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总关情——著名画家崔铁成关于老北京的记忆

一砖一瓦总关情

——著名画家崔铁成关于老北京的记忆

■ 文/邵妙苗

在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中,人们常常被那充满老北京风情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它以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为根基,用中国画的皴、擦、点、染为表现手法,画出了古典油画的气质和中国画的幻境。它的作者就是北京风情画家第一人——崔铁成先生。

崔铁成是地道的老北京,在他的身上,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北京情结:喝大碗茶、吃烤鸭、听京剧、逛故宫,一口京腔京韵,讲着讲不完的老北京。

 

北京情结

 

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一个深宅大院的崔铁成,对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当“天棚鱼缸石榴树,馋猫懒狗胖丫头”这种典型的老北京生活成为了历史的时候,崔铁成毅然用画笔来描绘记忆中的北京:青砖灰瓦、长袍马褂、前门楼子、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幽深曲折的小胡同、深宅大院里的垂花门、门墩上的石雕、瓦片上的寿团儿、椽头上的万字头、甬路上的步步锦、养鸟的、剃头的、拉洋车的、还有沿街叫卖的……崔铁成通过非凡的努力,用中西结合并融入北京古建结构的绘画技法,这些只能在记忆中找寻的场景跃然纸上,再现了情趣盎然的老北京风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童年的记忆”、“四合院系列”,还是“春夏秋冬”、“家和万事兴”,每一幅画,都包含着老北京的典故、民间的风俗,展现着老北京的街巷,呈现出千年古都的无限神韵。

脑海中难以磨灭的印记,祖祖辈辈的北京生活,孩提时梦幻般的回忆,使崔铁成把描绘老北京当成自己终生的追求,一画就是几十年,从黑发画到了两鬓斑白,几十年来,不显山,不露水,他或笔耕于斗室或观察于街巷,于是,人们从他的画中追忆往事,回味历史,重温昔日的北京文化。人们在叹为观止他的画作的同时,不禁会追寻这位画家几代人土生土长的北京情结和这位画家的艺术之路。

“画北京是我与生俱来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付出多大的心血都值得。”走进崔铁成的画室,记者深切感受了一个老北京的情怀。

 

艺术之路

 

1942年,崔铁成出生于北京城南一个深宅大院。爷爷是从事古建绘画和雕刻设计的艺术家,爷爷哥五个都生活在一起,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一家60多口住在一个三重院落、有100多间房子的四合院内。院中套院,有着典型的老北京建筑风格和老北京大户人家特有的生活氛围。院中那间画室里常有文人雅士题诗作画,那平日里常见的花鸟草虫乃至小屋和树木跃然纸上,竟是那样的美妙。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在崔铁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好奇和极大的绘画兴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迷恋上了绘画。渐渐地,那院子里的老槐树,屋檐下的宫灯,笼子里的八哥,秋天的蝈蝈,冬天的柿子树,大门腿上的砖雕,瓦头上的寿团,椽头上的万字头乃至大门下两边的抱古石墩上雕刻着的富贵牡丹,院内顺着十字土甬道摆放的无花果、夹竹桃、石榴树,影壁墙前的大鱼缸,都引起这位孩童极大的冲动,他把这些所见画在地上、墙上、纸上以表达自己最初的感受。如今,每每谈到这些,崔铁成总有一种兴奋和眷恋在心头,好像这一切就在昨天;每每拿起画笔描绘老北京风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场景:家中廊沿下八盏大宫灯,那灯笼上的龙凤呈祥的雕刻,家中的千年古槐,古槐上边的喜鹊窝,还有那大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联句,都历历在目。

高中毕业后,崔铁成被保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西画班学习,当时黄胄、董辰生都给他们讲过课。4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水粉、水彩、素描、油画等西画课程,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在部队工作了几年,后转业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公司搞创作。

西画是科班出身,国画也是师出有名。他从11岁开始学国画,20岁时拜国画大师许麟庐为师,学习大写意和工笔花鸟,深得齐派艺术之真谛。后又跟随著名山水画家郭传璋学习,得到了郭派山水的真传。

他跟着许老学习了十几年,深受这位艺术大师的影响。“小子,想学画画儿,先学做人。”崔铁成说,老师的这句话,让他铭记一生。许老的画作跟其性格一样大气豪放,他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大胆用墨,对构图、落款和打章却非常讲究。“我觉得,许老的落款和打章,是最为讲究的。”崔铁成说,受老师影响,他在以后的创作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构图方式,并把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融入,无论是小幅花鸟,还是巨幅山水,画面看上去都特别舒服和畅快。

名师传授,学院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崔铁成的国画花鸟、山水进步很快。葡萄是崔铁成最喜欢表达的体裁之一,葡萄的色彩、水分、甜润的口感和紧密的结构都给他以饱满的情绪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境界。于是,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葡苑斋。每到葡萄收获的季节,崔铁成将一串串玲珑剔透、五颜六色、斑驳陆离的玉珠连着藤条布满自己的画室,葡苑斋顿时情趣盎然,如同丰收在望的葡萄园,然后开始创作,捕捉灵感。无怪乎,崔铁成的葡萄画得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在画界赢得声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崔铁成的花鸟和山水作品就很有名气了,尤其是他的“崔葡萄”,不仅屡获大奖,也深得藏家喜爱,在北京琉璃厂,有多少,卖多少。山水作品也是一路畅销。

 

脱胎换骨

 

然而,正是这样的“畅销”,却让他感觉到越画心里越空,他觉得自己像个画匠,而不是个艺术家。苦闷中,他毅然决定,向自己的梦想挺进——画北京!画自己最为热恋的故土!1983年,为了远离市场和城市喧嚣,闭门研习北京风情画法,他毅然舍弃已有的成就,只身到了香山脚下一处小屋隐居,一隐就是11年。

那是朋友在香山脚下玉泉山厢红旗的两间屋子,屋子盖好后,一直没人居住,也没有装修。崔铁成入住后,就用报纸糊了墙壁和顶棚。当时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屋里穿着棉袄都冻得发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崔铁成硬是待了11年!这得感谢他妻子的理解和极大支持。

当时,崔铁成在香山的柴米油盐,都是妻子送来的。为了给他运送生活“物资”,妻子专上早班,每天早晨5点上班,下午1点下班后,买好东西,从前门骑自行车到动物园,再乘坐360路公交车到玉泉山。路很窄,碰上雨雪天气公交停运,妻子就得骑自行车从前门赶到香山。在1986年一个冬天的下午,单位分了100斤大白菜,妻子连家都没回,驮着大白菜就给他送去了。到了村口,天黑路滑,连人带菜翻倒在路上,最后是一位过路的老大爷帮了忙。还有一次,也是冬天,妻子在地摊上买到一本摄影书,里面有些老北京照片,这是崔铁成最想要的珍贵资料。妻子在动物园没等到车,就骑着自行车赶往香山,风大雪滑,她推着自行车前往,结果高跟鞋把脚磕得流血不止,看得崔铁成心都疼。

在香山的日子,崔铁成有过无所适从的彷徨和迷茫,也产生过动摇,有时甚至想,何苦呢,还不如回琉璃厂卖画呢!但妻子鼓励说,既然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半途而废。正是在妻子不计代价的支持下,孤独寂寞、严寒酷暑、虫叮蚊咬,以及迷茫、无从下笔的苦闷,他都一一挺过了,直到摸索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最终修成正果,他才下山。

这十一个年头,崔铁成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困苦;这十一个年头,正是崔铁成顽强拼搏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这十一个年头,对崔铁成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考验,更是艺术生涯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这十一年的探索和磨练让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与世无争,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刻苦磨练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博采众长使他娴熟驾驭多种绘画技能,不倦探索使他在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辛勤劳作使他留下了大量的佳作。他用对人生的老实态度为笔,饱蘸对家乡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别具一格的面貌在宣纸上传达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因而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造,更是人生的格言、生活的警句、无声的诗篇。

1997年,崔铁成的北京风情画犹如一个鲜亮的符号横空出世,让无数人惊叹。他用西画的色彩、焦点透视等方法表现北京古建筑的立体和纵深感,以国画的皴擦点染等水墨技巧表现深宅大院的岁月沧桑感……在题材选取上也煞费苦心。他认为,作为六朝古都,北京风情不仅仅是北京地区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为此,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深宅大院的庄重典雅,又有市井街区的生活情趣,并力求画面语言丰富多彩,如在《春》、《夏》、《秋》、《冬》作品中,古屋、高墙、朱门、灰瓦、老树、石板路,是必不可少的背景,而春天卖小金鱼的、夏天修油纸伞的、秋天兜售蝈蝈的、冬天挑着冰糖葫芦走街串巷的,360行,构成了往日的北京……这些已走进历史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

十一年的苦行僧的生旅,使那孩提时的影像渐渐清晰地跃然纸上,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画作,这种凝聚着崔铁成大半辈子的精力和心血表达出来的自己孩童时仙境般生活情景的作品,正在中外画坛上赢得掌声。

 

北京新貌

 

在掌声面前,崔铁成并没有陶醉,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刻苦勤奋,他把画笔装在随身携带的书包里,一有时间就写下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画下他心中的老北京风情和眼前的北京风貌。

如今,崔铁成这个名字,正随着他的作品蜚声中外画坛。当提到“北京风情画家第一人”这个称号时,葡苑斋主人只是淡淡一笑:“虚名只会让人失去自我,我更愿意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谈起未来创作计划,崔铁成依然难舍内心深处的北京情怀,他要把对故土的热恋真正凝结成艺术珍品。他说,他正在构思一幅关于北京新貌的长卷,在这幅作品中,他仍将以北京风情、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但也将融入新北京的新元素,让老北京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热切期待这一力作早日问世:既然崔铁成的北京情结浓得化也化不开,那就让我们一起融入其中吧!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