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著名画家丹石的写意人生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著名画家丹石的写意人生
■ 文/孙海云
喜欢看丹石的画,在千姿百态的花鸟之中,总有看不完的新意;喜欢读丹石的画,在充满生机的写意之中,总有读不尽的新颖诗句;喜欢品丹石的画,在厚积而薄发的翰墨之中,总有品不完的馨香;喜欢赏丹石的画,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总有赏不尽的奇花异草。百变求新,笔下有神,一念执着,写意人生!这,就是我眼中的画家丹石。
在中国画中,大写意花鸟画源远流长,这种渊源是一代又一代画家为之追求、探索并使其不断弘扬发展,逐渐发挥其新意的过程。中国大写意画,在薄薄的宣纸后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就物写物,而是在悟性中显现。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中国画家不能似日本画家那样一枝一叶着意描,中国画家的兴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不能持续于苦役般的描画之中。中国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中国画可写实但不可以形似求。丹石的画正是这样,他用他手中的画笔,为我们展现着一个又一个意境深远的艺术珍品。
一个画家所走的艺术道路以及个性画风的形成,无不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丹石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深。他自幼喜爱绘画,少年时代,无论是集市上的书画,还是中国民间艺术,他都驻足观看,悉心揣摸,常常留连忘返。丹石早年求学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受教于何宝森和王胜军先生,小写意花鸟画师从北京画院徐聪佑先生。六十年代初,他被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得意门生——著名书画家傅石霜先生纳为入室弟子,“丹石”这一名号,即为傅石霜先生所赐。几十年间,丹石亲聆先生教诲,渐得大写意之三味,从此丹石全身心地投入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及探索之中。在与众多师友的交往中,更坚定了他在绘画领域不懈探求的激情。由于不懈努力,潜心钻研,丹石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渐形成了个人的绘画风格。
丹石在艺术上追求卓越,“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蹈迹”,贵在创新。既为白石门下,丹石对白石老人的话深有体会:“余每作画,意欲自立门户,以似古人深为耻。”同时,丹石也遵循徐悲鸿?“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博采众长。丹石作品构图严谨,用色高雅,顾盼有情,寓巧于拙,胸有成竹,一笔到位,一幅作品完成后从不修饰,从不修改重描。丹石作品,笔墨功力深厚沉雄,格调高雅非凡,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并有引领大写意花鸟画创作新潮流的气魄。
近年来,丹石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丹石先生的书画作品在旅游市场已有数百幅被各国的书画爱好者所收藏。国内外多家报刊为其发表作品200余幅,深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赞誉。丹石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展,并多次荣获最高奖项。丹石多幅作品展后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等部门收藏。作品曾在日本东京“中日友好馆”展出,深得好评。迎香港回归作品在北京和香港两地展后被国家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作品《寿君千岁》在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中国美术馆三地展后,由《北京晚报》组织拍卖,所得款项全部资助给贫困山区儿童就学,并被授予“书画名家献爱心”荣誉称号。丹石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形象地诠释着“画品如人品”这一崇高境界。
丹石先生一生追求平淡,从不以得而喜以失而悲。丹石先生的画,如行云流水,沉着从容,一如其淡泊宁静、心无旁骛的思想境界。但与丹石先生交游经年,我又能深切地感触到他内心涌动着对大写意花鸟画的执着和热情。他把对生活的挚爱注入画笔,绘出了他感情充沛的内心世界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认真品味丹石近年来创作的大量大写意花鸟画,就能读懂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片痴情。
丹石爱画百姓身边景物,爱画农家小院,对人所常见的平凡物象颇有画趣。白菜、萝卜、葡萄、丝瓜、葫芦、菊花……无不在丹石笔下传神。一扇柴扉、一株爬上柴扉的牵牛花、一只飞上柴扉的喜鹊,丹石把它命名为《喜临门》;一坛陈年菊花酒、一簇怒放的菊花,自然就是《菊酒延年》;葫芦架上挂着的几只葫芦、葫芦架下一只昂首的雄鸡,取其谐音而成《福禄大吉》……
这些画面,我们是多么熟悉!只是,在丹石的笔下,这些景象已经超越了自然形态的自然美和视觉表象的外在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意象之美和画家心灵的纯净之美。纵观丹石的花鸟画,既注重传统技法的吸收,又不拘于成法,在创作中融汇创新,写花鸟不尚工细,惟求“离形得似”,妙传其神。静观其画,真有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
丹石爱画墨竹,一幅《经风雨不知寒》,表达了作者对不屈生命的热情讴歌。疏密有致的竹林里,几枝青竹拔地而起,生机盎然,一对小鸟亲密地依偎在竹枝上……风雨在洗礼,岁月在流失,我们不知道这对小鸟度过了多少坎坷与艰辛,但它们仍然相依为命,仍然幸福地生活这青翠欲滴的竹林中,一如这挺拔的翠竹!作者已将自己内心中对生命的热情赞颂,深深地融入于艺术的画面之中,让读者在观赏中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感受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丹石爱画荷花,他善于表现大自然赋于荷花那独特的含而不露的韵味。他笔下的荷花,源于自然,以境界为上,着重表现荷花的纯净之美。在丹石笔下,无论荷花、荷叶,都呈现出滋润、鲜活的色泽;构图繁疏有序,浓淡相映,画出了荷花自然生态之神恬气静。他画的荷花含滋蕴彩,笔墨精洁,生气蔼然,得用笔之道,笔所未到而意足,似有意无意之间,妙之极境,能随笔见其神采,暗合自然之妙。他的荷花作品,画出了荷花的自然色姿,一派生趣景象,作品含蓄隽永,别具情趣,真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记者曾有幸在丹石先生的画室里完整地观摩丹石画荷花的全过程。他在画荷叶时,注重用笔和用墨的变化,使用泼墨法、冲墨法,水墨互冲,作品中墨色浓淡相衬,显现出荷叶的自然意态。他用“墨分五色”的意趣去营造洗炼澄空的意境,在黑与白之间显现出深深浅浅的层次,由绝深至极的焦黑,到若有若无的虚白,用墨或干、或湿、或浓、或淡,物境全由心境而造。在微风吹拂下,那一面面荷叶,推波助澜般在画面上翻卷盘旋,给人以难以名状的浑厚苍茫之感。
如果说他画的荷叶是至动的,动极而生静;那他画的荷花就是至静的,静极而生动。那柔润而充满生机的花瓣,出污泥而不染,在漫天的风雨中坚韧而自在地绽放,纯净得让人屏息……
我震撼于世间竟有如此夺天地造化之功的大家,深深地醉入荷花仙境。浑然不觉之中,这幅神品已经赫然挂在记者眼前,方才知道画作已经完成了。定睛题款,只见画面上刚劲秀雅地写着“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细细地品味这两句充满禅意的诗,隐约觉到丹石那颗饱历世事而又超然物外的心,已与画面合二为一了。正是这种精深的修养,才能把外在的物象与自己的内心真情演绎得这样完美!观赏丹石笔下的荷花,能使人觉得一切凡尘俗虑都被荡涤了。若虚若实,如梦如幻,动也不染,静也不染!我终于明白了:“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不正是画家本人的真实写照吗?
丹石尤爱画松鹤,丹石笔下的松,有历经千年的苍劲;丹石笔下的鹤,有独立鸟群的傲岸。最近,丹石先生精心构思的鸿篇巨制《松龄鹤寿》,被一位德高望重的前国家领导人所收藏,其美好寓意,受到这位领导人的高度赞誉。画面上一只只丹顶鹤傲然挺立在巨大的岩石上,或用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的天空,或交颈互诉衷肠,或展翅欲飞……岩石旁的那棵青松,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然屹立于高山之巅。整个画面构图巧妙,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丹石先生的篆刻作品流传更为广泛,几十年来,丹石治印数万方,刀法娴熟,颇受赞赏,令人叫绝。如作品《赏心悦目》,“赏、悦”二字方正,中间残缺自然,“目”字变小篆而为金文,且斜侧置之,从章法上看,下中及左中处留下空白,画面生动多变,耐人寻味。丹石先生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老舍、胡挈青、刘迅、甘英、魏巍、卢光照、韦江凡、王定国、侯宝林、张君秋、胡国富、李立功等治印。台湾世界武术博士黄善德先生也曾两次登门前来求刻。由中国承办的第一届世界台球大赛冠亚军等人的赠印,均为丹石所刻。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治有“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可过头”这16个字的四方印,经丹石刻成以后,侯宝林先生用印频繁,且逢人就夸,视为珍品。闻听得如此雅讯,京剧大师张君秋、李万春也慕名而来,请丹石治印。张君秋先生到美国讲学,便把讲课的标题请丹石刻成金印,每到一处,把签名省了,只要盖印就行。美国甚至有汉学家把丹石印模当成中国文化的精品予以珍藏。
丹石作品,曾被收录《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典藏》、《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当代艺术名人墨缘大典》和《华夏艺术人才书画博览》等大型图册,出版有《丹石国画选》和《丹石中国写意花鸟画集》。
欣赏丹石先生在不同阶段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丹石在花鸟画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善于借鉴,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并不断地自我超越。从《竹鸡图》、《寿果图》到《君寿千岁》、《鹤舞春风》,我们都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心同读者交流和沟通。丹石的画,不仅以其非凡的艺术造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其雄浑的气象、深远的意境和强烈的时代特色而鼓舞人,让人振奋昂扬,让人奋进不已。在采访中,记者欣闻大型画册《丹石诗书画印精品集》正在进一步整理中,不久即将问世,不禁心生期待。可以预言,我们又将惊喜地看到丹石在花鸟画的创作中新的跨越。
(编辑:如水)