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飞神韵 泼墨写仁心——著名书法家赵冠一的书品与人品

 

名家档案:

  赵冠一,书斋号“怀石斋”斋主,1955年出生于甘肃定西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理事、中国建设书协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理事、北京职工书画协会理事、北京湖社画会理事、北京城建总院书画协会秘书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求教于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至今,受益颇深。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入选获奖。2004年被北京市总工会、市文化局评为首届职工艺术家。

  其书法作品沉稳、率直、厚道,一如其人品。经无数寒暑,耐得寂寞,笔耕不辍,广积博采,形成了稳均、健美、朴拙的书法风格。曾代表北京书协参加了在韩国首耳举行的兰亭笔会及法国巴黎书画大奖赛。作品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出,受到好评;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比赛入选获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杯》全球华人书画艺术大展获一等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在抗击非典中,参加的捐赠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2003年、2011年两次参加“李铎师生书法展”,大获成功。其书作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2012》等几十部书画典集,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被赠送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5月26日,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2013年5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笔下飞神韵 泼墨写仁心

——著名书法家赵冠一的书品与人品

■ 文/邵妙苗

 

  4月中旬,记者受命采访“弘扬书画艺术,关爱学生成长——书画家走进校园”的活动。一进入笔会现场,墨香就扑鼻而来。台案上放的、墙壁上挂的,都是这次活动中书画家的作品,忽然,远观中发现有几幅书法作品的气势与行笔很有李铎先生的韵味,近看才愕然发现署名却是“赵冠一”。对于李铎将军的高足赵冠一,记者其实早有耳闻,只是遗憾未曾谋面。在会场工作人员的指点下,记者找到赵冠一老师的身影,在他的案前驻足欣赏。纵观他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隽秀、古朴、灵动、豪放的风格。

  面对这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人们惊喜,诧异,总想了解赵冠一的书法是怎样练成的。活动结束,笔者有幸采访了赵冠一老师,为读者解开这个谜。

 

咬定青山

 

  赵冠一1955年出生于甘肃定西,虽然出生在一个农民家中,但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有文化的生意人。其曾祖父从小教其父熟读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国粹。其父亲的书法在当地很有名,甘肃省的报纸上曾刊登过他父亲的文学和书法作品。

  赵冠一生长在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的家中,使他从小对书法就产生了浓厚兴趣。父亲规定他每天描红,这为他以后的书法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赵冠一就参加了工作,在一个工厂干车工。1973年,他应征入伍到基建工程兵,工作很忙,但他也没有放弃练习写字,经常在宿舍里用旧报纸临帖至深夜……部队是个大熔炉,首长们发现了他的特长后,便把写标语、出板报等工作交给了他,并培养他到首都经贸大学去学习深造。他更是如鱼得水,边工作边练字,常常是一个月下来,练字的报纸就有桌子那么高。

  80年代初期,条件还很艰苦,赵冠一只能在废旧的报纸上练习临帖,那时也没有钱买电风扇,天热的时候他就在宿舍里光着膀子练,有一次练得入了迷,他竟然把墨水当成了茶水喝,一时被战友们传为笑谈……

  百万大裁军中,他转业到了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继而成立了家庭。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仍然苦练不休。艺无止境,为了深入探索书法的奥秘与意境,他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好在他有一个贤惠、温柔、能干的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妻子几乎承担起全部的家务……采访至此,赵冠一动情地说:“理解才是爱啊!”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他先后参加了辽宁省委党校大专班、首届中国书画家函授大学、经贸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历时20多年,拿到了五个学校的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受到了城建设计研究院领导的表扬。有时因公出差,他也带上笔墨,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研习书法。

 

 

得遇明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冠一认识了当代书法大家李铎将军。

  浩浩宇宙,茫茫人海,相遇相知,皆有缘分。“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采访中赵冠一老师告诉我,说来很奇怪,他和恩师李铎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出生的年代虽相去甚远,但同月同日,都是农历三月二十一 ;两个人的个子也一样高;连脸型都一样;两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很相似,来自乡土大地,先当工人后当兵;后来都在部队提了干,又都酷爱书法……

  从他上李铎将军的第一堂课起,冥冥之中他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觉。一天下课后,李老师亲切地和大家聊天,当得知赵冠一的情况时,也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从此恩师对他格外青睐。为了更好地向老师学习,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到老师家中去学习”。一次下课后,他在同学们走了后,来到了老师面前,怯生生地把这个想法说了。因为听课的学生很多,担心老师会拒绝,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师竟痛快地答应了。二十多岁的他竟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兴奋地紧紧握住老师的手……

  在一个周日的早晨,赵冠一来到了李铎将军的家中,得以“登堂入室”。老师的家简朴、洁净;师母待人真诚、热情。从此在李铎的家中,经常出现了赵冠一的身影。

  谈到老师的教诲,赵冠一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恩师叫他从柳公权的“玄秘塔”开始临摹,老师说“颜筋柳骨”,字和人一样是有骨有肉的,写字要先搭起骨架。按照老师的要求,他先后多次临摹了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名家的字帖,而且下了极大的功夫。

  记者问道:“赵老师,为什么您的字很像李铎将军而又不完全像呢?”

  赵冠一笑道:“恩师不让我临他的贴,他说他也是学习古人的。他要求我临摹时既要学习先贤的技法,也要学习先贤如何做人。当然,跟随老师三十多年了,耳闻目染,在我的书法中很自然地也融入了老师的一部分风格,这也许就是我和老师的翰墨之缘吧。”

  赵冠一在书法学习上吸取了老师“雄浑”的气韵。或许是经历相似所致,或许是砥砺求索所致,赵冠一于李铎先生身上受益颇多——“临帖重在临意,入帖更要出帖。”“由临而立,由变而创。”“外学”很重要,离开了“内悟”则不能成就自我。“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面目。”“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若此诸多“棒喝”,无数次在赵冠一的灵魂深处徘徊回荡。所谓“善思者得章法,善悟者得学问,善谋者得天下”,赵冠一在思索中推进着自我的翰墨品格,升华着自己的翰墨气韵。

  赵冠一非常敬佩李铎将军的为人处事,他说恩师一贯坚持原则,告诫弟子们“好好练字,不要议论别人”。老师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老师生活简朴,中午剩下的半个馒头,他还提醒老伴,晚上蒸蒸再吃。类似的小事不胜枚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李铎带头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20多万,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字画作品,赵冠一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

  李铎将军待人热忱,但为学生的作品集题名并亲笔撰写序言的情况,似乎不多。《赵冠一书法选》中李铎将军亲笔书写的热情洋溢、赞誉有加的序言,能够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赵冠一:

  “赵冠一同志在八十年代即从我问字,多年来,孜孜不倦,积极钻研,书艺大进。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入选获奖。经无数寒暑,耐得寂寞,笔耕不辍,广积博采,广泛深入地临习了柳公权、颜真卿、王铎、米芾、黄庭坚、何绍基等家碑帖,形成了稳匀健美,朴拙深厚的书法风格。其人诚实、厚道、率真、热情,亦如其人品沉稳、刚强、厚重、扎实,颇得观者好评……为人者,诚信为本,与人交,诚以待之,信以立之;为书者,真善为本,真以处之,善以为之,岂不美乎?学书做人,此为至道。冠一多年诚守此道,一以冠之,故收获甚丰,当可道也,亦可称也。”

  李铎将军学生很多。在2003年和2011年,他和弟子们在军事博物馆成功地举办了两次“李铎师生书法展”,两次展览赵冠一都参加了,赵冠一每次都有数幅作品被收入其中。我想李铎将军的评价是客观的,更是发自内心的。

  采访中,赵冠一说:“师恩如海。”他说,恩师近几年眼睛不太好,已经很少写小字了,但为了给他写序竟不顾眼疾,用放大镜才完成。此事令他感动和不安,感动者,是老师执意亲自来写;不安者,耄耋将军眼力已欠佳了。

  严师高徒,烈火真金。书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老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但悟性也相当重要。悟性的高低离不开艺术氛围的熏陶。书法家的培养与成长,是需要多元因素的。先天与后天、感悟与勤奋、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

  谈起往事,赵冠一充满了感慨。他说当年一起学习书法的同学很多,可谓“多如牛毛”,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很少,学成者更是“凤毛麟角”。他说自己并不聪明,但是非常用功。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天才出于勤奋。”

  如今的赵冠一老师,已成长为闻名遐迩的书法名家,担任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理事、中国建设书协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公关协会艺委会理事、北京职工书画协会理事、北京湖社画会理事、北京城建总院书画协会秘书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对于目前社会上的书法热和国画热,他沉思几许后平静地说:“学习书画是好事,但不要以功利为目的。对于书画,我是发自内心的爱好,但不靠它为生。一旦以书画为生,境界就会降低。人是要有精神追求和寄托的,我每天要是不写字,总感到缺点什么。我的字还需要修炼,但我有信心再提高一步。现在我每天至少写两个小时的字,书法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提高是很难的,所以,必须下苦功。”

 

 

热心公益

 

  赵冠一老师是成功的。2003年,他曾代表北京书法家协会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 “兰亭笔会”,后又参加了在法国巴黎的书画大奖赛。作品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出,受到好评。他还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时,有关部门向书法家征集作品慰问医院的医护人员,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创作了五十多幅作品。是当时捐献作品最多的书法家,为此中央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他。

  他的作品入选很多书画典集,还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2008年10月《时代人物》以他为封面人物、封底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2004年,他和著名书法家杨再春等被北京市文化局、市总工会评为首批“北京职工艺术家”。京城的几家报纸当时还作了报道。

  赵冠一老师跟我说,“在春节时,北京书法家协会组织到郊区,参加文化下乡活动。我和同行们义务为农民写春联和条幅。看到农民兄弟在我的面前排起了长队,等待拿走我们写的春联时,这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了。我觉得能用书法艺术给老百姓送去快乐,我这三十年的功夫没有白下。”多坦诚的话语,多率直的心声啊!

 

 

纸上风云

 

  采访结束时,赵冠一老师赠我一册《赵冠一书法选》,那一幅幅精美之作,把赵冠一老师的心迹映现在我的眼前——古朴遒劲的长卷“岳阳楼记”,是他刚直的意志;飘逸隽秀的“龙从云起”,是他乐观的精神;灵动流畅的对联“燕掠清风起,荷动幽香来”,是他艺术成就的形象写照及其心迹的真实流露……而最让我震撼的,则是气势磅礴的八条屏杜甫诗《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如完整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自有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诸多情怀杂然其中,如何以书法来表现沉实高华且不乏跌宕飘逸的诗作?这给从艺数十年、力求尽善尽美的赵冠一在创作上带来莫大“障碍”。

  赵冠一在创作《秋兴八首》时,反复体会杜甫诗意,不断寻找表达方式。积时而欲书,神融而笔畅。挥运之际,以情掣笔;应机权变,一派神行。终于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纸上风云:间或惊蛇入草,蜿蜒迅疾;间或枯藤盘木,时隐时现;间或幽泉淙淙,静穆天然;间或怪石旁出,乱而循规。笔法纳虚实、浓淡、徐疾、收放,布局囊开合、疏密、欹斜、错落。文因势而精彩纷呈,书因势而顾盼生姿,章因势而生发灵性,情因势而焕发神采。

  赵冠一在书写时较少使用长线,然因其遒劲愈显纵横,因其浑厚愈显意蕴。提捺钩勒,诸锋并用。风樯秣马,意气风发。在布局中,时隐时朗,波澜跌宕。“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豪芒。”通篇气息贯通,结章天然若铸。情感形态不同,文章变化多端,无不是缘文情以立文体,就文体以立文势。赵冠一将个人情感强烈注入作品中,以跌宕的章法,与杜工部作异代呼应。

  经过数十年的书道磨砺,赵冠一的书法有了“赵氏气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苍劲逶迤,厚重朴拙;于端庄凝重中寓飘逸,于潇洒隽秀中见劲峭。作为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赵冠一身上有着文人特有的儒雅谦逊和艺术家的勤奋严谨。相信随着岁月的沉淀,赵冠一老师的作品会更加成熟完善。我们期待着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在他面前展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