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中见奇崛 刚劲中透灵秀——著名书法家孙砚农的书法品格
雅正中见奇崛 刚劲中透灵秀
——著名书法家孙砚农的书法品格
■ 记者 邵妙苗
结识孙砚农先生,实属偶然,又实在是我的幸运。一次,在书友李强的玉宝轩随手翻阅一本名为《孙砚农书法艺术》的画册,立刻被孙砚农先生那端庄雅致的书法所折服,顿时萌生了采访先生的念头。
穿过北京西站南广场,记者来到孙砚农先生家,一进门,就被满屋的墨香和书香所陶醉。
历尽冰霜春自回
孙砚农先生虽生在国破之年,但世代相传的家学渊源,使他从六岁就开始学习书法。无论是少年时当学徒,还是建国后当技术员、当厂办主任、当饭店经理,他都仍然坚持每天练习书法,六十余年临池不辍。他先后临习过玄秘塔、多宝塔、九成宫、智永真草千字文、集王圣教序、兰亭序、黄庭经、魏碑以及明清等名家碑帖。1962年,拜著名金石书法家徐柏涛先生为师,从此步入书法艺术的门槛,并先后受到启功、王遐举、欧阳中石等名家大师的指点。
文革后期,国粹艺术尚在被禁锢的年代。在北京市机械局领导的默许下,孙砚农与苏士澍、张有清、苏适、谷溪、凌士欣、张之中、韩绍玉、张铁英、丁知度、陈孟康等书法爱好者一起,发起成立了北京市机械局书法小组。孙砚农被大家推举为组长,他带领大家练习、研讨、交流,相互鼓励,使所有参加小组的成员,均得到迅速提高,受益匪浅。书法小组是北京市第一个书法组织,被人们称为“书法家的摇篮”。当北京书法家协会成立的时候,首批协会会员,很多都来自当年的机械局书法小组。这一批书法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新时期书法创作的潮流,并且大部分如今都成为了书坛的中坚力量。
孙砚农先生是即这样的人物。他是书法从禁锢到重现辉煌的见证人,是伴随当代书法成长的老墨人,也是一位品格高洁、书艺卓尔、矢志不渝走正道的地道书法家。
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批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未消退。孙砚农先生赠给好友苏士澍先生的七言绝句:“情钟翰墨善鸡毫,金石篆隶品位高。保护文遗不余力,官高不忘旧时交。”赠给好友张友清的西江月词:“书坛昵称大张,刚直不阿豪爽。情钟翰墨寒暑忘,兼收博采众长。腊梅傲雪怒放,汉简魏碑名扬,书论墨迹等身量,溢彩流金无双。”都是数十年同道情谊的真实写照。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书法上,走正道难,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走正道更难。正因为难,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孙砚农先生就是从楷书起步,一步步坚实地走过来的。先生有深厚的楷书功底,善书唐楷大字,笔力劲道雄健,结字端庄大气。先生说,要走书法正途,谁都绕不过唐楷。而唐楷法度森严,孙砚农先生敢于“戴着镣铐跳舞”,他深入浅出,所以游刃有余,修得精绝的唐楷造诣。从唐楷中得气度,从唐楷中炼骨力,先生将唐楷营养自然而高妙地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中,其行书运笔圆润、流畅,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显“二王”神韵;其隶书古朴浑厚,?妍丽典雅,有笔力千钧之感,稳重雅逸之气。
先生如今已是古稀之龄,可喜的是,先生不知老之将至,仍至诚至真地修炼,使书艺臻于至善,渐入“人书俱老”之化境。先生书法雅正刚劲,正暗合他谦谦君子、奕奕书生之性情;作品中又往往楷、行、草交错,章法自然,灵秀奇崛,大气,耐看。观其书走势,少大起大落之跌宕,而不失奔放之气度与逸兴。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旋律之轻重缓急,韵味之顿提勾转,如小鹿之奔突,如白兔之跑跳,如白鸽之展翅,如企鹅之列队,充满温和的韵律美。观其书布局,无情绪波动之怪戾,更无哗众取宠之躁气,有的是平和、达观、稳健的人生步伐,质朴中透着灵动,内敛中闪着生气,如夏日雨后那醉人心脾的清荷,又如秋原金风中摇曳的饱满谷穗……
厚积者方能薄发,根深者才会叶茂。孙砚农先生的书法创作扎根传统,坚持笔墨技巧与文字内涵的艺术统一。
先生作书,是善于解读古人用笔之意的。他在刚健上下功夫而使其具有艺术张力和底气。孙砚农先生认为,真正的书法家首先要有对传统书法与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书法的底气应该从文字中来,文字是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是书法展示美感的直接平台。书法家对字源及字体演变规律了解得越透彻,越准确,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就越自由,越主动;如果不明字的形义来源,那就无法对一字多形及细微差异等现象做出准确的观察和理性的把握,形散神离,古人原生态字形中所蕴涵的质朴自然、醇厚醉人的气息就无法呈现出来。不加强学习而缺乏综合文化修养的书家是不足以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的,充其量也就只能是一个写字匠而已,甚至比之那些古代的经生、胥吏还要等而下之。
孙砚农先生说,任何艺术要想臻于理想的境界,不仅要靠技术、技巧,更要体现境界。书法应是在功夫、技巧与境界的完善结合中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书法贵在有书卷之气,这是作者天赋、修养、品格、气质的综合反映,其所产生的静气与含蓄,是无法复制与超越的内在之气,而不是外在简单的视觉张力。书法风格是集大成的产物,是有源有流自成一家而又为后世继承的经典。
孙砚农先生的书法正是如此。其书兼擅各体,渊源有自而点化精到,儒雅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从中亦可看出其人气格之不俗。特别是他的行书写得神清气爽、灵动秀逸,颇具文人气息,耐人寻味。
在这个浮躁与喧嚣的市场经济年代,甘坐冷板凳而倾心致力于学问者,日渐稀少。曾几何时的那种浓郁的学术氛围鲜能一见。更多的人狂热地角逐于名利场中,书法不过是一个标签式的存在而已。当今书坛,涉奇猎怪而妄自标许者,可谓不乏其人,这种有意“讨巧”之举或许可以招人眼球于一时,但却行之不远,最终不过是明日黄花。而孙砚农先生的书法,筑基二王,兼修众法,既有帖的中正典雅,也有碑的质朴醇厚。作品清逸灵动、古朴自然。既有经典意识的体现,也有时代精神的流露。魏晋风韵跃然纸上,唐法宋意随处可见。他走的是一条温文尔雅、大朴不雕的正统之路,从来没有那种为出新而出新,矫揉造作的东施效颦之为。
好在书坛上不断涌现出像孙砚农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使我们对书法的未来充满着很多期待。
为人补壁怕不精
随着时间的沉淀,孙砚农先生的书法,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喜爱。他的小楷长卷《茶经》,被昆明世博园收藏;书法作品被意大利、巴西、法国友好人士收藏购买;还有许多国际友人预订先生的书法作品;《北京日报》《北京周末》先后对先生进行了专访;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化播报》将他的书法事迹拍成专题片播放;《北京书法年鉴》选入先生的行楷《赤壁赋》;《中国道教书画集》选入先生用小楷抄录的《道德经》全文;《第三届长城杯书画作品集》、《荣宝斋精品画廊集》等也都选入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与著名的书法大师们同版共荣……
然而,每次与孙砚农先生见面,或者相遇在公众场所里,先生总是给你一种谦虚、和蔼、低调的姿态,从不煊耀。他总是尽心尽力为朋友捧场,这和那些书法艺术欠佳、嘴上功夫突出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孙砚农先生画室沙发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先生用行书写的自勉词:“情钟翰墨忝列书坛知几两,寡欲清心为人补壁怕不精。”记者品味好一阵,才领悟到词句的含意,从而理解了孙老的书法艺术境界与人生追求。
几十年里,孙砚农先生在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其余时间大多是在练字、写字。机械局、文化宫有活动,先生是当然的参与者;相关单位、企业开会表彰等活动,奖状、光荣榜、锦旗、请柬必是先生来写;商家店铺牌匾、雅间大厅装饰,更是少不了先生的墨宝;亲戚朋友邻里同学结婚、祝寿,所有场面非得孙砚农先生的书法来增彩;还有一些画家把自己的满意画作,请孙砚农先生题款、赋诗……这些被有的书法家瞧不起的无效益的小事、俗事,可孙砚农先生却是有求必应,认为这是几十年练字、写字的收获,是社会对你的认可与尊重。
孙砚农先生爱书法,也爱自作诗词。孙砚农先生的自撰诗,往往情景交融,文化意蕴深厚,与他那唯美的书法艺术交相辉映。中华茶文化、酒文化,孙砚农先生都有诗相赞。而在饮食文化气息浓厚的中华老字号致美斋饭庄,显著位置上悬挂着先生的一首藏头诗,则成为饭庄美食文化的缩影和展现:“致精朵颐争品尝,美味不言传四方。斋洁技湛擅南北,御膳名点集一堂。”
不仅中华老字号,就连早市卖粽子的村姑,只要东西做得好,也能得到孙砚农先生的称赞:“小枣豆沙粽子,黏软可口卫生。物美价廉受青睐,回头顾客接踵。市场经济潮涌,优胜劣汰无情。百姓心中有杆称,不用自夸货应。”有了质量做基础,加之这首《西江月》的力挺,这位村姑的粽子,居然在超市里开设了专柜。
对于自己喜爱的艺术家,孙砚农先生往往也会诗书相赞。如题著名艺术家裴艳玲的《七律》:“梨园怪杰女名伶,不演佳人演武生。举手投足似闪电,唱念坐打艺纯青。年逾花甲刀不老,弘扬国粹育精英,德艺双馨享燕赵,摘金梅韵活武松。”又如题荀派传人孙毓敏的《西江月》:“梨园繁花似锦,园丁辛勤耕耘民。流派纷呈歌盛世,弃恶扬善育人。演绎悲欢离合,传播文明精神,艺湛德馨女伯乐,笑看桃李争春。”孙砚农先生用传统的书法艺术为赵忠祥、倪萍、牛群、冯巩、赵本山等艺术家设计的艺术签名,深受艺术家喜爱。
1993年退休后,孙砚农先生除了参加书法家协会的活动,更多时间投入到公益活动中,他编篡并手书的北京市民节水“三字经”,在《北京日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社区举办的中老年书法讲座班上讲课,让那些离退休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他受到了所有学员的敬重与赞扬。
有人说,孙砚农先生的书法端庄凝重之中显功夫,平淡朴素之中见韵美;各家书体游仞有余,大小楷落墨皆精品。是的,孙砚农先生毕生以谦和之态,书写古今之事,像古人,又跨越了古人;似今人,又超脱于今天。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