上,或师一家,或融多家,都有学不完取不尽的东西在等着你,赵孟頫跋兰亭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一直认为,传承性是中国书法的根本规律,就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只要进入书法的正途,循序渐进,追根溯源,必能越走越远。
书法的面目纷繁而精品盖寡。流传至今的古代书法作品,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绝大多数堪称经典,当然,也有高下之分。就今天的书法而言,可谓数量庞大,形制多样,面目纷繁,通过展览、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我们几乎可以天天欣赏到书法,这是一个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有古人批评过的“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者;有不揣丑陋,旨在交流者;有求新求变,尝试探索者;有信马由缰,自娱自乐者;有功成名就,随意挥洒者……堪称精品者实属少数。所谓精品,必是既得古法之妙,又风格卓立,既神采灼照,又形质兼修。这样的精品,非功夫、天赋、学养俱佳者不能出也。
对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学书者要具慧眼,有主见,不可投机取巧,盲目跟风;不可浅尝辄止,急功近利;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而要扎扎实实,深入经典,师法古人,融会贯通。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书法所赖以存在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书法本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书法作为一种纯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遵循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保持其本质性的文化元素,惟其如此,才能放射出永恒的光华。
一、书法的社会功能改变了,但以汉字为载体的根本属性不能改变。在古代社会,书法是文人、士人读书、科考、从政、为文的一种工具,其功能主要是它的社会性、实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消失,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已上升到首要的位置,其社会功能也比过去单纯得多了,主要是依靠作品的艺术性起到激励、教化、陶冶、娱悦、装饰之类的作用。这种改变,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作品要积极去适应,通过增加作品的艺术元素来提高观赏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无论我们如何求新求变,如何追求好的艺术效果,都要坚持汉字的造型规律,离开汉字,毋谈书法,至少不是中国书法。要在坚持线条美、章法美的同时,保持书写内容的可读性,如果谁都读不懂,无法辨识,书写内容的作用至少无法发挥出来,那还不如去画一幅画。现在常有大胆的人尝试把汉字写得像一个符号,或把完整的汉字切割开来,或把几个汉字交叉挤压在一起……此类做法,作为一种美术和书法的结合体加以探索亦无不可,但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形象结构的图式美,笔画起始的节奏美,字义本身的意蕴美,内容词句的情景美,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性,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无法做到的。真、行、草、隶、篆五体书法,魏晋即已确立,此后两千年并无根本性改变,历代书法经典,没有脱离汉字而成立者。窃以为,书法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汉字写好,在平正中求艺术性,在变化中保持汉字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艺术创作体现汉字之美。
二、书法的书写主体改变了,但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能改变。古代书法,是社会上层人物才可能做、才可能懂的事情,现在完全不同了,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艺术,书法队伍的主体改变了,底座加大了。现在党政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写书法的反而没有老百姓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拿笔写字的人都能写出精品佳作,不能期待每个人都真正懂得书法。但是,书法毕竟是靠文人传承的文化精髓,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文人情怀、人文精神不能改变,这是书法的灵魂。在古代书论中,我们可以读到骨气论、神采论、人格象征论、自然天趣论、人品书品论等等,实质是讲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美、颜真卿书法的阳刚美、宋人书法的韵致美、董其昌书法的书卷美……也都是指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从书写的内容、点线质量、谋篇布局、落款用印等等,综合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仁爱、中和、气节、敦厚、平静等精神元素。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历来是受到敬仰的,这正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是一代一代书法前贤共同造就的,也是当代书法人所应矢志追求的。
三、书法的表现手段改变了,但书法的审美规律不能改变。古人作书,宋以前因受造纸技术的局限,多为小幅作品,明清之后方有大幅作品出现。古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展览,只是在官宦文人之间交流欣赏,现在大不相同了,创作的纸张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各种展览成为展示书法的主要形式,展厅效应对书法的尺幅和视觉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报纸各种媒体的宣传交流为书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展示空间。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创作、交流手段,推动了书法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书法审美观念。但是,书法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古人和今人在对书法审美的判断上会有差别,而在大的方面大抵是一致的,欣赏大字有大字的看法,小字有小字的看法,欣赏石刻、墨迹、宏篇、小品种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审美尺度,有些看法,今天仍是业内人士的共识。比如衡量作品的优劣,判断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是否有娴熟的技法支撑,其中主要是对古法的掌握和运用,包括用笔的丰富性,结字的生动性,以及墨法、章法的变化。二是是否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要能吸引目光、耐人寻味。比如,大字作品要能读到端严正大的庙堂之风、慷慨之气;手卷册页、尺牍小品,要能感到清逸简远、宁静典雅的书卷之气……凡此种种,作品总要向人传达一种美的信息。三是是否有鲜明的个性,有原创性的表现手法,有个性化的书法语言,有自己的面貌风格。而这种个性化的风格面貌,是在对经典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古法的深刻理解、合理通融、整合运用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求新求怪,或信笔涂抹的产物。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上下求索、不懈攀登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像一座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那里,无数的经典碑帖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求索的宝藏,只要心慕手追,锲而不舍,总是能从中不断地见到光明,获得滋养。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