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俊逸 气势雄浑——军旅书法家刘建武书法艺术的个性与灵魂

名家档案:

  刘建武,陕西华县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主任编辑,大校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书画院副院长,中联国兴书画院副院长,谷泉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等。

  多年从事电视节目的编导和后勤保障工作,参加过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中原行》、《关中行》、《聚焦长江》、《聚焦沿海》的拍摄,参与策划组织访谈节目《心里话》。

  自幼酷爱书法,苦心钻研《曹全碑》、《西峡颂》等古代名帖,并在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艺术探索。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大展、“和谐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以及“岳安杯”国际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分别荣获金、银奖。作品被选入《中国书画博览》、《全国中青年书画精品集》、《全军廉政文化书画精品集》、《中华名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书画精品集》、《加拿大中国美术馆书画藏品集》等几十种书刊中,200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个人专题书法展,2011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红旗飘飘》个人专题书法展,2004年、2006年、2011年曾出版《刘建武书法作品集》。其作品被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和政要收藏,还被中央党校、中纪委、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总政沙河培训基地、国土资源部培训中心等数十家单位,以及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研究机构收藏。其中,创作的《金龙腾飞盛世鸣和》被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航天神舟八号发射中心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选定为搭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还以牌匾和摩崖石刻的形式被悬挂或铭刻在泰山、华山、少华山、桐柏山、九峰山、三亚、北京玉泉郊野公园等数十处风景名胜之地,并为多种报刊杂志题写刊名,为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多部(集)电视专题片题写片名。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美术报》、《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军营文化天地》、《中华英才》、《书法报道》、《中外艺术名家》等数十家媒体专门对其书法艺术作了介绍。陕西电视台曾三次在《中国书画名家》栏目介绍其书法艺术成就。

流畅俊逸 气势雄浑

——军旅书法家刘建武书法艺术的个性与灵魂

 ■ 文/邵妙苗

  初识刘建武老师的书法,还是几年前在玉泉山脚下游玩时,那典雅、端庄而又雄健的隶书石刻“玉泉郊野公园”六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在泰山、华山、少华山、桐柏山等著名旅游景区,我又在不经意之间,看到了刘建武老师题写的诸多匾额和石刻。最让我惊讶的是,上个月春节休假回老家,与三五童年好友同游家门前的九峰山风景区,新刻的正气凛然的颜楷“九峰山”,居然也出自刘建武老师手笔。错愕之余,心中便产生了结识书法家本人的强烈愿望。

  机缘巧合!正当我为找不到刘老师的联系方式而苦恼之时,在日前的一次书友小聚中,我竟与刘建武老师不期而遇!我兴奋地谈起那些匾额和石刻,刘老师却谦和地笑了:“那只是因为相对于行书特别是草书而言,也许隶书和楷书更适合于刻石。”

 

如痴如醉:从唐楷出发,向汉隶回归

 

  “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少华山,是陕西华县的俊秀山脉。刘建武就出生在这里。秦人的朴实朴素和大度,军人的刚强刚毅和执著,华山的俊灵俊秀和险美,在他书法作品中处处渗透和张扬着。

  刘建武幼承家学,启蒙时用功于唐楷,《淳化阁帖》之潇洒,《九成宫醴泉铭》之方挺,《孔子庙堂碑》之跌宕,都让他如痴如醉。他尤喜欢颜体,认为颜氏忠义之节、豪放之气出于天性,观颜氏正书,“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对于从关中农村青年成长为陆军大校的刘建武来说,30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颜氏正书“忠义光明”的真正内涵和分量。为此,他潜心研习,反复临帖,功夫日厚,其颜氏榜书“书道千秋”曾在全国后勤系统书画大赛中荣获大奖,受到广泛赞扬和关注。这幅作品字体刚健雍容,横竖勾画,有强弓硬矢之形,整篇书法刚柔相济,令许多观众流连欣赏。

  成功总是留给勤奋者的。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刘建武对篆、行、草、楷等书体都颇有功力,并不时获得大奖。然而,刘建武的隶书最让人兴奋。

  还在刘建武年少时,村里一位老人觉得他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是个好苗子,就将一本家藏的《曹全碑》书帖赠送给了他。正是这本《曹全碑》,为刘建武打开了通往隶书艺术殿堂的大门。他从《曹全碑》入帖,博采众家之长,悉心揣摩隶书之要义,领悟其精髓,加入其心志与感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洒脱飘逸,体骨厚重,参合有各派书体的笔意,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和意境的张扬,字体端庄英武,体象收放凝度。赏其书法,让人有一种“壮士拔剑,四顾苍茫”的感觉。同时,也总能给我们一种“浑然阵列,筋道玉骨”的美感。《曹全碑》之飘逸,《礼器碑》之凝重,《张迁碑》之拙朴,在刘建武的书法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继承和发展。

 

浩然正气:以书品立足,靠人品扎根

 

  刘建武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习钻研才会深刻领会,才能将其精华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因此,他强调学习书法态度一定要端正,德厚致远、悟道守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有可学之处。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一定要建立在对一件事情执著追求之上。其次,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定要把握规律,研究特点,尽可能少走弯路,也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承认天赋的重要性,但切不要把天赋看得过重,书法家要以浓厚的兴趣为前提,以科学的方法为途径,以创作精品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只有如此,才无愧于书法艺术文以载道的责任感。

  “科学技术要敢于向前看,弘扬文化则要善于向后看。”刘建武说,书法艺术就像一座高山,攀登到山顶上的不是当代书法者,而是王羲之那样的古人。我们只能接近于他们,但不能达到顶峰。这是刘建武经过三十多年潜心学书的体会。

  书法艺术的水平不仅体现在书法过程当中,而且还在书法的外在功力上。刘建武非常看重书法的力度,他认为书法的力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悟性的体现,是在技法娴熟的前提下,人格魅力和浩然正气的体现。

  从其中可以看出刘建武的作品,是在体会“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帖学与碑学”真义后的沉淀与升华。其作品笔势结构准确,情绪意蕴流畅,让人不仅能对具体作品欣赏出美感,而且百读不厌;同时也能从其作品中学得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又可以体味出不同时代书法艺术的现代精神。所以,他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刘建武的。

  刘建武认为“情”在书法艺术中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一个书法家只有具备了丰富、复杂、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并对于自己的情操加以陶冶和修炼,不断强化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才能够写出韵味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来。他把感情融于艺术,在古人那片肥厚的土壤中汲取着艺术的养分。他把自己比喻成小树苗,誓要扎深根。他说,只有根深才会坚不可摧。他在广泛钻研学习、不断探索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行动把书法弘扬正气、蓬勃向上的精神展现给社会。

  书法是表达法理与意象的,是传统文化和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不能写出一点灵魂来,书法也就成为一种模仿和一般意义上的写字了。刘建武在顿悟人生和反复砺炼心志的同时,众揽群芳,博古精华,用一种人生姿态写出了军人的“诚”和秦人的“真”,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纵观其书,刘建武军人独有的傲骨彰显其中,跃然纸上。

  提起书法,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精美、文雅、大器和自然。人们总想在其中找到一种美感和文化的尊严,甚至是精神寄托。然而,我们在许多时候是失望的,因为书法家本身的浮躁通过作品总是进入我们的心头,令人不安。而刘建武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书法是国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文化、气质、个性、修养、素质和知识的整体展示。

  事实上,书法也是求真的过程。文如其人,讲的是人品;字如其人,讲的是才品;书如其貌,讲的是文品。惟有真知,才有灼书。画为意,书为法,书画皆心意。书于灵魂,形于外表。刘建武用他生命的印痕,向我们述说着他的过去和将来。

 

阔步人生:为部队服务,为社会尽责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刘建武将自己的艺术定位于军队战士这个特殊的群体,力求使书法作品契合军旅生活、契合战士的需求,赋予作品强烈的鼓舞力和战斗品格。为此,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他在赠给三军仪仗队的作品中,就结合队列前进时的那种威武雄壮的特点,书写了“浩然正气,阔步人生”,笔墨雄壮有力,内容气势宏大,表现出了三军仪仗队礼仪模范、队列先锋的队魂,深受仪仗大队官兵的赞扬。他为最艰苦的边防、海疆、大漠戈壁的基层连队,创作了很多书法作品。边疆战士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从不畏缩的勇气,舍小家为大家、甘受寂寞的奉献精神,给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灵感。一幅幅独具面貌的书法作品,留在了戍边战士的手中,使他们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战士们也以最庄重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军旅艺术家的尊敬,将他的书法作品刻成石碑,同他们一道,为祖国站岗放哨。这是对一个真正的军旅艺术家最高的礼遇和最大的回报。

  在为部队服务的同时,刘建武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接连的灾难,使华夏儿女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深深刺痛着刘建武的心。他满含深情地书写了近百幅书法作品,托挚友分别带往灾区,用手中的毛笔表达自己与救灾部队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的殷切之情。

  出于本职工作需要,他在书法艺术如何为电视工作服务方面,同样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在为中央电视台等著名媒体的部分专题片题写片名时,他有意识地通过书法字体静态的视觉效应,对电视作品动态的内容进行诠释,最大限度地冲击观众的眼球,使电视节目更富美感和吸引力,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刘建武应总政治部西直门宾馆之邀为其办公大楼书写的《水调歌头》大幅隶书作品,全篇一气呵成,笔致刚劲、飘逸,用笔斩截有力,起、行、转、折、收,一丝不苟,行笔速度疾徐结合,流畅自然,无矫揉造作之弊。字以端正为主,亦有灵动自然,且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这幅作品重复字较多,但他注意了字形、线条、墨色上的调整,增加了变化,避免了重复呆板;用墨注意了湿枯的变化,甚至有的字在单字的用墨上也注意了变化调整,整幅作品章法自然和谐。真正能够使人在欣赏中不仅仅有震撼与阔大的视觉气象,而且体会到深邃的内涵。

  经过军队长期的历练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刘建武的书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豁达爽朗、气骨开张、具有鲜明时代感和鼓舞力、具有战士般英武形象的书风。

  刘建武的书法,大气潇洒、流畅俊逸、明朗典雅。尤其是他的隶书,章法上,字形与笔画结合全篇气势,顾盼得宜,如同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士兵方阵,步伐铿然有声,势不可挡,毫无拖沓滞碍。这显示了他非凡的全局把握能力。字里行间没有扭捏之态。仔细品味,你仿佛能听到高山流水的激越、海浪击石发出的不屈不挠的强音,真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之感。其书写之际,心静如水,人笔合一,笔墨生香,气韵神飞。

 

天道酬勤:曲径通幽处,正道是沧桑

 

  刘建武正值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他捃碑纳帖,取博用宏,绚丽多姿。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在书法创作道路上,以他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成熟的心理素质,面壁探幽,不藐古人,不袭时人,不贬友人,信步书法正道,以淡泊的心态对待成名成家,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美德向前辈向同行学习,为同道所赞赏。当书法超越艺术,洋溢书法家个性与品德的时候,书法便达到了她的应有境界。刘建武的书法,把智慧和为人完整地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了。

  近年来,刘建武的书法作品在各类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得大奖,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影响力影响着国内外的书法发展。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大展、“和谐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以及“岳安杯”国际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分别荣获金、银奖。2008年为抗震救灾,2009年支援台湾台风灾害等公益事业捐赠书法作品,获得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2000年中国山东21世纪首届书画评比活动一等奖。2007年庆祝建军八十周年书画评比一等奖。2010年盛世阳光书画金奖。作品被选入《中国书画博览》、《全国中青年书画精品集》、《全军廉政文化书画精品集》、《中华名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书画精品集》、《加拿大中国美术馆书画藏品集》、《世纪书法精品选》、《全国中老年诗书画名家作品优秀作品集》、《中国教育书画精品集》等几十种书刊中,2010年出版由中国艺术画报主办的《中华传世名家·刘建武书法作品集》。其作品被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和政要收藏,还被中央党校、中纪委、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国土资源部培训中心、中国联媒书画研究院、民族画院、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数十家单位,以及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研究机构收藏。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用“天道酬勤”四个字高度评价刘建武,他说:“刘建武的书法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有当代军人的那种浪漫与豪情,时代感很强。多年来,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不渝,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笔耕不辍,历尽徘徊与寂寞的煎熬、漫长和艰辛探索过程中的忍耐与失败的折磨,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飙则用“厚重完美”赞誉刘建武书法,“既厚重又不失灵气,既传统又不乏个性。书与法的统一、德与书的统一、法与度的统一、灵与智的统一、人与艺的统一,构成了刘建武书法艺术的特点。军人独有的傲骨彰现其中,跃然纸上。”

  厚重而不失灵气,传统而不乏个性。这在风气浮躁的功利社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刘建武不为环境影响,静心修行,日渐积累,最终使自己的书法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实际上,厚重是一种风范和境界,也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对于荣誉和成就,刘建武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他诚恳地说:“面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书法瑰宝,我从来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惟有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是正道。”

  “笔墨当随时代”,刘建武依然在自己的书法道路上探索着、前进着,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当代军人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全新形象。我们也期盼他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编辑:如水)

发表回复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