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如蝉翼 重若崩云——听著名书法家黄金元将军谈书法
轻如蝉翼 重若崩云
——听著名书法家黄金元将军谈书法
■ 文/邵妙苗
还是在两年前,在一次有多位书画名家参加的笔会上,一位书法家那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端庄遒劲、大气磅礴、极具震撼力的榜书,吸引了我的镜头。走近前去拍近景时,书法家的个人资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黄金元,少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院中国小楷艺术研究会主任……”
从那天起,我对黄金元将军这既富有文人书卷之雅、又充满军人阳刚之气的榜书有了至深的印象。黄将军热心公益事业,在以后的多次书画活动中,我常常与黄金元将军不期而遇,这位曾在老山前线钻过山洞的猛将,如今沉浸在书法艺术之中,却更像是一员儒将。黄将军虽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频繁的往来中,我与将军竟成忘年好友。
一直想给黄将军做一次专访,都因为将军紧张的日程安排而拖延。在这个金秋十月的晴朗午后,趁着黄将军书法活动的空档,我终于如愿以偿。
挥毫有神助 泼墨如崩云
记者:黄将军您好!您能武能文,书法作品阳刚与俊秀兼备。您的榜书作品,大气磅礴而又遵循法度,常给观者以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之感。在书法界,您以大气雄峻而又雅致秀美的榜书享誉四海,作品多次入选全国重要展览。在长期的榜书创作和研究的基础上,您还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榜书研究专著《榜书概论》,为我国榜书书法研究与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黄金元:打住!这些高帽子就不必戴了,我们还是和《神州》杂志的读者多谈谈书法本身吧!
记者:那好,我就直奔主题了!我的第一个问题在您看来可能很无知:您能告诉我什么是榜书吗?榜书就是特别大的字吧?
黄金元:不能这样讲,谈点体会吧。所谓榜书,原指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来人们把凡属特别大的字的书法作品统称为榜书。特别大的榜书字又称为“擘窠书”。但榜书又不能单纯从“大字”这个概念去诠释,把字写大容易,要在“大”中既保持书法的法度,又追求榜书那种大气磅礴的神韵和雄浑的气势,那种直指天界、与宇宙无间、同天地合和的文化内涵的气象却难。在我的专著《榜书概论》中,我把榜书定义为“单手执笔,在‘榜’或等同于榜的载体上书写的字幅在一尺以上的一比一的擘窠大字”。榜书之难,难在既要雄浑大气,又要求用笔精到。正如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说:“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
记者:为什么榜书难写呢?
黄金元:榜书难写,首先是因为榜书的跨度大。书家的目光和字构成的角度,尤其是目光和字的顶端构成的角度会小于45度,字越大斜视得越利害。字越大,书家的视野范围会相对缩小,很难顾及到整张纸的空白。虽然书家是按意先笔后写的,但是落实到纸上的墨痕,却往往与书家头脑中的这个“意”不完全合拍。其原因既有大笔难以驾驭有关,还与书家审视的角度、范围有极大关系。写小字时,能把整个字尽收眼底,一旦某笔与愿相违,能马上反馈到大脑,可因势利导地予以补救。而在写榜书时,写就的那部分,写得满意还是不满意,往往不能立刻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会出现视觉上的假象。当把字挂在墙上,站在远处看作品时,或将作品拍成照片时,视线角度、视野范围以及眼睛与纸的距离都发生了变化,整幅作品都在视野之中,这时笔画与笔画之间向背、疏密、轻重等等问题,就会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
其次,字数极少的作品,不像很多字的作品,既有字的笔画间的众多关系,又有字与字之间的众多关系。在字数多的作品中,只要整幅作品有气势,即使有个别字出现败笔也能说得过去。而正文只有一两个字的作品,这一两个字就几乎等于作品的全部,稍有偏差,也可能只是一笔处理不当,这幅作品就失败了。正文的字少,尤其是独字,就像是独舞的演员,其功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是毫无遮掩赤裸裸地展示出来的,是容不得丝毫“滥竽充数”的。
记者:既然难写,那怎样才能写好呢?
黄金元:明白了创作榜书作品的难处,我们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选好笔。要根据所要创作的风格,选合适的笔,宜大不宜小,写宫阙匾额那样端庄厚实的楷书,宜用笔毫直径粗,笔毫不太长的提斗为宜;要想显示出潇洒的风味,笔锋宜细不宜钝;要想写出豪放、粗犷的味道,笔毫宜长不宜短。
记者:您这真是经验之谈呀!选了合适的笔,也应该选合适的墨和纸吧?
黄金元:当然!榜书的用墨用纸也是极其讲究的。写篆、隶、楷书墨宜稍浓些。大的纸一般比较厚,吸墨多,应把墨适当调稀些。使字出现少量飞白显出笔锋为佳。蘸墨要根据笔的大小,墨的浓淡,行笔速度,字的笔划多寡,纸的厚薄以及纸吸收墨等情况适当掌握。蘸墨后笔不要在宣纸上方停的时间过长,以防墨滴到纸上。
记者:所谓成竹在胸,书写时不能犹豫不决,就是这个道理吧?
黄金元:是的。此外,创作大幅作品,书家视线不能只盯在笔毫下写出来的墨痕,要有全局观,要有“计白当墨”的意识。应尽量在大案桌上创作。必要时应找人帮忙把写过的那半截纸托起来,让纸与桌面一样平,以便于在书写时环顾整张纸,真正做到并做好“布白”。有些书家,喜欢把纸铺在地上,站在纸上写,视线与纸面的角度接近直角,这有利防止出现视觉误差,是创作大幅作品的一种好办法。
记者:您也喜欢把纸铺在地上,站在纸上写吗?我怎么没见过呢?
黄金元:人的臂长是有限的,一米以上的字只能这样写。每个书家的创作方法虽有不同,但对全局观的把握,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全局观,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榜书作品的。
记者:我很喜欢,您的独字作品,如“龙”、“虎”等榜书,以硕大的斗笔在四尺、六尺整宣上一气呵成,犹如龙腾虎跃、气冲霄汉,宏大的气势、明快的节奏令人尽情欣赏到汉字之美、翰墨之香。在创作时有什么技巧吗?
黄金元:正文只有一个字的作品,不存在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错落、大小、奇正等等关系,能产生艺术效果的手法受到限制,书家就需要在这个字的偏旁和偏旁之间、笔划和笔划之间,运用大小、收放、浓淡、轻重、徐疾等等变化手法,特别精心地对字进行造型,既要防止呆板、乏味,又要留神变化不能过火。在写之前先写出小样,对布局做到有大体规划,就会使心中有谱,胸有成竹,能更好地放开手脚,纵情挥洒。对写成的作品要悬挂在墙上,站得稍远点儿的地方,以利找到作品上的不足,并根据审视的判断,相应调整字的笔画、结构,以及调整形成书写节奏的种种对比关系,争取写出好的效果。
另外,如果写榜书时选笔的笔锋较细,书家控制笔的能力又好,在书写落款字时,可以不换笔,正文和落款是用同一支笔相继写出来的,正文和落款字的大小就不会过于悬殊,其墨色也容易做到协调。如果换小笔写款字,要防止款字太小,正文和款字过于悬殊,会影响整体布局的效果。
气韵有法度 纤巧如蝉翼
记者:人们都说榜书难写,看了您的小楷作品,您在小楷上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心力,看来小字也很难写啊!
黄金元:小楷也有大法。无论榜书还是小楷,都要得其法才能写好。与榜书不同,小楷崇尚一种平和简静,萧散自然的气息。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小楷作品,必萧斋静对,朝夕把玩,仔细品味,先品其点画,次看其结构,后味其神情意趣,如此,方可得其妙处。
记者: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之说,这话用在您的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在我看来,您的榜书以雄劲取胜,您的小楷则以雅致为主,但在秀美中也透出刚劲。您的书法渊源在哪里呢?
黄金元:在父辈的影响下,我自幼就爱好书法,从军四十多年来,我一直习书不辍,书法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年轻时,我所在的部队屯驻浙江,与沙孟海先生有过交往,受其指教,致力于榜书研究,渐具特色。后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受教于张荣庆先生。在张先生指导下,在楷书和行书特别是小楷方面,承袭古圣先贤,追二王遗韵,摹唐人写经。
记者:晋韵唐法,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两座高峰。您的小楷,用笔明快清新,点画婉转清隽,集“二王”笔法之所长;同时线条硬朗,笔势猷劲,将军之气蕴含其中,有“颜筋柳骨”之精神。那么,在您的书法中,究竟是“晋韵”多一些,还是“唐法”多一些?
黄金元:就今天的中国书法来说,气韵和法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离开法度就难以谈气韵,同样,离开气韵也难以谈法度。有了气韵和法度的高度统一,才能把奇正、方圆、疏密、肥瘦、藏露、动静、刚柔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小楷才能写得平和简静,含奇于正,寓刚于柔,藏筋抱骨,含文包质,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气息,丽质天姿,不施粉黛,飘逸自然。
学书贵有恒 继承中创新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书法真的是一种极美的艺术。但是,学习书法的过程一定很苦很难吧?
黄金元:学书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别走弯路,特别是不要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所迷惑。我受益最大的,就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这段经历。期间,在张荣庆教授的指导下,我的书法理论修养、眼界与创作实践都有了质的变化。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要注重书法基本功的训练。初学者唯一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临帖。既然是临帖,就必须临得像,越像越好。比如临《圣教序》,最好把字放大两到三倍,挂在书案对面的墙上,时时观看,日日临摹,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做到字形了然于胸,方能流于笔端。另外,临帖需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集中临一种帖,不可朝三暮四,否则,临帖虽多,到头来,却没有一帖深入进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书法也很苦,要勤奋,更要耐得住寂寞。当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时,每天晚上也不看时间,只管写到自己实在熬不住了才去睡觉。就是现在,我每天都坚持临帖四个小时以上。用张荣庆先生的话“猛写”。古人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个中滋味,非习书人无以理解。
记者:真是苦中有乐!但是您强调要临得像,那书法的创新从何谈起呢?
黄金元: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书法艺术出新求变的必要前提是老实为正,在锤炼笔墨技巧的同时,师传统,法古人,求自然之变是一条一以贯之的漫长之路。我们要兼容百家,恢弘大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传统书法艺术特有的美感。把传统的东西写好了变也在其中,创新也就自在了。
中国传统书法的结体、笔法、墨法、章法,如同美术中的三原色,只要掌握了三原色,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来。同理,学书法只要掌握了经典的结体、笔法、墨法、章法,又“能于同处求不同”,就可以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写出千变万化的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来。张荣庆先生曾说:“不管你是学贴的还是学碑的,谁都绕不过‘二王’”。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入古,从“二王”法帖中掌握书法艺术的精髓,才是我们进入书法殿堂的不二法门。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